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498668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7)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4、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2、。5、具有能够适应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较强的工作适应性。二、研究方向1、流域综合治理山丘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诊断,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流域治理措施体系,流域经营技术和流域治理效益评价。2、水土流失监测与控制山丘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水土流失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流域水量平衡计算,径流的形成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3、林业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的营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试验研究方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方法,特殊地区的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等。4、 城市林业与水土保持城市林业的环境功能和水土保持效益,城市林业的规划与布局,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研制,城市林

3、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三、学习年限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包括学位论文答辩时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 11.5 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 1 学年。必要时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 1 年。在职硕士可延长 2 年。 四、课程设置为了使硕士生掌握本学科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研士生修完并取得总学分 32 个(2 学分实践性环节) ,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8 学分,非学位课程 12 学分(对于同等学历和跨学位考的研究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 32 学分的总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学位课(18 学分以上)1、公

4、共学位课程(7 学分)(1) 自然辩证法 (2) 外语 2 学分5 学分2、基础理论学位课(5 学分) (1) 多元统计分析 3 学分(2)森林水文学 2 学分(3)森林土壤学(含第四纪地质学) 3 学分3、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程(6 学分)(1)水土保持学 2 学分(2)防护林学 2 学分(3)城市林业 2 学分(4)流域管理学 2 学分选修课 (12 学分以上)(1)第二外国语 2 学分(2)景观生态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 学分(3)林业生态环境评价 2 学分(4)森林生态及研究法 2 学分(5)城市水土保持学 2 学分(6)环境科学导论 2 学分(7)经济林学 2 学分(8)泥沙运动力学

5、2 学分(9)生物多样性专题 2 学分(10)仪器分析 3 学分(11)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2 学分(12)林农复合经营 2 学分(1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 学分(14)土壤理化分析(含植物分析) 3 学分(15)森林旅游学 2 学分(1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专题讲座 2 学分(17)气象及气候学专题 2 学分(18)计算机辅助制图 3 学分注:非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同等学历者录取后,应补修本专业本科生主要课程,但不记学分。五、课程要求与说明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2、第一外国语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3、多元统计分析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向

6、量检验,协方差检验,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内容,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数据处理提供技术工具。主要讲授向量检验,协方差检验,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内容。4、森林水文学要求研究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森林水文学研究的技术、方法,流域水量平衡计算,径流的形成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为水土保持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主要讲授水文学的基本理论,森林与降水,径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森林与径流的关系,森林流域的水量平衡,水文监测与计算,水质分析与水资源评价。5、森林土壤学(含第四纪地质学)要求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森林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条

7、件与树木生长的关系,我国森林土壤的主要类型、性质及利用,以及第四纪地质作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主要讲授森林土壤的发育过程,第四纪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地质地貌与土壤和土壤侵蚀的关系,土壤条件与树木生长的关系,森林土壤的物理性状及水分状况,森林土壤障碍性条件,我国的森林土壤状况。6、防护林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国内外防护林学,尤其是农田防护林学的研究进展,掌握农田防护林结构类型及其研究和营建方法,防护林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和研究方法。主要讲授国内外农田防护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种类,结构类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研究方法,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方法。7、水土保持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国内

8、外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掌握水土流失的基本原理和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特殊地区的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为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主要讲授水土保持研究动态,土粒和土体(土块)被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力学机理与运动规律,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工矿、交通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防治技术,以及重点流失区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8、流域管理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山丘区流域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经营管理措施,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技术,以及流域治理效益评价方法。主要讲授山区流域治理的理论基础,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诊断,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流域治理措施体系,流域经营技术和流域治理效益评价。9

9、、城市林业要求研究生了解城市林业的研究进展,城市林业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城市林业的生态功能,及其与城市水土保持的关系,掌握城市林业的规划与布局技术。主要讲授城市林业的研究进展,城市林业的概念、原理,城市林业的环境功能和水土保持效益,城市林业的规划与布局,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六、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应充分发挥知道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科组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指导老师要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

10、造性、治学的严谨性;培养其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尽量因人而异,充分体现个人的特长。同时研究生还应学习一些相关课程,以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以拓宽知识面,具备扎实的专业和专业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研究生要参加一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工作量至少要完成 40 学时或 20 个工作日(不计学分) ,以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平语,计 2学分。研究生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3-5 人)集

11、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研究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方式灵活多样,提倡和鼓励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讨论会,并创造条件与国内外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七、中期考核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和外语考试,以取得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研究生中期考核时间一般于第 3 或第4 学期进行。中期考试由 5-7 名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和跨学科课程教师)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内容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试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政治思

12、想考核由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进行。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学位指导小组充分论证和进一步修改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具体工作计划、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 年。以后应按阶段在教研室(研究室)或指导小组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取得集体帮助。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论文的选题应瞄准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论文初稿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审阅,并召开论文报告会,发挥集体(含指导小组)指导力量,提出意见,修改补充,最后修改定稿。定稿后的论文必须语言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