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28101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卷 黄金时代:中兴的选择 第 1 节:序:转折时代的命运(1)序:转折时代的命运甲午年,1894 年。写下这个坐标式的年代,可以顺着历史的灰烬找到那些消失的人和事。更多的人熟悉这个年份是因为一支庞大海军的覆灭。一支名义上称之为世界第七,或者世界第八总之世界排名靠前的海军悲剧性地毁灭了。闭上眼总能想象到那艘庞大豪华的泰坦尼克号,1894 年的中国正如那艘出海的巨轮,刚刚醒来就迎面撞上了冰山。这是致命的一击,比 1840 年来自西方白人的枪炮声更为沉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接 连不断的打击都像重重的敲门声,捶在帝国即将崩溃的门楣上。但最重的一击,来自东方。一战而人皆醒矣、 唤起

2、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一个相当委婉的说法,中国醒来了。事 实上,一 战而击碎的不仅是李鸿章无法修补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精英阶层的人心。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 1840 年即已流行一时,现在人们终于明白这个变局是什么,那就是古老、僵化的帝国体系的结束,新的文明以极其野蛮的方式侵入。没有什么比重读历史更让人感慨,大戏开场,后来者已经窥见结局,却偏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自己无法逆转的命运相抗争。在戏说历史的潮流中,我们试图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现场,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明信片、中国人的旧图册中梳理和打捞那些残存的证物,追求并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因为真实是一个民族、一种

3、文化能够立足的根本。1891 年,19 岁的光绪亲政。这位年轻的皇帝引起了域外观察者们的额外注意,没有人想到两年后的战争会摧毁一个帝国的根基。大清皇帝学习英语的新闻序转折时代的命运成为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的切入口:从去年12 月份开始,大清国开始发生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总之,这种进步将超越过去 50 年变化的总和。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清国最高统治阶层最近发生了重大的政策变化。在数万万清国人中,有一个人思想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每一个人,他就是大清国皇帝陛下。让纽约时

4、报作出如此判断的是光绪的一个行动:今年 20 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在大清国,人民称他为天子),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皇帝陛下学习外语这一消息真让此间人士感到意外,他们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真的。第一卷 黄金时代:中兴的选择 第 2 节:序:转折时代的命运(2)在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一条花边新闻,但这已经足以让这份在美国逐渐产生影响力的报纸得出结论:光绪皇帝屈尊学习外语,是因为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都认为,死死保住 3000 年前就形成的老规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应付当今列强,必须相应地改变国家制度。他的政治顾问们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了很高

5、的智慧和胆量,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胆敢苟同类似的想法。皇帝陛下周围的一些大臣甚至希望,大清国未来应该在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倘若中国历史的前行按照上述逻辑推行,在 1900 年前后中国就应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了。 纽约时报的推测看来绝非妄言,但显然光绪仅仅是玩票之举,如果把他看成一个热血青年,那么应当看到他当时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传统古籍,新鲜的玩意当然会吸引他,如摄影、火车以及英语。但也仅此而已,倘若以为这位皇帝此时已经开始有变革之举,或者就此开始现代政治制度演练则纯属妄想。即使皇帝开始学习英语,即使帝国已经派了一百多名未来的精英前往西方学习,也未能改变急转直下的帝国命运。

6、人们总习惯于从历史的编排中找到节点。在光绪亲政前的 30 年中,中国也经历了与世界同步的上升之路,史称同治中兴。 1868 年可以看做是前甲午时代,也可以看做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重新使帝国的版图恢复统一;左宗棠出征新疆,使得中国的边疆免受分裂。中兴名臣们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 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方略大行其道,尽管 1860 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烧毁了,帝国的门开得更大了。但这不妨碍一个国家沿着惯性的轨道前行。此时,西方的洋枪、大炮、火轮船都已经开始为精明的军事家们所利用,李鸿章在其一手打造的淮军中更是大力普及西式武器。师夷长技以治夷 的政略看起来极为有

7、效,西方对中国时有挑衅,但已经开始警惕一个强大帝国的复苏。目睹历史是一回事,重读历史则是另外一回事。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故事在此年上演。1868 年中国外交使团出访波士顿,美国文豪爱默生即席演讲,欢迎来自东方的古老王朝步入民族之林。宴会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现在不再对一个越出广州城墙的使节扔石头了。不扔石头代表的是对强力的惧怕还是对国家新式交往的了解,他未给出答案。第一卷 黄金时代:中兴的选择 第 3 节:序:转折时代的命运(3)这一年,第一批留美学童前往美国,其中十多人在二十多年后将直接参与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主掌下的江南制造局建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军舰恬吉号,排水量 600 吨。北洋水

8、师从这里走出了第一步。中国人开始学着与西方打交道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年一位急于升职的候补知府李光昭,谎称自己可以提供价值 30 万两银的木材供皇帝修复圆明园,此人想到的办法是奉旨采办,私刻衔章 奉旨采运圆明园木值李衔,先后到四川、两湖等地招摇撞骗不成,便南走香港购买洋木,与法商议定木材价值为洋银 54000 余元,而在内务府报销时谎称值银 30 余万两,后来又拿不出银子支付法商,遂与洋人结讼。事情闹大了,两头骗财的李光昭自然人头落地。但是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的计划也就此停滞,当时的舆论监督权在一群官员手中。但手握皇权的慈禧咽不下这口气,她与儿子同治合唱一曲双簧,将时任总理大臣恭亲王先免职后复

