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504631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补充设计前-1前 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 、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和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通知)精神,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推广建设井下避难硐室等避险设施的各项要求,确保矿井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矿方特委托我公司编制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基础保

2、障能力,推进煤矿向新型煤矿建设进程。二、建立完善“六大系统”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以超前预防为主的“防灾”和以应急避险为主的“减灾”的有机统一;是既要防范事故发生、也要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的要求;是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的有力举措。因此矿井建立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三、编制依据1、安监总煤装【2010】146 号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2、煤安监司函【2011】1 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

3、收暂行办法3、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4、安监总煤装【2011】33 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补充设计前-2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5、 煤矿安全规程 、 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 ; 6、其他有关的规程、规范和标准。四、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该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要

4、加强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 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该矿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

5、分布及变化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3、压风自救系统该矿必须在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立压风系统,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并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空气压缩机设置在地面,井下压风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矿井掘进工作面要安设压风管路,并设置供气阀门。 4、供水施救系统井下消防洒水管路能与地面饮用水水源联接,除按照要求设置三通及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补充设计前-3阀门外,还要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确保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应急供水的需要。并加强供水管路维护,不得出现跑、冒、

6、滴、漏现象,保证阀门开关灵活。5、通信联络系统该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井下通信系统,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从而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在井底车场、配电点、水泵房、避难硐室、消防材料库等主要硐室和采掘工作面等人员集中地点应安设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井下使用广播系统。发生险情时,可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6、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该矿开采所开采的 3 号煤煤层属容易自燃煤层。根据相关规定煤矿须在 2012 年 6 月底前,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 30 分钟的自救器。当井下灾害发生时,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

7、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 1000m 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矿井在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之间设置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布置在 3 号煤层中,其前后 20m 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靠近硐室底板附近设置两趟的单向排水管。 靠近硐室顶板附近设置两趟单向排气管。 避难硐室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硐室入口处和内部应分别安设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不低于 0.3m3/min人。硐室须专人管理,及时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补充设计榆林市榆神煤炭建筑设计

8、有限公司 1-1第一章 设计概况第一节 环境条件一、交通位置XX 煤矿位于榆林城东北方向,直距榆林市 15km。地处榆神矿区一期规划区南部,行政区隶属榆阳区牛家梁镇管辖。旧 榆 ( 林 ) 神 ( 木 ) 公路 从 矿 区 北 部 1km 处 通 过 , 向 西 南 约 13km 与 西 ( 安 ) 包 ( 头 ) 高 速公 路 相 接 , 北 部 8km 处有榆(林)神(木)二级公路通过;榆阳区运煤专线从井田 3km 处通过,与牛 家 梁 煤 炭 集 装 站 连 接 。本矿区煤炭外运条件良好,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本区通讯条件好,各县市乡镇已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全部进入国际、国内自动传输网,也

9、开通了数字微波线路和 GSM 移动通讯工程,移动通讯网覆盖全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交通位置见图 1-1。二、自然地理及地震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补充设计榆林市榆神煤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21、地形地貌井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地表多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较大沟谷中出露基岩。区内主要为黄土梁峁地貌,大部分为黄土梁峁区。地势北部高南部低,地形起伏较大,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海拔标高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高程 1226.8m;最低点位于南部支沟河道,高程约 1186.4m,相对高差约40.4m。区 内 水 系 不 发 育 , 北 侧 约 4km 为 南 岔 河 , 四 季

10、 流 水 , 流 量 为 0.01 m3/s, 南 岔 河 由 东 向 西 汇 入 头 道 河 ; 头 道 河 由 西 南 方 向 汇 入 榆 溪 河 , 其常 年 流 水 , 流 量 0.295m3/s, 除 降 水 期 外 , 在 大 部 分 时 间 水 量 较 小 。2、气候本 区 属 温 带 大 陆 性 干 旱 、 半 干 旱 气 候 ,春 季 风 沙 频 繁 , 夏 季 酷 热 多 变 ,秋季 细 雨 连 绵 ,冬 季 长 而 严 寒 。 据 榆 林 气 象 局 1984 1994 年 观 测 资 料 ,年平 均 气 温 8,最 高 气 温 36.7,最 低 气 温 -29.7,日

