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0493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僰道”与“僰道县”置于何时新说刘承厚在此之前史学界对宜宾市行政中心的建置沿革,除僰道城筑于高后六年(公元前 182 年)是统一的认识外,关于本文两个命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一说法,老(原) 宜宾市志 ,说置于秦统一中国后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221 年- 前 135 年) ;第二种说法主张秦建县,置于高后六年往前推两百多年;本文笔者通过查阅史料,立论为“僰道”始置于孝昭元年(公元前 250 元) ,改“僰道”为“僰道县”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 。1992 年出版的县级宜宾市志说史记 、 汉书记为汉县,又引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记为高后六年(前 182 年) “城僰道” ,又引唐人

2、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 ,则明确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 年) “置僰道县” 。又引南宋时欧阳忞的舆地广记记“宜宾县,本僰侯国,秦曰僰道”说今人亦有主张秦建县的。最后作出结论说:“因此,在尚无充分证据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某一说法的情况下,把僰道建县时间定在秦统一中国后至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221-135 年)是比较适当的” 。同一年,由县级政协宜宾市委员会主席刘显君任组长,经余毅恒老师审定的酒都宜宾在历史沿革栏目就否定了 1972年版的县级宜宾市志的定论,说:“到了秦汉时,这里汉民多 ,反客为主, 渐斥徙之(僰人) , 秦记 ) 。 ”原文接着又说:“秦惠文王时,灭蜀治郡,这里称僰道 。道

3、,是属于县一级地方政权,归郡监督。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得明白: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 。县、道、国、邑,为同一级地方政权机构。宜宾那时称为道 ,就是因为有蛮夷 。宜宾那时也是汉夷杂居之地了,但少数民族主要是僰人,故在道之前再冠一僰字,以示区别(以别于雅安地区的严道 ,松潘地区的湔氐道及汉族地区的甸氐道 , 刚氐道等) 。 ”余毅恒老先生生前给我说过清嘉庆版宜宾县志很重要,我手中一本就是 84 年花五元钱买的。早在1984 年之前,县级宜宾市、宜宾县两地志书编篡委员会就组织力量对清嘉庆版宜宾县志进行了认真的校注。查全一册校注重印本第 35 曰:“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西

4、南夷地华阳国志郡初治 孝昭元年,始治僰道。元和志昭帝时自僰道移武阳,误” 。余老生前对我说过,他是参与了校注的,只不过校注重印本不象市志编写本那样列了一长串编写人员名单。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名利思想太重,贪其功,必应咎其责。受着两部书的影响,宜宾市史学界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李伯章先生为代表的“汉置派”和以丁天锡为代表的“秦置派” 。争锋相对,各执一端。丁老曾对我提过贾谊的过秦论 。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重温了此篇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文中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即是说秦始皇是秦国第七任皇帝,在他之前已经历六任国王。他们分别是:一、秦孝公;二、秦惠文王;三、秦武王;四、秦昭

5、襄王;五、秦孝文王;六、秦庄襄王。 华阳国志载“孝昭元年,始治僰道。 ”孝文王紧接昭襄王,孝文王在位的元年,就是昭襄王退位的一年,如果那半年(或大小半年)不算,昭襄王退位应是公元前 251 年,而孝文王登基应在前 250 年。因此,根据宜宾县志校注重印本载华阳国志:“孝昭元年,始治僰道。 ”把宜宾建置僰道(县)的时间定在公元前 250 年较为合适。这样,把宜宾县志 、 叙州府志 、酒都宜宾 、 华阳国志 ,乃至史记 、 汉书与最接近秦朝的千古一论过秦论都统一起来了,这样才能自圆其说。 过秦论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始皇之

6、前的六世秦国,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即是说它与属于封建时代的秦国是两个概念。 “先取汉中,再举巴蜀”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封建时期的秦国。所以灭蜀治郡的时间是在战国时段,而非秦汉时段。贾谊生卒年代是公元前(201 年-169 年) ,距离孝昭元年仅只几十年时间;而司马迁大约生于公元前(145-90 年) ,也即是说贾谊已经死了,司马迁还没出生。我并不是说司马迁的史记不是信史。我只是说明贾谊离秦朝更近一些,他的过秦论是总结秦朝盛衰的专论,几千年来经考验,更是公认的信史,特别是新中国后长期选入高中教材,是要求学生要背诵的经典之作。 古文观止等选本也是必收之作。始皇统一中国是前 221

