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490889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作者:王建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一是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市是经济、科技现代化的载体,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物质表现。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等。 城市现代化发展包括 4 个阶段。一是现代化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水平 1000 美元以下,第一产业占 30%以上;二是现代化起飞阶段,处于工业化稳定阶段,人均 1000 美元3000 美元,产业结构类型为第二产业为主;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处于信息化阶段或稳

2、定阶段,人均 3000 美元9000美元,二、三产业占 80%以上;四是完全实现现代化,处于信息化或后工业化阶段,人均 9000 美元以上,第三产业为主。城市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集中的结点,它具备经济发展的聚积优势和规模效应,城市里的经济发展也会改变一些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说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先驱。城市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1经济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和推动力。经济是基础,经济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只有经济上去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看是否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包

3、括:人均收入、住房、完善的医疗条件以及高度灵通的信息传输系统。 3社会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要求。社会发展包括科教和文化以及人口的文化构成。 4经济设施和环境是城市现代化的保障。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的标准化、配套化、齐全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后勤保障。生产中排出的废渣、废水、废气得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城市居民将生活在清洁、优美、舒适、安静和无害与健康的环境之中。 二是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1城市现代化指标确立标准。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制订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综合性与系统性原

4、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简明实用、可计量原则、世界性与时代性原则。 2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现代化指标的研究正逐步深化,这里例举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基本代表如下。一是“社会进步指数”法。美国学者埃思蒂思用 36 个社会指标组成“社会进步指数”,对 124 个国家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联合国开发署的人文发展报告只用 3 个指标,即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实际人均 GNP。很显然,这些指标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进步,是一种现代化程度。由于指标的确定不是依据想象,而是根据社会实际能力与需求,因此,任何指标只是现存现代化的“移值性”的表述,即人们认识的现代化,是因为当代

5、世界范围内的最先进的国家已经能够做到的。根据 10 个社会指标综合评价,综合得分前 10 位的城市是:蒙特利尔 92 分;东京 90 分;巴黎 89 分;大阪 88 分;费城 88 分;汉堡 87 分;芝加哥 86 分;柏林 86 分;伦敦 85 分;马德里 85 分;旧金山 85 分。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指标,也是人们常用的指标体系。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香港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我院与香港大学合作对当代世界范围的城市现代化水平指标,进行城市现代化数据指标体系再构建或寻找到一般特点,也就是说,目前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市指标体系如下:(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7

6、080%以上;(2)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1220%;(3)平均预期寿命,76 岁以上;(4)每千人口医生数,10 左右;(5)婴儿死亡率,4;(6)中学入学率,92%以上;(7)每户居民拥有住房间数,45 间;(8)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量,90 部以上;(9)人均用电量,2000 千瓦小时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三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一是经济发展,包括人均 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二是社会发展,包括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逆指标)、每万人口拥有专

7、业技术人员、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三是生活质量,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逆指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生活用电量、每百人拥有电话和手机、每百户拥有电脑、每万人口医生数、平均预期寿命;四是基础设施及环保,包括用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逆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 党校教授谈中国城市化:实现人口自由居住和迁移作者: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 出处:经济参考报 不同的国家走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我们无法重复,拉美和印度的城市化道路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和大量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我们不能重复。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8、的城市化道路与我国国情比较相似,有许多值得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我们要走的路必定不可能与别国一样。中国的城市化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不同的国家走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东亚体面的城市化道路。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二战后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较为彻底,实现了耕地平均化,后来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进行了土地集中的改革和调整。虽然今天其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下降到 5%,但是,比起拉美、美国和欧洲,其家庭农场的规模平均也就在 2 公顷左右。放开人口流动限制,农村土地私有并且比较均匀,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在大量的小企业和服务业中得到了就业机会,加上农村的土地和住宅可以变现,加上政府对土地和房价的控制,转移的人

9、口在城镇中有购买住宅的能力。1980 年代,在土地和房价没有上涨前,台湾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65%,并且城市中 85%的居民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宅。韩国政府建造了 250 万套住宅,解决了四分之一人口的住房问题。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初期,也存在一些贫民窟,后来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人民收入的提高,政府逐步地进行了改造,使人民都有了体面的居住。 印度和拉美以“贫民窟”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印度和拉美,也是人口自由流动,转移人口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建立贫民窟。拉美土地集中度非常高,大量的农场采取公司式经营,农场平均面积比美国家庭农场面积都要大;而印度的土地改革很不彻底,农村家庭农场本来平均规

