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030979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摘要】目的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管理工作,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法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制度并予以实施。结果 保证无菌物品的优质供应,防止了因消毒供应不周全而引起的医院感染。结论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化,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化,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管理 医院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sterile supply of infection control, effectively preve

2、nt the spread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Method to establish a sound job responsibilities, operating procedures, quality control monitoring of disinfection, equip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s to be implemented. Results to ensure quality supply of sterile, sterile to prevent due to the inadequate su

3、pply caused by hospit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As the central sterile supply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cleansing and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techniques standardized operation, a sterile quality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Key words】 central sterile supply managem

4、ent Hospital 2我院是综合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对临床一线的各种医疗器械、器具、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为此,我院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管理体系。自实施以来,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化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掌

5、握消毒知识,严格区分三类物品:污染物品、消毒物品、无菌物品;合理的布局划分了两区:辅助区域(指办公区、更衣室、值班室、休息室、卫生间) 、工作区(指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 ,物品流程由污到洁,并建立健全各工作间及相应的设备,按各区域的不同要求规定了各区域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以保证各区域的流程合理、干净、干燥,为器材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1 。 2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化 2.1 污染物品的回收及无菌物品的发放 严格控制污染源,防止医疗废弃物对消毒供应中心环境的污染。使用者应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直接置

6、于封闭的容器中,3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临床科送来的交换包内不得有用过的纱布、棉球、针、线及各种一次性穿刺等物品,这些废弃物只在病区内直接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理。严格控制病区的医疗废物进入供应室的污染区,对消毒供应中心环境造成污染。物品回收时认真检查,清点数目。在物品的发放中,使用电脑可以对所出物品的去向,数量、价格、存数有具体的提示,满足科室的需求,既保障了供应,又减少了耗材的积压和浪费,调剂和加快物品的周转速度。在发放无菌物品时,应注意物品灭菌日期、失效期,并注意无菌物品的数量、质量及清洁处理情况。 在下收下送时,做到污染物品回收人员和无菌物品发放人员必须定岗定位,无菌物品和污染物品必须

7、严格分开放置,无菌车采用全封闭式,污染车为半封闭式,无菌车和污染车不得混淆使用,并配有“污” 、 “洁”标记,每日收发污染、无菌物品前应及时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 2.2 回收物品清洗与消毒 物品回收后分类,并进行清洗去污处理。采用正确的清洗方法是清洗质量的根本保证;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脓、黏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灭菌媒介的有效接触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灭菌前完全清洗是非常重要的;物品、器械分类后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物,冲洗后用酶清洗剂或其它清洁剂进行洗涤,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污染物。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最后即终末漂洗,4即

8、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消毒时注意测量浸泡液的浓度,掌握有效浸泡时间。 2.3 器械检查、保养与包装 对清洗干燥后的物品器械进行检查,有锈迹的器械应除锈,除锈后的器械应重新清洗消毒。有污垢的器械也应重新进行清洗消毒。保证器械无污染、无锈斑、性能良好,针头无钩、无裂缝、无弯曲、无异物。管腔清洁、通畅。布类物品做到无污、无老化、无破损、大小合适、无漂白、洁白如新;包装时严格按照包内包装卡,认真检查器械数量、质量、并进行装配,根据诊疗包内容物,选择合适的包布进行双层包装,另一人核对无误后才能进行封包灭菌,包内包外封口黏贴化学指示胶带,并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

9、期,有效日期,包装者和核对者签全名。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 7 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 5 公斤,各种包大小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 303025cm,脉动预真空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 303050cm。 2 2.4 灭菌及灭菌效果的监测 灭菌前各种灭菌物品进行检查,所有有筛孔的容器灭菌前均应打开孔,所有包装的容器外观应完整、清洁、干燥、无异味;在高压蒸汽灭菌的整个过程中严格掌握饱和蒸汽的压力,灭菌的时间和温度。 加强灭菌质量的监测3 ,做到生物监测每周进行一次,BD试验每日晨首次消毒前监测。BD 试验监测时,注意测试包应放在5柜室排气口上方。空锅时做,在 134温度,时间 3.

10、54 分钟,试验完毕,取出 BD 试纸观察颜色变化,均匀一致变色,说明排除冷空气性能良好。按照医院感染办的要求,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 ,均要达到分类卫生标准。 2.5 无菌物品的存放和发放管理 灭菌后的物品应分类;要严格检查,检查包的完整性、闭合性、干燥度及化学指示胶条是否达到灭菌色泽状态,合格后放入无菌存放架上。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架或柜距地面高度 2025cm,距离墙壁 510cm,距天花板50cm;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设置标识。 3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 严格验收,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中的

11、要求进行验收,并存留报告单;做到专人专管,定位放置;库房应保持洁净干燥、通风良好;认真登记物品到货日期、数量、型号、失效期。合理安排,避免物品积压,造成过期浪费4 。4 加强自身防护管理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面对许多污染物品,而且污染源一般不明确,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帽子、口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防护目镜、面罩等,上下班均要严格按要求洗手,严格按分区要求进行着装,特别是回收人员要戴手6套、帽子、穿隔离衣;回收器械时要认真,防止被锐器刺伤,手套破损时要及时更换,手被刺伤后要立即进行处理5 。 我院自实施

12、感染管理体系和卫生部颁布的两规一标以来,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菌物品合格率均 100,所包装的器械包均符合无菌物品的质量标准要求,未发生一起因消毒供应不周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为全院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王煜,董丽, 供应室消毒灭菌的监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9(22 ):308730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M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4.1, 3谢绪兰,姜赵花,黄志明等. 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监测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60. 4孙雪莹,王华生,徐然. 供应室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的全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6(9):1045-1046. 5孙雪莹,王华生,徐然.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11(8):9889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