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273867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方法的引领是历史学习的方向兼评 2014 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朱可(邮编 310003,杭州市孩儿巷 6 号,联系电话:13957170592,Email:hzjyszk63aliyuncom身份证号: 33010619630417111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对历史的学习方法是这样表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

2、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与交流。 ”应该说, 课程标准的表述言简意赅,清晰地呈现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原则。但对于广大的中学师生来说,这段文字还是显得比较抽象和艰涩:怎样才能叫感知历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应该怎么把握?发现历史问题到底有哪些不同的角度?怎样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才是全面的?什么样的知识可以独立完成、哪些内容应该合作学习?不解决这些问题,明显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率。要学好历史,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机械记忆、识记为主的传统思维习惯和临时抱佛脚的考试应付心理,严重阻碍着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效率。要改变这些陋习,唯有加强学习方

3、法的引领。2014 年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导向,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以 2014 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为例,剖析历史学习方法的基本内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一、合理的知识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历史学科知识众多繁杂、历史学科思维科学严谨、历史学科规律影响深远,如果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建构的习惯与能力,历史学习就会成为知识碎片的积累、机械记忆的训练以及僵化思维的灌输,这与历史学习的真谛是背道而

4、驰的。合理的知识建构应该抓住三个环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版 p421.搭建科学的框架历史是按照自身的活动规律不断发展的,本身不可能有固定的框架。但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不同的历史时空发生的类似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同的历史时空发生的不同事件,总是能让人从中得到许多的感悟,这也是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之所在。现今高中历史教材(不管什么版本)专题式的编排思路,不仅打乱了历史学习应该明了的时序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框架的搭建,这就给学生的历史学习设置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2014 年浙江卷第 38 题,就有很好的框架意识,能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

5、习的基本思路: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朝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主要人物有:时年 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 5年的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 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

6、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 ,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 分)(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9 分)(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9 分)作为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以其精准的时间节点把握、独特的历史视角观察和精到的历史逻辑推论,向

7、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历史的画卷,也给中学历史的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命题者以 1587 年这一时间节点入手,首先要求考生了解明朝中后3期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这一历史事实,得出:内阁虽然没有突破底线,但入阁官员权势和地位的提高使皇帝无法忽视,但皇帝又怕专制皇权受到冲击,所以借助司礼监予以牵制,造成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的结论。接着通过提供材料二,让学生分析经济领域中虽然出现了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以及商帮势力强大这些新气象,但统治者却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老政策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着如此众多的新因素,而统治者却仍然一成不变地实行“重农抑商”

8、政策,盛极一时的中华文明今后的走向已经可以预判。接着,命题者围绕对外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拓展,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不是游离于世界的“桃花源”: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而明朝政府却仍然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命题者的意图已经清晰可见。该题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知识框架: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上越来越黑暗,经济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对外关系上也不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统治者却仍然固守“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这必然与世界的潮流会背道而驰。这样的框架搭建,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这一历史节点中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诸方面的不同表现,让学生真正走入历史的深处,挖掘历史的

9、内涵、分析历史的现象、得出有益的结论。当然,该题主要涉及明朝中后期的历史,虽然提及倭寇与葡萄牙,似乎有敷衍之嫌,不够典型。实际上 16 世纪晚期,西方国家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世界的重大活动,如果试题能够与之结合得更紧密,学生的思维会进一步打开,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就更完整了。2.梳理清晰的线索历史非常强调时序感,时序感的外显形式之一就是要有清晰的线索。由于当前的教材是以模块化、专题式来呈现的,许多师生因此以为这样的教材设计,历史线索已经够清晰了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但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缺乏通史的概念,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仍时常碰到许多问题如史实不清、