11、温 差 最 高 可 达 20。每 年 10 月 开 始 降 雪 , 次 年 3 月 解 冻 ,无 霜 期 约 150 180 天 。 四 季 多 风 ,尤 以 冬 春 为 甚 , 风 向 多 为 西 北 风 , 最 大 风 速 18.7m/s, 风 力 达 8 级 以 上 。年 降 水 量 在 279 541mm 之 间 , 7 9 月 份 降 水 多 , 约 占 全 年 的 30%, 年平 均 蒸 发 量 为 1720 2085mm。3、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反应普特征周期区划图 (GB18306-2001)B1 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 (GB18306-2001)A1 图,根据邻

12、县(府谷县)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 Tg 为 0.35s,设计地震分组应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第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5g,抗震设防烈度为度。第二节 安全条件一、地层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补充设计榆林市榆神煤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3矿区内地表绝大部分被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沙(Q 42eol)所覆盖,在西部地势较高的梁峁地段出露有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 2l)黄土。在北部地势较低的水库附近分布第四系上更新统的萨拉乌素组(Q 31s) 。据地表和钻孔揭露,区内地层由老到新有: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 1y) 、直罗组(J 1z)及第四系(Q 4) 。现分述如下:1、侏罗系中统延安

13、组(J 1y)为一套河流湖沼相含煤沉积,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总厚 210.87305.62m,为区内含煤地层。2、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 2z)为一套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沉积,岩性较单调,为灰绿色厚状粉砂质泥岩、泥岩,灰黄色粉砂岩、细砂岩,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底部浅灰、灰白色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局部含细砾,分选中等,磨园度一般,泥质胶结。发育大型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明显的底部刷。特征较突出,分布较稳定,相当于区域上的“七里镇砂岩” ,是划分延安组与直罗组界线的重要标志层(K 4) 。该组是矿区含煤岩系的直接盖层,受古剥蚀作用保存不完整,在东南边部缺

14、失,厚度0163.13米。3、第四系(Q 4)(1)中更新统离石组(Q 2l)大块出露于井田的西部,东北部有小面积出露,岩性为浅棕红、棕黄色亚沙土,夹25层厚0.3m的古土壤层,发育柱状节理,含较多白色颗粒状钙质结核,局部呈层分布,厚度2030m。(2)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 31s)主要分布于井田北地势低的河谷地带,岩性为浅灰黄色 wtkc 沙土、亚沙土及灰色粘土,底部在黄土梁峁区次级沟谷中常见一层厚 510m 的杂色沙土及沙砾石层,含大量的腹足类、哺乳类化石。下部发育水平层理,含大量草本植物根系及白垩,上部发育交错层理。厚度 1030m。榆阳区 XX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补充设计榆林市

15、榆神煤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4(3)全新统(Q 4)全新统风成沙(Q 42eol):广布于全井田内,岩性为浅灰黄、灰白色粉细沙。主要广布于沙漠滩地,梁峁区只在鞍部及背风坡顶部披盖。全新统人工堆积(Q 4s):分布于黄土梁峁区的拦河淤泥、淤沙,厚度15m。( 二 ) 地 质 构 造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东部。总体上向北北西或西北方向缓倾的单斜构造,局部倾向为西南方向,一般倾角 13。区内未发现较大规模的断裂及褶皱,无岩浆活动痕迹,构造简单。二 、 含 煤 地 层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 2y),区内钻孔均对其进行了揭露。根据沉积旋回结构、岩性及矿物组合特征、含煤性划分为四个岩性段。现自下而上叙述如下:1、第一段(J 2y1)为一套冲积平原相组合。由两个下粗上细的次级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下部为黄灰、浅灰色中粗粒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上部为灰色粉砂岩、深灰色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炭质泥岩夹薄煤层或煤线(即 9、8 号煤层) 。本段底砂岩具正粒序,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和冲刷充填层理,分布较稳定,是本区重要的对比标志层(K1 标志层,即宝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