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557051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维度研究树形图(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 1 节 文献综述附件:外文文献及对应翻译第 2 节 维度研究树形图第 3 节 问卷编码与设计附件:问卷第 1 节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与疏导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近几年来, 数量众多的青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已越来越让社会各界忧心忡忡。从儒家道德角度来说,大学生轻生现 象, 表面上看是关乎心理或生命观问题, 其背后隐藏的却是大学生的关爱及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 折射出 一定的社会伦理问题。自杀既是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 , 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典 型表现。大学生自杀的归因:个人,家庭,社会。(一 )个人。发展心理学角度看, 青年期是人生中心理变 化最激烈、 也最容易产生各种烦恼的时期

2、。青年期 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 即人格 顺应和情绪控制。一方面, 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 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 产生一系 列心理矛盾。另一方面, 青年期个体情绪波动 大, 容易变化。因此, 能否调控这种两极性的情绪也 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烈, 富有理想和抱负, 心理 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 包括实现自身价值、 需要尊 重、 友谊、 爱情和审美等等。在这些巨大的人生挑战面前, 当个体觉得自己 无法应对时便容易遭受心理挫折, 导致情绪失调和 人格障碍, 从而诱发自杀行为。(二) 家庭。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初始环

3、境。家庭环境氛围 及教养方式、 态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巨大的潜 移默化影响作用。首先, 家庭心理气氛直接影响到 子女的心理状态。家庭和睦的孩子, 心情安宁、 活 泼、 愉快;而父母长期分歧、 敌对, 争吵不休, 紧 张冲突, 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 变得多疑、 心神不宁或神经质, 甚至导致心理变态 与反社会行为心 理学家休厄尔认为, 决定儿童性格主要在于父母一 贯的教养态度。因此, 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 形成一种病态的人格和习惯, 降低他们的心理素质 和生存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为以后可能出 现的自杀行为理下隐患。(三) 社会。一是高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错位。作为外在社会的

4、一种要求, 教育把人置于手段、客体的地位。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的工具价 值,而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 并 将智慧溶入生命,从而来提升生命的意义。教育价值观的错 位,导致了目前大学生中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状, 他们可能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思考, 他们的生命观也许还 没有他们的智力发育得完善。以至于许多大学生不能理性、 成熟地对待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涵义。二是大学生所承受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基于智力的竞争,这种竞争使现代 社会生存压力大大加重, 常感精神疲惫, 从而对生存意义和 生命价值产生怀疑。当心智和心理承受力尚未发育成熟的 大学生无

5、法忍受由竞争而造成的沉重压力时,便极有可能采 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三是现代网络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误导。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 灾难。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 儿,面对变幻无穷的虚拟的网络世界,其身心发育尚未成熟, 网络的诱惑使许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 特别是网络传播的暴力和自杀信息对大学生的暗示作用,严重 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呢?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一是个人支持。学会自我关注。 每个大学生都 要积极关注自我, 当自我发现产生自杀倾向时, 要 学会主动求助, 以积极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问题,

6、 并 进行自我调节, 及时将问题解决。 第二, 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大学生应 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与失败。当代大学生应有开阔的胸怀、 乐观的生活 态度以及正确的生活目标, 遇到困难挫折、 失败与 逆境, 要学会正确对待并能够积极应付。 第三, 大学生要学会积极应对。 当面临成长危 机与境遇性危机时, 大学生要积极运用自身与社会 资源,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想办法化解危机。二是学校支持。学校除了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外, 通过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在内容上,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

7、自我意识、 人际交往、 情绪调节、 压力 应对、 婚恋情感、 学习学业、 时间管理、 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等。 在形式上, 可以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 互为 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覆盖大学全年级, 又要根据不同年级 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设置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内容,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 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结合。高校还应围绕人际互动这个中 心, 开展各种互动性的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交往机会, 要防止个别学生脱群现象的发生。 此外,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系统, 做好校园自杀事件 的善后工作, 防止 “自杀效应”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支持系统 的重要内容。三是家庭支持

8、。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 呈正相关, 与亲密性、 情感表达、 成功性、 组织性呈负相关。 因此, 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且可以为其他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压力提供缓冲, 从而减 少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大学生的家庭支持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内容: (1) 营造健康、 和谐、 民主的家庭氛围, 包括健康 和谐的父母关系、 亲子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双向 的、 民主的和通畅的, 家庭的气氛是健康和谐的。 作为大学 生,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选择, 给孩子自 由发展的空间, 而不能一味给孩子提要求

9、,不顾孩子的志向、 兴趣和理想, 把自己的期望与要求强加给孩子,给孩子背负沉 重的心理压力。 (2)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极 端贫困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绝望无助感, 引发自杀意念。作为父 母, 应该尽一切努力, 为孩子的学习、 生活提供必要的经济支 持, 尽量减少经济上的困难对孩子学习生活和交往所带来的压 力和消极影响。 (3) 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精神鼓励。 作为 父母, 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信息和情感沟通, 了解孩子 的变化, 也让孩子了解家里的情况。家庭是心灵的港湾, 良好的家庭 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在最困难、 最低落的时候渡过难关。四是社会支持。 自杀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往往有

10、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和具 体的外在表现, 社会支持可以为自杀者提供最后的 “救命索” 。在采取自杀行为之前, 为自杀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就可以有效终止自杀行为。社会支持包 括: 情绪支持, 如共鸣、情爱、 信赖; 手段支持, 如援助; 情报支持, 提供应对情报;评价支持, 提供关于自我评价的情 报。从以下 3 个方面来做好大学生自杀的社会 支持系统。 (1)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援助系统。(2) 建立健全社会经济援助系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和支持。 (3) 营造积极 向上的舆论氛围。 综上 , 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 , 高素质的群体 , 选择自杀可能是由于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结果 。倘若

11、这一关键时期有人从中干预对其进行疏导 , 一定能够杜绝悲剧的发生 。但要做好对大学生自杀预防的相关工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 它需要学生本人 , 学校 , 家庭 , 社会等多方面做出共同努力附件:The Influence of Death Exposure on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Gianni Pirelli and Elizabeth L. Jeglic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both suicidal and non-suicida

12、l deaths and current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 history among urban college students.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six (n39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tending an urban university completed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their exposure to death (including suicide), suicide attempt histor

13、y, and current level of suicidal ideation. Exposure to suicide and non-suicidal death were not related to current suicidal ideation; however, students who had made a suicide attempt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been exposed to a death by suicide or acute diseas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14、exposure to death by suicide or acute disease increasedthe likelihood a student made a past suicide attempt. Keywords assortative relating, contagion, death exposure, imitation, suicidal ideation, suicide Suicide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15、 of death in 1524 year old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AFSP, 2003). To date,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identifying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students risk of enga-ging in suicidal behavior. While several key risk factors for suicid

16、e have been iden-tified, such as depression and hopelessness (e.g., Beck, Brown, Berchick et al., 1990), the majority of individuals who experience feelings of depression and hopelessness do not make suicide attempts (Beck, Brown, Beck, Steer, Kovacs et al., 1985; Brown, Beck, Steer et al., 2000). Therefore, in an effort to increase the specificity of predictive models, some researchers have examined the role of contagion as a possible cau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