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12280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习近平主席在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强国强军必须强后勤” “后勤建设越来越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赢得战略?争主动的重要力量。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后勤在未来战争中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后勤是军事的物质基础,是军事战斗力生成的主要环节,是军事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军事战略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未来信息化作战,军事对后勤的依赖性更为突出。 一、深刻揭示了战争形态演变对后勤依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指出:“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 ”“大仗小仗都要打保障,离开后勤就打不了仗。 ”这是对后勤重要地位作用在新的作战形态下的最新概括,也是作好

2、后勤工作的科学指南。 其一,后勤地位作用随着战争形态演变更加突出。传统观点总是把后勤放在从属地位,亦称“后勤从属论” 。索普的理论后勤学一书中曾经形象的比喻后勤是:“战略之于战争,犹如情节之戏剧;战术可比之为演员扮演的角色;后勤则相当于舞台管理、置办道具及担任演出的种种维持工作。 ”显然,其核心是把后勤放在从属地位的。海湾战争后,特别是 1995 年以来,美军的军事理论界在总结海湾战争后勤保障经验教训基础上,在陆军后勤杂志连续刊发了多篇学术文章,集中探讨了“后勤与作战平等论” 。主要观点:一是后勤与战略、战术具有平等的地位;二是后勤对军事战略具有推进作用;三是后勤原则适用于基本的作战原则,并能

3、补充作战原则。由此可见,后勤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地位作用更加突出。 其二,后勤通过组织实施有力的“保障”形成战斗力。后勤通过对军事人员的生活保障、物资保障、医疗保障、运输投送以及通过对武器装备和各种作战物资的计划、筹措、储备、供应、维修,从而形成强大的作战能力。我们的古人在战争实践很早就总结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公元前 199 年,建安 4 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袁绍拥有雄兵 72 万,兵多将广,后勤实力强大。而曹操则比之弱小很多,但曹操看准了袁绍用兵无能、刚愎自用,安排天天醉酒、不谋战事的淳玉琼把守粮草锱重。曹操大喜,亲率精兵 5000 偷袭袁绍乌巢后勤粮仓,击中“后

4、勤”这一要害,一举成功。袁绍随后接连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二战名将德国隆美尔将军在北非战败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的后勤官们就已经在打仗, ”其实,在二战全面开始之前,不仅是后勤官们,战争指导者们都在为解决大规模作战的后勤问题,进行着紧张的“后勤战” 。早在 1934 年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立即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迅速上升,从 1933 年开始的 6 年半时间里,德国军费支出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 60%以上。不难看出,德国一直在做一场大规模战争后勤准备。期间,苏军朱可夫元帅根据这种失衡的经济发展曾推断:德国是在准备打一

5、场大规模战争。可惜他的这种预见没得到重视。与德国相比,苏军装备陈旧、年久失修,不满员、不配套,后勤动员不落实。临战前,80%的飞机陈旧,20%的坦克在大修,47%的坦克在中修。防空武器、远程火炮更是缺乏,弹药储备严重不足,只能满足几周作战需要。因而希特勒军队得以在战争初期席卷欧洲大陆,长驱直入苏联腹地,兵临莫斯科城下,取得辉煌战果。从上述可以看出,德国得力于抢先进行了战争准备,提前把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为战争做了充分的后勤准备。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历来高度重视后勤工作,都亲自抓后勤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打土豪、筹款子、建根据地、搞大生产,靠自力更生、发动群众,为人民军队

6、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遂行抗美援朝,对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西南沙海战等重大作战行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三,后勤通过组织实施有力的“保障”再生战斗力。后勤通过对作战人员的医疗救治、军需物资、运输投送以及对装备维修保障,使伤员迅速恢复战斗力、使受损的装备恢复战技性能,不断为夺取作战胜利提供持续有力保障,确保战斗力及时得以恢复。二战期间,德军入侵苏联,开始时势不可挡、长驱直入,兵临莫斯科。德军原来希望通过“闪电战”在冬季前结束战事,但由于德军战线过长、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伤员难以及时得到救治,武器装备失修,战事久拖不决,在莫斯科严寒的条件下,德军武器装备基本不能发挥作用,战

7、斗力大大下降。而苏联红军不少部队来自西伯利亚,有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在苏军顽强反击下,德军不得不撤退。显然,没有后勤坚强有力的持续保障,就不能再生战斗力,就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总之,后勤是制约和影响其他一切作战手段的重要军事手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全时空、全过程的重要军事手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强后勤” 。那种把后勤只作为打仗“配角”的认识,恰恰是军事上浅薄的表现。 二、精辟地阐明了随着军事发展对后勤依赖基点发生新的变化,后勤必须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 指出:战争形态越发展,作战对后勤的依赖性越大。打现代战争,后勤必须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必须快速响应、全维参战、精确保障。这些重要论述,

8、使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化作战后勤保障的极端重要性。 其一,强大的现代化后勤是军队成熟的重要标志。战争年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军军事对后勤依赖的基点,主要体现在“缴获于敌”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后勤的地位作用有一定的局部性。朝鲜战争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军事对后勤依赖的基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取之于敌变为主要的是靠自我保障。彭老总在总结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教训时曾讲过,现代战争如果没有后方充分的物资保证,是不可能进行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使得战争形态发生极大变化。这一变化,迫切要求军队必须有独立、健全、完整、过硬的后勤保障系统,有完备的后勤保障体制,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储备,有配套的后勤保

