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482254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周代教育伦理及其现代价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关键词:周代教育伦理;现代价值; 借鉴意义 论文摘要:周代教育伦理的主要特点有:明确教育的社会功能,坚持教育入世的价值取向;重视礼仪教育的作用,莫定 中国礼仪之邦的基拙; 注重教育与社会 发展相适应,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借鉴周代教育伦理就要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学校礼仪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调整教育结构。 一、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在政治上采取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以贡税的形式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在思想意识上尊礼尚施推行礼制。与此相适应,西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为我

2、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本源。 我国的学校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夏代教育“以射造士”,注重培养武士;商代教育“以乐造士”,注重培养宗教人士;周代的统治者汲取夏、商两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西周教育既敬鬼神又重人事;既重视道德教育又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化知识又重视武备训练 ;既重视礼仪规范也重视内心情感的培养。因此西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重视教育作用,把教育作为化民成俗的切人点。周人对教育的重视超过了夏商。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其铭文日:“乌呼!尔有唯小子,识之。视于公氏,又尔于天。彻命。敬享

3、哉!” 这里周王所训,既有对宗族子弟缺乏知识才艺的优虑,也鼓励小辈们奋发学习,效法父辈为周王朝建立劳绩的训诫。 周礼和学记中,特别强调教化人民,要从教育人手,可见重视教育已经成为周代统治阶级的共识。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搜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心由学呼!”化民成俗必赖于学,其法乃在于行事必致思虑,用人必求善良,如此一来可以小致声誉。然不足感动民众,训服众人。要想服众必须礼贤下士,体恤和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即使如此,仍然无法教化人民,成其美俗。因此统治者欲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非从人民的学习着手不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始终典于

4、学其此谓乎!” 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优先、为最主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西周时期,教育是各级官员的主要责任。据周礼记载,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周代的教师都是由国家职官担任,因此当时的“师”,既是行政首领,是分管各部门工作的官,又是负责教育和教化的“师” ,官师合一。 周礼确定的官职共有 348 个,而带师的官职 33 个。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保证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周王朝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夏商,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周代教育的繁荣和教育制度的完善。 2.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大了民众接受教

5、育的范围。据旧籍所载,周代教育体制比较完备,不仅贵族子弟享有各级教育的权利,即使是平民也不乏受教育的机会。西周贵族子弟的教育场所,有所谓小学和大学。 大戴礼记保傅曰:“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 ”学生人学时间与家庭政治地位有直接关系。王候太子入学年龄为 8 岁,公卿、大夫之子人学年龄为 10-13 岁,众子及平民子弟人学年龄为 15 岁。小学教育是以“德、行、艺、仪” 为内容的德行教育,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西周的大学教育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大学的学生一类来自按身份人学的贵族子弟。一类来自经过一

6、定程序推荐和选拔的平民中的优秀分子。大学人学年龄王大子为 15 岁,其他人 20 岁。据学记记载大学学制 9 年。大学的教育内容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祭祀需要礼乐军事需要射御,因此大学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 周代的平民教育,主要在称为“塾”、 “库”、 “序”的“ 乡校”进行。 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人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社论学取友,为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为之大成。 ”由此可见,周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一家设有私塾,一党设有岸(五百家为党) ,一遂设有序(

7、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 (术),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人学,隔年考试一次。人学一年后,考经文读句,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习,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 ;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为小有成就。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称之为大成。 周礼大司徒之职曰:“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 , “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 “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 。其下属官小司徒、乡大夫、乡师、州长、党正、族师诸人之职责,则是按大司徒之职分级落实,层层贯

8、彻。由此看来,周代的教育网络是比较完备的。 3.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放在治国施教的首要地位。周人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礼,王之大经也。 ”“礼,国之纪也。 ”礼是区分人和动物以及衡量人格高低的标志。懂得父子之亲,男女之别,知孝梯,懂礼让,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礼是辨别是非的标准。“不学礼,无以立” ,鉴于此认识,周代教育以礼仪为本, “六艺”之中,礼居其首。 周代负责礼教的主要是地官。 周礼六官中地官司徒为总教官,所以礼教必然由大司徒及其副手小司徒总负责。大司徒掌握邦国的土地、人民等, “施十有二教, ”前五教全为礼教。“一日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 二日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日以