9、用,酷似今日的官员问责。此事的后遗症一直要延续到 1894 年,当慈禧 60 大寿来临的时候,没有人敢再对重修颐和园说三道四。根据 1933 年实施的废两改元令,7 钱 1 分 51 元银币当大清国的皇帝有被洋人起诉的危险来临之际,在海洋的对岸,一个岛国上一个新的政府刚刚成立。该年 4 月 6 日,睦仁天皇发表了五条誓文,作为新政府的开国宣言,为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指明了基本方向。同年 9 月 8 日,江户改名为东京,皇帝将其年号改为明治。同治中兴 与 明治 维新宣布了一场竞技赛的开始。但是一方极力要恢复传统,李鸿章自称补锅匠,要补救的是一口四处漏水,遍体裂痕的体制之锅。一方却要砸倒重来,

10、全盘西化。福泽谕吉,日本近代史上教父级的思想先驱,在其著名的脱亚论中说道:在遭遇如同麻疹那样流行的文明开化时,中、朝两国违背传染的天然规律,为了躲避传染,硬是把自己关闭在一个房间里,闭塞空气的流通。虽说经常用唇齿相依来比喻邻国间的相互帮助,但现在的中国、朝鲜对于我日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不仅如此,以西洋文明人的眼光来看,由于三国地理相接,常常把这三国同样看待。因此对中、朝的批评,也就等价于对我日本的批评。日本人作出了重要的选择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中国、朝 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 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

11、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第一卷 黄金时代:中兴的选择 第 4 节:序:转折时代的命运(4)后来者难免被这样的尖锐言论所刺痛,但正视现实的日本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日本有人提出兴亚论 (后来又被称为大亚细亚主义),代表人物有日本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比如胜海舟、植木枝盛、大井宪太郎、樽井藤吉等。但是 兴亚论 所倡导的日、中、朝三国联手唤醒亚洲,抵抗西洋的主张在论战中败北。两个国家就此驶向了不同的方向。开始的方向固然相同,路径选择也相近,但最终相异的目的却导致了后来不同的结局。在世界史上,这同样被视为黄金年代,一个帝国雄起的

12、年代。1861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四年南北战争后,一个民治、民有、民享 的强大国家逐渐成形。1862 年 9 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 。在他的领导下,德意志发动了三场王朝战争,开始了统一的历程。1868 年,在普法战争中,德 军俘虏了 10 万法军,其中包括法皇拿破仑三世本人。随后,俾斯麦挥戈巴黎,并在拿破仑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正式宣告了新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在西方帝国成形的过程中,东方的帝国同样有着腾飞的机遇。日本的先驱者带领日本开始了极度痛苦的现代化进程,用一代人的时间将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王国变成一个全球性强国。 在清国中兴之路上,1868 年任命的第一位外国官

13、员赫德,显示了他对帝国的忠心。他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份改革方案起名为局外旁观论呈给皇帝,他以旁观者 的身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其中若干方案后来屡见于百日维新时的新政。当政者恭亲王亦认同这份方案所陈内政外交各种利弊,无不谈言微中 。但他的作为仅限于将此方案传给各地方大员,谨慎研究。此后赫德屡次写就各种改革方案,均徒劳无功。1883 年在自己的日记里他写道, 我 现在不像过去那样为中国烦恼了是因为我麻木不仁了?反正这条杀不死的巨龙会经受住一切的。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作为清国第二任驻外大使。在 1886 卸任回国时写下了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将中国喻为似入酣睡,

14、固非垂毙,称中国的富 强运动意在自卫,一无军事扩张的企图,二无移民海外的必要,当务之急是善处寄居海外之华民、 重修和约以合堂堂中国之国体。他试图向外国说明中国的方向,但是在帝国的政局中,他只是一个执行者,远非一个决策者。但 睡狮之说就此风靡一时,影响无 远弗届。第一卷 黄金时代:中兴的选择 第 5 节:序:转折时代的命运(5)西方的观察者中,对东亚国家的变化,既有欣喜又有担忧。英国公使阿礼国在其写回的报告中称:对于变革和引进全面大规模改革这一问题,西方列强既寄予希望又怀有恐惧。这个问题无疑也与(中华)帝国及其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的命运相联系。现在必须作出决定,这个千疮百孔、老态龙钟的政治体制是

15、否能经历一次复兴,获得一种新的适应近代要求和西方文明的生命力;或者它是否应该在一种解体的衰落的过程中逐渐地但彻底地毁灭,包括它在帝国内外的一切影响的清除。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则对此不以为然,他尖锐地指出:在 1894年 4 月这一时期,中国确实处于一种酣睡的状态中。它用并不继续存在的强大和威力的幻想来欺骗自己,事实上,它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假设它仍然是中心帝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像个麻风病人一样,极力避免同外国接触。当我能够更仔细地开始观察中国,并同总理衙门大臣们初次会谈,我惊讶地发现这个满汉帝国竟是如此蒙昧无知、傲慢无礼和与世隔绝,还粗暴地标

16、出不要摸我的警告!1894 年 12 月 13 日伦敦每日新闻报道称:把大清国说成是被抑制了气息的睡兽、如果将她吵醒将会非常危险的说法是多么的流行。商人们担心她有可能节制一部分利益来源而礼让三分;列强们(除了日本和俄国)阿谀奉承的态度又养成了这个国家的人夜郎自大的感觉,并一天天持续和发展下去。在观察者中,还有一位后来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德国学者恩格斯。他在 1894 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洞见了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我认为,中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拨起来的。但是,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制度将完全崩溃。在那里,同家庭工业结合在一起的过时的农业体系,是通过无情排斥一切干扰成分而人为地维持下来的。这种全盘排外的状况,已由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而部分地打破了;这种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