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327819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史学案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考点 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本节学习重点:1、三大发明的内容及完成和发展的朝代;2、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者、传播和比欧洲早的时间;3、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向外传播和意义;4、南宋发明的管形火器及其意义;5、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传播;5、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筑技术发展的表现;6、 梦溪笔谈的作者、朝代及李约瑟的评价;7、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工作和编制的授时历 ;8、宋代理学的概念和朱熹的历史地位、思想实质;9、书院兴起的时间、性质及著名代表;10、 资治通鉴的作者、朝代、史学地位;11、五代的杰出词人;12、宋词繁荣的原因

2、;13、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14、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及其词的代表作;15、话本形成的原因及其性质;16、元曲的概念及元杂剧、散曲的性质;17、元曲最杰出的作者极其代表作。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 (2) (3(4) (5)2、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23、怎样认识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词这种新体诗歌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李清照作品的委婉含蓄,辛弃疾作品的豪放激愤,陆游诗词对统一的渴望,是当时民族矛盾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反映。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1(1993 年上海卷)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朝时期的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制成罗盘针用于航海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A. B. C. D. 2(1995 年上海卷)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雕版印刷术 地动仪 授时历梦溪笔谈 齐民要术A.B. C. D.3(1993 年全国卷)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毕升发明锡活字南宋时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 元朝时中

4、国火药武器传到欧洲A. B. C. D. 4(1997 年上海卷)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领先欧洲 800 年以上的有【】张衡的地动仪 祖冲之的圆周率 唐本草 沉括的“十二气历”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A. B. C. D.5(2000 年春季卷)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是在【】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朝6(2002 年广东卷)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 B由明代人编写 C是记载“靖康之变 ”的史籍 D作者是郭守敬 7(2002 年新课程文综卷)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5、“天人感应”理论8(1999 年广东卷)我国古代著名编年体史学著作是【】A史记 B史通 C通典 D资治通鉴9(1995 年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10 分)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迷失方向)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图片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炎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赤说变成科

6、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回答: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 分) 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 分)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 分)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 分)10(1996 年上海卷)简述北宋以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展、传播扩对世界的影响。(10 分)311.(2005 天津文综)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

7、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 313 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雕版印刷术记录太阳黑子实测地球子午线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A B C D 12.(2005 北京文综)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13.(2005 全国文综 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14.(2005 全国文综 1)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

8、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15.(2005 春季文综)(40 分)古往今来,印刷 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回答 : (1)图为印于 868 年的金刚经(部分) 。它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印刷时间的雕版经卷。11 世纪,我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8 分)(2)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 约在 15 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自此, 铅活字统领世界印刷业 500 年。 马克思认

9、为,印刷 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它是“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简要说明印刷术对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 。(8 分)(3)右图为 1879 年外商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印刷工厂点石斋书局。1882 年广东人徐 润看到点石斋图书 印制精美, 获利甚丰,遂与其兄集资在上海创办同文书局。这是民族印刷工 业之始。此后,各地相 继出现新式印刷厂,中国近代印刷 业初步形成规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新式印刷业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6 分) 请举一例说明新式印刷业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4 分)(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高速 发展。

10、右图为我国生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印刷机。这一时期,王 选发明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 ”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继活字印刷4后最伟大的发明。根据以上四组材料,试就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曲折与辉煌,谈谈你的认识。(14 分)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一、选择题1元朝郭守敬在天文历法上的杰出成就是()A发明了测量经线的科学方法 B主持天文测量,编写了授时历C使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 D留下了哈雷慧星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2将我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是()A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 B敢于冒险行走八方的航海家C善于经营东西贸易的阿拉伯人 D中国皇帝派往西方的友好使者3两宋时

11、朝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南宋时传入欧洲ABCD4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5下列四组人物中,毕升归入哪组最合适()A张仲景、孙思邈B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C甘德、沈括、郭守敬D蔡伦、马钧、张衡6下列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所起作用的评价,哪些是正确的()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为新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必要前提ABCD7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A 李煜B苏轼C柳

12、永D李清照8柳永词流传很广的主要原因是()A艺术水平高 B风格婉约,真挚感人 C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D多为收复故地的豪放之作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10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主要因为()A戏曲在元代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并长演不衰C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 D它把音乐、说唱、舞蹈、念白熔于一炉二、非选择题1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在 1500 年内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略述两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12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请回答:(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2)概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根源。(3)分析出现“中学西传”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