9、阴礼教亲,则民不怨; 四日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日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周礼地官司徒祀礼指祭祀之礼,阳礼指乡饮酒之礼,阴礼指婚姻之礼,乐礼指奏乐舞蹈合于礼节, “仪”指尊卑贵贱之礼等。至于具体实施又由下属官员施行。如师氏教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孝行、友行、顺行)。保氏教“六艺”( 礼、乐、射、驭、书、数) 。舞师教四舞(兵舞、钱舞、羽舞、皇舞) 等。西周这种内容具体充实,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规范为主,官员分工明确详细的道德教育为实现“化民成俗” 建立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4.注重文武兼备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周人把祭祀和射御作为人的素质的两个

10、重要部分。为西周建立,周王征犬戎、灭崇国发动了多次战争;为扩大疆域,打通道路,武王会盟八百诸侯 ;为加强统治,周公东征三监,平定叛乱,这一切无不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培养能文能武一专多能的人才,早在成王之世,文武兼备的“六艺” 教育就已经形成。 “六艺”指礼(政治)、乐( 音乐)、射(射箭) 、御(驾驭战车)、书(认字书写)、数( 算术)。 周礼地官 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教。 ”礼、乐、书、数是习文方面的教育,其中又以礼为最重要。学射学驭,意在习武,以培养贵族军事骨干。射是一种武艺,它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课程,即

11、便是国王,在其少年时也要学习掌握。除了射以外,还要学习受、矛、戈、戟的使用,加之弓(射),称为“ 五戎 ”。 礼记 月令:“乃教于田野,以习五戎”。至于驭,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技艺,平时、战时都能用到。为适应形势需要周人把文武兼备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也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二、通过西周教育特点的粗浅分析,产生许多联想。虽然历史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但西周教育所形成的伦理传统,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彩。 1.明确教育的社会功能,坚持教育入世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教育就有人世和出世两种倾向。所谓教育出世包括两类:一类是教育以宗教为板依,把其价值仅仅定位于论证宗教的合理性和坚定信徒的信仰方面;另一类强调教

12、育的价值在于帮助个体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适意,而对社会生活采取蔑视的态度。所谓教育人世,就是教育为国家政治经济服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周代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结合,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人世之先河。对周人来说,教育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周人强调对于个人,教育能够便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家庭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人,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一定秩序与发展的作用; 对于国家而言,教育具有保江山稳民心的社会功能。所以周代教育非常重视德性培养,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不计个人得失,不问个人安危荣辱,以天为己任的精神

13、。 学记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 16 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认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良美风俗。这是中国教育传统中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经典性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伟大意义。 2.重视礼仪教育的作用,奠定中国礼仪之邦之基础。原始社会是“风俗的统治”,作为风俗习惯的“礼”,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当人类社会跨人“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礼仪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它既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标准,又为人们的行为指明了方向。礼仪使人们学

14、会约束自己,也使人们知道如何约束自己。周代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作用,在周人夺取政权以后,在沿袭过去礼仪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礼作乐”。周公首创的礼制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军制、丧祭、冠婚、朝聘、饮食、射御、辞让到日用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而又严密的规定。这样,礼仪的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是礼节、仪式,而且也是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具有了法的效力。礼制作为一种文化模式,把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规范、社会制度等程式化、一体化了。周人礼仪教育的特点有:重视礼仪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把礼仪作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尺度和调节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把礼

15、仪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 运用礼仪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正因为如此,礼仪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当政者以及儒家学者的重视,也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华人社会的特质。3.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教育的持续发展。教育能否成功,其重要的检验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并且通过教育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周代教育为建立和巩固周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为适应国家政治和建设需要,周人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文教和武教培养文武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六艺教育运用而生。为适

16、应国家需要,周人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在教育内容上,从宗教教育变化到六艺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由打骂式教育变化为诱导式教育;从教育施教者来看,由神职人员变为各级官员; 从教育对象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周代教育适应形势发展,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为周王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认真分析周代教育伦理,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吸取周代教育伦理的精华,反思我国现代教育,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首先,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教育真正看成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看成政府的重要责任。周人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来概括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意为教育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有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自然之实体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体社会实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控制和调节人口、保持生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