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中国古代兵制类型繁多,不同时期兵制随之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代兵制》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自先秦以降,至清朝前期的历代兵制及演变过程目录简介类型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同名书籍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中国历史上写兵役制度的书最主要的就是南宋一位筒子写的《中国历代兵制浅说》了,再有就是正史上提到军事部分的《志》和诸如《圣武纪》一类叙述人物或事件的书近现代以来,历史和军事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专业性较强,这样就不便于普通的军事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方面的情况了编辑本段类型笔者在阅读部分史料的基础上,以一个普通军事爱好者的眼光,大致将中国古代兵制分为几类,供广大历史不太了解又希望了解中国古代兵制的网友参考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 ·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若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 30-50 万之间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首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上古时部落战争是全民皆兵的,甚至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到了夏、商,有进行镇压和掠夺时,常常临时征发大量夏、商本部落和臣服部落的军队,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诗经说“殷商之从,其会如林”,其中就包括大量临时征发的奴隶不过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出现,少量装备精良的职业军队已经出现了,如武王伐纣时的“虎贲三千”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落后兵的痕迹。
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500 人)到三军(37500 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簋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便复原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 ”,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从西晋时的羌人起义开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北朝皇帝曾对汉人说,“北人为汝客,得汝一斛粟,为汝击贼”,对本族人说“汉人为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军户,当然北魏孝武帝所也有汉人为军户的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军户制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木兰诗中的“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说明其家很可能是军户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唐朝中前期的强盛,与较好地执行了府兵制(也就是笔者说的军户制)不无关系军户的来源很多,有本身为军被指为军户的,有因战争被俘或被掠为军户的,有因犯罪被没入军户的。
在各朝称谓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设折冲府、鹰扬府等,唐设六卫,又分左右,各设大将军,为十二位大将军在明为卫所,全国卫所成百上千,卫所有军田,军队自给自足抗倭民将戚继光家就是世袭登州卫都指挥佥事军户制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容易废驰,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到唐的后期,由于府兵制的破坏,唐政府为可战之兵,只能听认藩镇割据明代更是如此,中期以后卫所兵不能战,不得不大量募兵,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部队就包括广西狼兵、湖北乡兵以及烟兵、漕兵等雇来的募兵,有名的“戚家军”也是募兵另一缺点,从北朝开始,府兵中产生的军事贵族势力抬头,而南朝宋、齐、梁、陈都由军事政变建立,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十二柱国之一,参加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这一状况到唐代,终于演变为以“安史之乱”为起点的延续到北宋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国的空前分裂,世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团结兵制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民兵制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募兵制募兵制也就是雇拥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宋代的募兵制,在簋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民把灾民募为兵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幕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了到南了南宋,情况更坏,军队座食而不能战还侵扰百姓,军官吃空额当本钱做生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驰的时期了元朝的情况又有不同,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蒙古、色目军,主要任务就是镇压汉人、南人,他们长期驻扎繁华大城市,政府靠残酷剥削人民给他们以优厚待遇,结果几十年下来,造成了贵族军官没见过作战,历载他们“以飞杯为飞炮,肉阵为军阵,颂歌为凯歌”,当红巾军起义时,六千名体形高大的阿速军(由西北民族阿速人组成)全合汉军进攻刘富通领导的农民军,结果还没有开战,蒙古指挥官看到义军人数众多,就高喊“阿扑,阿扑”(快跑,快跑)逃走了。
清代的情况比较特别,满洲八旗,是世代为兵,国家按人头给月例,象是军户制但从康熙开始,旗营不再由旗主掌握,而是兵部调配,旗人也不是个个为兵,只是挑选其中一部分作为常备军,平进训练而不生产,所以笔者认为也应归入募兵,而且到了清中期以后,旗兵战斗力下降,作战主要靠汉军绿营,那就完全是募兵了到了晚清,绿营也废驰不能战了,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首创了湘军,以营官自招为基础,全营自服从营官,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由此而形成的募兵沿袭到了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各系北洋军以至国民党军队,都是雇佣关系,红军在成立之初的三湾改编中,为了体现与旧军队的区别,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废除雇佣关系卫所制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明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身死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 。
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八旗绿营制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清代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清代中叶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内乱以绿营为主的八旗兵在关外时,战斗之力颇强,但是入关后腐败亦颇速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纵观中国古代兵制,征兵、军户、募兵相继出现,又互相渗杂,总的说来,征兵帛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军户制,因为兵农合一,不用政府出钱养兵而受推崇较多,但他容易废驰破坏的毛病无法根除;北、南宋的募兵则最为失败,因为花了钱又养不出能战之兵,清朝的募兵制相对成功一些,清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兵役负担,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然而募兵帛的顽症吃空饷则一直从清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军 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公元前 632 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驻防于五都亦称“五家之兵”或 “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
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