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545740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及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一、青海省农牧业现状(一)基本情况我省地处我国西部腹地,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 ”和“三江源”之称。地貌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大单元。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东部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下段为黄土高原西缘,是主要的农业区;西部、南部为青藏高原,以牧为主。全省耕地面积 54.22 万公顷,其中水浇地 17.66 万公顷,山旱地 35.75 万公顷。春小麦、青稞、豌豆、蚕豆、马铃薯、油菜等作物产量高、品质好。适宜发展中草药、球根、球茎类花卉等喜冷凉气候的经济植物和虹鳟鱼等冷水性鱼类。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总面积 36

2、45 万公顷,有可利用天然草场 3162 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 50.54%,2008 年末存栏马、牛、羊为主的各类牲畜 1981.2 万头(只)。多年来,我省充分自用“ 冷凉 ”气候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 环境,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农业及农村能源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社会进步。(二)发展现状1特色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09 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跨过百亿大关,比 2005 年增长 64.4%。全省粮食产量 102.7 万吨

3、,增长 10.1%,其中马铃薯(折粮)亩产达到295 公斤,居全国第 5 位。油料产量 36.6 万吨,增长 14.9%。蔬菜产量 122 万吨,增长 44.5%,自给率提高到 61%。肉类、奶类产量分别达到 29.7 万吨、28.9 万吨,增长19.2%、28.9%。水产 品产量达到 2150 吨,增长 145%。2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6 元,较 2005 年增长 54.5%,连续 4 年保持了 8%以上的增幅。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稳步增长,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1.2%,依然是 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占总收入比重达到 3

4、4.9%,增加 8.9 个百分点;财产和转移性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13.9%,增加 3.8 个百分点。3农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2009 年,全省共完成退牧还草 1.03 亿亩、黑土滩综合治理 45.3 万亩、鼠害防治 1.5 亿亩、虫害防治 1845 万亩、治理毒草草地 197 万亩,生态治理区植被覆盖度比 2005 年提高 23.3,黑土滩产草量比治理前增长 6 倍,草地资源和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恢复。同时,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显著恢复。4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进一步改善。高效、避灾、节水、富民的设施农牧业发展迅速,截止 2009 年,建成日光节能温室 13.23 万栋、畜用暖棚 3.59 万

5、栋。草场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草地围栏累计达 1.05 亿亩,人工草地保有面积达到333.5 万亩。农机装备快速增长,农机总动力达到 388.7 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45.0%,分别比 2005 年增长25.2%和 6.4 个百分点。农牧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冷链贮藏设施存储能力达 17.65 万吨。农牧业信息化网络初步构建,开通 12316 农牧服务热线。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 14.4 万户,占全省沼气适宜户的 48%。启动实施了农牧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 60 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定居房屋 2.57 万幢。5农牧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加大关键技术攻坚,油菜杂交育种和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达

6、到国内先进水平。大面积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2009 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88%。牦牛复壮改良种公牛、藏羊改良种公羊年推广量分别达到 17.4 万头、32.3 万只。各类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推广全膜双垄栽培 21 万亩,测土配方施肥 692.5 万亩,保护性耕作 16 万亩,标准化生产技术14 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47%,农牧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6农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州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 200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11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50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1 亿元,出口创汇 7830 万

7、美元,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71%和 16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25.2%,比 2005 年提高了 8.2 个百分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 50.5 万户,比2005 年增加了 15.5 万户。全省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890 家,成员达到 11.8 万户,近四成农牧户参与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流转土地面积 65 万亩、草场面积 1117万亩,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二、海北州农牧业现状(一)基本情况海北州是全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青稞小油菜生产基地。全州现有天然草场 3972.13 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 79%,可利用草场 3492 万亩,占草场总面积

8、的 89%。存栏各类牲畜 327.36 万头只,其中:羊 273.32 万只(绵羊269.54 万只)、牛 50.39 万头、马驴骡 3.65 万匹。能繁母畜189.3 万头只,母畜比例 57.83 %。全州年产牛羊肉 3.88 万吨、绵羊毛 0.4 万吨、牛奶 3.72 万吨。70%冬春草场实现了分隔围栏,70% 的牧户实现了冷季养羊暖棚化。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畜产品规模较小是海北畜牧业生产特征。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 62.14 万亩,全州辖 4 县 29 个 乡镇214 个行政村,2009 年底全州农牧户总数 4.83 万户、其中牧业户 1.58 万户,农牧业总人口 21.6 万人