10、朝代错位、性质不明,甚至出现概念模糊等情况,如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这个时期到底鼎盛在哪里?有哪些具体的表现?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无法理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基本上以主题方式呈现:以必修为主,综合选修,以近代为主,古今中外贯通。如思想解放、工业文明、制度文明以及国际关系等主题,这些主题实际上都是建立在线索梳理的基础上。2014 年浙江文综卷第 39 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梳理的思路:50 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材料略) ,回答问题。 (26 分)我们都知道 2014 年是中法建

11、交 50 周年,在这一周年热点问题上有哪些线索可以进行梳理呢?试题提供了三个视角:首先,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演变和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4论述中法建交的历史意义。中法建交于 1964 年,此时,中国仍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有这一典型的西方大国与我们建交呢?它有怎样的深远意义呢?看似一个孤立、简单的历史事件,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许多的历史信息:中法建交不仅是我国上述外交原则与政策的有效实施,更是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它使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震撼;它反映了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该问以

12、点带面,很好地把生硬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灵动的认识,展现了历史学习的真实意味。当然,该问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还是显得比较难答,由于缺乏时空概念和历史时序感,学生可能还不会把两极格局和冷战坚冰这些内容与中法建交联系在一起,更不能从中得出“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的结论,这更加说明了线索梳理的重要性。其次,试题交代了中法都是文明大国这一事实,要求考生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并写出其代表作、归属流派和文学地位。严格意义来说,该问属于一种简单的列举和归类,识记的痕迹太过明显。高考题中出现一些识记性的内容本来未尝不可,但 9 分的分值基本上都考查识记,明显影响了试题的

13、思维含量和能力要求。如果试题选取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考查考生对该代表作的解读,以及代表作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不是更能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养吗?再次,试题选取了拿破仑这一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并通过材料提供拿破仑的主要事迹和史学界对拿破仑的四种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回答:评价拿破仑,你更倾向于那种主张?请结合史实扼要叙述。该问凸显开放性思维,较好体现了史论结合、以史带论史学研究思路。由于对该问的评析,下文还要重点阐释,这里姑且略去。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教材的表述是比较抽象、艰涩的,学生如果能够把所学知识同现实问题、社会问题有效结合,我们的历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也是该题给

14、我们的启示之一。3.定位精准的史实路新生在真实:美学与历史学的双重价值和意义一书中这样描述:“真实与历史学骨肉相连。.其于历史学尤要如命脉。人们说到历史两个字时,潜意识中即以真实为根底,离开了真实,历史变成虚假丑恶的欺骗,失去了人们对他的期待与信赖,历史学也就死亡了。因此,史家必须把求真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讲弄虚作假作为最丑恶的恶习予以鞭挞和唾弃。 ” 可见,史实的精准定位是一切历史学习的源点,没有精准的史实,一切分析、推理都会成为空谈。知识建构的目的也在于牢记史实框架、线索都在于让零散的史实有所归依,使学习历史不至于成为死记硬背的负担。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归类、对比等方法来定位史实。

15、如 2014 年浙江卷第 12 题:如何看待物质追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 ;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朱熹 5李贽 A. B. C. D. 试题不是简单地考查思想家的思想,而是选取了“看待物质追求”这一具体内容,这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精准度。学生对于朱熹和李贽的观点应该比较熟悉,比较难把握的是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果我们能明了:路新生真实:美学与历史学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 历史教学问题2010 年第 4 期。苏格拉底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16、自我” , “认识你自己”是他哲学探索的指南。他强调人类的理性,反对绝对的权威,追求思想的自由,是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但他在上述的具体内容中没有留下突出的成果,所以答案应该是非常清晰。同样,2014 年浙江卷第 12 题: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 公共汽车 火箭的一级 火车车厢 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A. B. C. D. 该题以一个英文单词的解释为切入口,情境选择富有生活化。学生要解答该题必须运用所学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成果,尤其是火车和汽车的先后问题,学生很容易答错。当然,这样的试题,学生的训练比较多,难度应该不大,答案为 D。二、批判的思维习惯宋代史学家吴绅在新唐书纠谬.序中说:“夫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