9、障设施,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只有把后勤的地位作用上升到更加突出的高度,才能确保战斗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使我军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也才能使我军自立于世界强军之林。因此,有没有自己强大的现代化后勤,是军队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国家具有威慑和战胜强敌的重要象征。其二,充分的后勤准备是取得作战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自一战以来,军事行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行动与后勤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显著地显现出来,推动了人们对后勤活动这一事物的理性?J 识。如:军队编制内的系统而专职后勤机构的建立;对后勤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这就是军事后勤的本质是对战争的保障作用。越是现代化的战争,对后勤保障的依赖

10、性越大,要求供应的品种繁多、标准与质量更高。进而使人们认识到,后勤保障准备是否充分,是影响战争发起时机、进程和结局的主要因素。二战中,盟军本来早已确定在诺曼底登陆,拟“开辟第二战场” ,因为需求的大量后勤物资准备未按时完成而一再推迟。信息化战争使后勤保障的技术密集度大大提高,保障消耗规律更加复杂,消耗预计更加困难,适时、适量的后勤供应成为作战的关键性问题。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 78 天空中打击,打的大多是重要经济目标和军事设施,实际上是打击战争潜力目标、摧毁战争支撑体系、削弱对手抵抗意志。普京下令进行“新面貌”军事与后勤改革后,前不久,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果断行动,后勤保障超前筹划,提前预置、快速投

11、送,有力支撑了作战行动,进一步验证了后勤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的道理。纵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军都是在进行了较长时间、全面系统的后勤准备之后,后勤先到位,占先机之利,然后才开战的。最终形成对敌方的强大后勤优势,并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可见,在一切军事行动中,后勤的重要性来源于军事力量对物质与技术的需求。因此,后勤相对于作战力量来说,没有后勤,作战力量就无法生存。自人类社会出现相互残杀的战争以来,便产生了为战争提供物质力量最原始的后勤活动。两军对垒,巨大的物资消耗需要后勤来补充,否则,战争就难以为继。 三、科学预见到军事变革和高新武器越是向前发展,对后勤依赖就会越大,后勤的战略威

12、慑更为凸显 指出:随着我国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利益和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越来越成为赢得战略竞争主动的重要力量。他还鲜明地指出:后勤保障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这是从战略高度对后勤重要地位作用的最新论断。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加强我国战略后方建设,使之有更可靠的战略物质保障,这也是对敌人形成威慑的重要基础。历史实践表明,建国后,我军后勤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强后勤” ,而强后勤的结果,就是为强国强军起到在战略上的“保证”与“支撑”作用,同时,对强敌则是极大的“威慑” 。比如,起止于 1964-1980 年,三线建设,贯穿于三个五年计划当中,这是我国建国后

13、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和战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于上个世纪初,针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重点是在西北和西南,占当时国家总投资的40%,2000 多亿。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令下,数百万各界英雄儿女,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深山峡谷、大漠荒滩,肩挑人背,艰苦创业,用战天斗地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完成了 1100 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技院所,而且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备交通建设都得到极大改观。这在当时,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的美苏来说是一个“极大威慑” 。他们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后勤成为一种威慑力量是人们随着时代发展对后勤

14、本质的一种新认识。按照以往人们对后勤的认识,后勤在敌对双方的较量中历来只不过是一种“保障”或“维持”力量。 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后勤。美军认为,在信息时代,后勤是一种新型的威慑力量。 四、高度重视推进后勤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指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重要论述,是治党治国治军方略的最新探索。深入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双向拉动、相互促进的

15、战略抓手。我军后勤最具军地通用性与两用性。我军后勤必须强化战略规划,狠抓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深度融合大战略。 其一,建构融合链条。后勤与经济社会联系越紧密,将地方资源转化为保障力、战斗力的速度就越快。西方国家军队社会化保障程度很高,部队通常提后勤保障需求,由地方实施配送保障,提高了保障效益,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我们要坚持把后勤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推动后勤军民融合由零打碎敲向全面系统拓展,由自主自发向集中统一主导迈进。一要吃透融合要义。后勤军民融合目的就是要打造国家与军队后勤资源共享的超大服务平台,一旦有战事,迅即形成整个社会强大的战时保障体系,这本身对敌人也是一种威慑。二要打造融合链条。

16、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只是军队后勤与地方相关部门、专业简单相加,而是要搭建职能明晰的军民“融合链” 。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共同体”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集约建设,使军地资源融合得更深。 其二,落实“五个精准” 。反复强调:“军队建设发展要精准,做到精准谋划、精准规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 ”后勤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推出的每项政策制度、开展每项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个精准”要求。要积极推动后勤领域军民融合建设、管理、运行模式的精准化。要克服不讲精准,凭经验、拍脑门办事的积弊。必须加强后勤深度融合需求论证,破解深度融合矛盾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将会有更多技术产品能满足部队需求,应尽可能地将后勤各项发展需求明确细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兼顾军地需求、统筹双方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军队有关部门要全面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综合实力。军地双方要在努力构建军地一体的运输投送体系、军地统筹的军事设施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