7、 年,惠文等三世蒙故业,因遗策是在公元前 306 年以前,将近 100 年那么久一段时间,对“西举巴蜀”后三世皇帝不可能留下空白,必然是灭蜀治郡的结局, “举”即是“全” ,完全灭掉了,不建立政权,还辛辛苦苦的“举”来干嘛呢?所以老宜宾市志划的那段区间,既无确凿的史实根据,又不认真的翻阅查找,乱下大包围圈,遗患无穷,是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教力于宜宾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研究的史学教授屈川先生早在 2004 年 8 月就出版了都掌蛮 一个消亡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接着又创立了宜宾历史学会,学会办有宜宾史学会刊。宜宾市地方志办与党史研究室合并后,续办了宜宾史志总第 14 期,是历史学会属群团组织,组织稍

8、松散此,学术性更强;史志办属政府机构,刊物应更严谨,组织更严密。说到这里我要顺便指出史志办最近一期刊物(2014 年第一期)第七页在秦、汉题目之下载“秦朝(前 221-前 206 年) 常略通五尺道”常字之后显然掉了一个頞字。因常頞是一个人名,仅两个字,不能简省,作为一勘误。史记卷 116西南夷列传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孝昭元年,始治僰道” ,秦始皇沿袭旧制,派常頞以僰道为起点,开凿“五尺道” ,与后来汉武帝派唐蒙通“南夷道” ,都是秦汉时期对西南夷的进一步开发。至于说高后六年“城僰道”是说高后六年筑僰道城,比如修筑城墙、城门之类的。这个“城”字在古汉语中是属词类的活

9、用,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对于没有学过古汉语的人来说,就难理解或乱理解了。至于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提供的史料不严密,有错误,不足为信史。例如校注过的宜宾县志重印本和叙州府志开头都指出过图志说昭帝时僰道移武阳,误。但元和郡县图志说汉武帝改“僰道”为“僰道县”又是对的。先置道(县)后修城,先置道(县) ,再开道。 “五尺道”和“南夷道”两个“道”字内涵概念与僰道(县)的“道”内涵概念不同,是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现把屈川教授专著中第二章第一款(一、秦汉时期的僰道开发(27 页)第二自然段)抄于下,供读者参考。秦得巴蜀后,不仅垂涎西南夷地区内丰富的物产、筰马

10、、牦牛、银、铜以及“僰僮” ,更因当时西南夷中的各部落族群在政治上还不曾为中原统一,因此,秦昭王(公元前 306-251 年)时期,便开始了西南夷地区的经营开拓。综上所述,大多数专家学者都信服“僰道”乃“秦置”而非“汉置” 。但更重要的是“秦置”派又分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战国的“秦国”和统一之后的“秦”国。小的秦国在前,大的秦国在后。前者与后者是包涵于的逻辑关系。我们说的“孝昭元年,始治僰道” ,就是指前者,即前面的战国时期的小的秦国,具体在公元前 250 年。老(原) 宜宾市志把僰道建置时间划在一个区间(公元前 221135 年)其上限,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连边都沾不到,打个比喻,象投篮球一

11、样,篮圈篮板都没沾到。虽然下限是汉武武建元六年靠得倒点谱,是置犍为郡改“僰道”为“僰道县”的时间,但当时郡治在贵州遵义附近的“ ”这个地方,郡治移僰道是汉昭帝时,昭帝在位是公元前(86-74) ,因汉人逐渐增多,僰人逐渐减少,汉人反客为主有一个过程,所以改僰道为僰道县划为一个区间即公元前(135-74)时段为 61 年,是为了作为史志,更慎重一些,更保险一些,因为至今笔者等未查到改“僰道”为“僰道县”的文告。几十年来两派争论就在一个“县”字,有无“县”字,核心内涵没变,只是外延的提升,都是县一级行政中心。有少数民族的“道”与“县”是平级的。 “汉置”派死要面子又在“道”字上做文章,说什么秦时的僰“道”是道路的道,狡辩说先开道后置行政中心,事实上秦开“五尺道” 、汉通“南夷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事了,明明是先置县级行政中心,再开道,强词夺理,说是相反。称谓的多一字、少一字,原因是升了级,没有县字的僰道不仅起到县级的作用,后期逐渐起到郡的作用,重心下移了,不然怎么提升成郡呢?我的结论是作为县级行政中心的“僰道”置于孝昭元年(即公元前 250 年) ;筑“僰道”城是高后六后(即公元前 182 年) ;改“僰道”为“僰道县”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 年) 。本文后附宜宾市历史沿革表 (引自酒都宜宾 )宜宾市历史学会 刘承厚2014 年 12 月 9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