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 4023 元。拥有劳动力 1.21 万人。(二)发展现状1、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9 年底,全州农牧业增加值达到 9.15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14.7%,年均增长3.5%。粮食 产量达到 4.43 万吨,油料 4.91 万吨,比 2005 年粮食总产减少 3.2%、油料总产增加 74.7%。肉类产量达到3.88 万吨,奶类 3.72 万吨,比 2005 年分别增加32.54%、22.37%。牲畜 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47.44%、47.44%、43.64%,分别比 2005 年提高了 6.44、6.44和 8.71 个百分点,母畜比例提高了

10、 2.70 个百分点。2、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09 年底,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023 元,较“ 十五” 时期增长 93.04%,年均增长23.26%。农 牧业生产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 84.94%,劳务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 24%。3、农牧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 006 年 至 2009 年 期 间 ,全州 共 实 施 农 牧 业 建 设 项 目 100 多 项 ,农 牧 业 方 面 的 基 本 建 设投 入 和 各 类 财 政 专 项 资 金 累 计 达 到 6 亿 多 元 ,比 “十 五 ”期 间 增长 了 57.8%。4 年 来 ,建 成 日 光 节 能 温 室 950

11、栋 、19 万 平 方 米 ;新 建 畜 用 暖 棚 7771 幢 76.6 万 平 方 米 ;增 长 45.3%和 53.8 %;草 原 灭 鼠 1340 万 亩 ,是 “十 五 ”期 间 的 1.4 倍 ;建 成 农 村 沼 气1.1 万 户 ,3.85 万 农 牧 民 受 益 。2009 年 完 成 游 牧 民 定 居 建 设 任务 2100 户 ,8800 人 受 益 。2010 年 全 州 建 设 游 牧 民 定 居 房 屋2500 幢 15 万 平 方 米 。截 止 目 前 ,两 年 共 新 建 游 牧 民 定 居 集 中点 174 个 、集 中 安 置 3964 户 ,集 中 率

12、 77.73%,其 中 :县 城 集 中安 置 1448 户 、乡 镇 集 中 安 置 967 户 、村 内 适 度 集 中 安 置 1549户 。4、农牧业产业区域布局日趋优化。2006 年至 2009 年期间,全州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具有海北特色的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以牦牛提纯复壮和藏系羊本品种选育为主的天然草原畜牧业、以饲草种植、暖棚舍饲半舍饲养殖为主的舍饲半舍饲畜牧业,以种养结合,发展优良畜种为主的舍饲畜牧业区和依托冷凉特色种植业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四大经济区域。通过整合流转农牧业生产资料,积极组建农牧业生产经营联合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初步

13、形成了以股份制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为主的多种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为主的多种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全州参与集约化经营的行政村 155 个、参与农牧户 8415 户。整合草场 257.9 万亩,整合耕地 11.9 万亩,整合牲畜 28.7 万头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 141 个。全州重点扶持的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村共 4 个。在此基础上又新增 43 个村为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参与牧户逐步扩大。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全省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层面上看,农业投入水平、发展方式、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劳动力素质等问题,是制约我省农牧业产业水平提升主要因素。从农牧业自身发展情况看,主要

14、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小、质量差,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目前,统计在册的耕地面积 813 万亩,近 1/2 属于中低产田。农牧部门通过疫病防治掌握的牲畜总量在 33003500 万头(只),而统计数据只有 2100 万左右,误差率达 60%。由于严重超载,90% 以上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控制性骨干工程少,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设施农业规模小、档次低。农牧区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滞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不足。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全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 890家,只占农牧业人口的 3.22%,且组织模式单一,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局限于从

15、事简单服务,活力不足,存在“空壳” 问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农牧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分享不了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利润。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低,2009 年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累计达 65万亩,占承包经营总面积的 9.8%,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117 万亩,占草场承包经营面积的 2.6%。四是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全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 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0 个百分点。五是科技支撑不足。基层农牧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相互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牧业科技投入不足,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生物产业开发等前沿上,科技领军人才短缺,关键

16、技术研发成果不足。缺乏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牧民。六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留乡务农劳动力以中老年居多,以妇女为主,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削弱了靠现代科技改造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基础。(二)海北州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总体上看,海北州农牧业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州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一是全州各地农牧业发展的水平还不平衡,局部地区尚处于传统农牧业向效益农牧业发展的中间阶段。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总体上尚未达到主动抗御自然灾害和平衡四季草料生产贮备的能力。三是农牧业的增长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关联度不强,特别是规模小、标准低、质量差,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农畜产品多样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需求,农牧业整体效益不高。四是农畜产品商贸物业无论是组织结构、企业规模、运作模式还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表现在:企业少、规模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