10、模就很小,即使这样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无地农民。拉美和印度的农民,特别是无地农民,大量地向城市转移,城镇中政府又没有注意促进能大量容纳就业的小企业的发展,导致进城市人口的收入较低。于是,农民在农村没有土地资产可变现,在城市中没有增长较快的收入,政府财力又对低收入人群的住宅供给没有支持,结果只能使他们在贫民窟中安身。印度目前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30%,而城市人口中约 35%居住在贫民窟中。拉美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贫民窟也进行了改造,并将其纳入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城市化实践的经验教训 中国城市化道路怎样走?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一些关键的战略、体制和政策上,实际没有进行

11、细致的研究和规划。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近 10 年中,我们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仍然实行的是限制政策。20 世纪 90 年代,政府才开始认识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怕农民进城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1 世纪以来的 10 年,农民进城的种种限制才逐步被清理,然而,到现在还是不彻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给未来积累巨大社会风险的城市化道路。可以这样总结:(1)人口的户籍没有放开,采取了转移人口临时居住证的制度,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无法正常享受到城市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且在正式单位就业、购置车辆等方面,受到层层限制;(2)贫民窟不允许存在,而城镇合法房

12、的价格奇高,农民农村中的宅地不能从资产意义上退出变现,城市中劳动力供大于需又使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结果使转移人口进得来而留不下;(3)在城乡间形成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内形成大规模工作不固定和居无定所的漂移(蚁族)人群,城中村、蜗居、集装箱、鸽笼、胶囊间等低成本居住方式也会大量出现,特别是从农村进城的 80 后、90 后,以及未来的 21 世纪后,想让他们从城市中回到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上去,可能性越来越小,将会在城市中形成大规模的低收入而生活艰难、有一定文化而无信仰、心理极不平衡的、可导致社会动荡的危险人群;(4)由于农村青年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老年人不能随同转移,并且一部分农民工中老年后又返

13、回农村,使得农村的老龄化实际上要快于城市,特别是未来 20 年到 30 年中,大部分村庄将会成为老年人为主的萧条衰败的地方。从比较的角度看,中国过去 30 年这样的一种城市化道路,并不比拉美和印度贫民窟方式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优越。而且,目前的这条中国城市道路如果不进行调整,坚持走下去,结果无疑将会造成诸多社会动荡。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那么,中国未来应当选择、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较为科学和优化的城市化道路呢?中国城市化的国情为:城市人口比例比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滞后 15 到 20 个百分点;农村剩余人口还很多,到 80%的城市化比率时,还需要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5 亿人口;201

14、0 年后,由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青年一代文化水平提高,他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较高的工作收益,90 后和 21 世纪后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将加快;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奉行收入和财富公平及其共同富裕的准则,不能形成两极分化,这是我们社会价值标准的底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人口众多和土地资源短缺,可利用的有效土地面积在云南腾冲到东北黑河一线的东南部,除去山地,为 960 万平方公里的 1/4 左右。据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 首先,改革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居住和迁移。从人口管制方面,取消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管制制度,居民在城乡间和不同地区迁移,是公民的

15、自由权利;人口管理,从目前的农村和城镇两类户籍管理加临时居住证制度,改革为人口和户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加固定居住(在一个地区居住法定时长);对于居民的城乡和地区间迁移,实行自由登记和备案管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教育学历、社会保障、纳税、驾照、护照、住所、就业、信用等信息整合,建立居民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收入差距和就业机会是调节利用率低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向利用率高地区流动的机制,而人口流动则是实现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最优配置的最基本方式。是限制人口流动,在农村和落后地区分散投资,吸收劳动力就业,还是鼓励人口流动,将有限的资金投到城市,投到效益好的地区,吸收劳动力

16、较充分就业?这是两种发展观。从经济学分析看,收入差距,就业机会差异,人口流动,最后使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资源利用的效率尽可能最大化,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机制和内容。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口流动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过去,人们总是想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投资的方式缩小差距,忽视人口流动,甚至限制人们流动。其实解决城乡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除了投资发展乡村和落后地区外,最重要的办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向较发达地区迁移。一是迁移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这部分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得以充分利用,其收入水平提高;二是迁移劳动力抑制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工资过快增长,使其经济保持低工资成本竞争力;三是乡村和不发达地区过剩劳动力转移后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逐步规模化经营。因此,人口流动,是城与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获益的社会经济过程,应当鼓励、保护和规范,而不应限制。阻碍人口流动的结果,必定是使城乡、地区、居民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次,在城市中工作和居住达到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