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204496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41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 41 问)1灾害期间有哪些常见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曼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 、 “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2怎样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

2、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 37 天。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暧,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 3234为宜),或30% 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

3、头枕冰袋。 治疗方法如下: 1西药:速效感冒胶囊 12 粒,每日 3 次;克感敏 1 片,每日 3 次。两种药任选一种。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感冒退热冲剂、板兰根冲剂、强力银翘片等适宜于风热(即发热、咽喉肿痛、流黄涕较突出)感冒。桑姜感冒片、参苏丸、感冒通等适宜于风寒(即恶寒、鼻塞、清涕较突出)感冒。 3其他治法: 食醋加适量开水点鼻。 针刺及刮痧:可以针合谷、曲池、太阳、发热者加刺大椎,咽喉肿痛时可在少商穴放血;或用一碎碗片,用光滑边缘蘸油少许,沿颈椎两旁向下刮,以刮出红点为度。 生姜 1 两,红糖 1 两,煎汤分 3 次内服,可治风寒感冒。 葱白 1 两,切烂,

4、用手揉搓,放鼻孔外闻气味,可治风寒感冒鼻塞。可用葱白数根,捣烂出汁,滴入鼻孔,每日 1 次,每次 23 滴。 银花 20 克,茶叶 6 克,白糖 50 克,水煎后分 3 次,可治风热感冒。 生姜少许,葱白 260 克,白萝卜 1000 克切片,放入锅内煎煮熬汤,连吃带喝。姜 2 片,加入一小撮茶叶,咀嚼后温水送下。 生梨 1 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和少许水,炖服。 按摩防感冒。每天早晨起床时,或从室内到室外以前(或从温暖的房间到较冷的房间),以及洗澡以前和洗澡之后,先用手指按住水沟穴(人中),连续揉 20 多次,继在风府穴处同样揉 20 多次,到这两上穴位都感到微热为度,对预防感冒有一定的

5、效果。 3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的情况下,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这里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孳生,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预防这些肠道传染病,要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清扫,建立并管好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和垃圾定时清理(掩埋或焚烧),消灭蚊蝇孳生场所,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最好加入漂白处理。淹死、病死的禽畜不能食用,应掩埋或焚烧,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

6、水,不喝生水,食物尽量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物。4怎样预防和治疗肠炎、痢疾? 肠炎和病症是常见的疾病。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之后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这些疾病更为常见。肠炎的原因很多,包括腹部受凉,饮食不法,对食物过敏,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或受细菌、病毒感染等等。得了肠炎后大便稀而不成形,次数增加,每天二三次至二十多次,肚子痛,呕吐,吃不下饭,有的病人还发烧。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是由污染了病菌的饮料和食物传播的,苍蝇也能传播痢疾。痢疾的症状是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粘液),每天几次到十多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

7、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病情凶险。患了肠炎、痢疾,病人应当休息、隔离,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和吡哌酸等)。肠炎和痢疾的预防见“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5怎样预防和治疗布鲁氏菌病?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的传染源为羊,其次是猪和牛。人受感染的原因是接触病畜或其分泌物,或食用污染了病菌的生奶、奶酪。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较差,对本病应有所警惕。潜伏期 23 周,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期。多数病例为逐渐起病。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典型的热型为波状热,发热一至几周,然后退烧,间歇35 天至数周,再发烧、退烧,这样反

8、复多次);多汗,尤其在退烧时;大关节游走性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慢性期低热或不发热,疲乏、多汗、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病程数个月乃至数年。为预防本病,应控制家畜中的布病:对牲畜进行预防接种,畜粪妥善管理,病畜应隔离治疗,严格管理畜产品。可能受感染的人要接受预防接种,并做好个人防护。 四环素为治疗的首选药,最好是四环素、链霉素联合应用 2l 天。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强力霉素等也有效。慢性期治疗比较困难,可合用抗生素、中药、理疗等。6怎样预防和治疗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吃了被污染的或含毒素的食物后发生的一组急性疾病。由细菌、有毒动植物的自然毒物、真菌毒素、有毒化学物质所致。不包括肠道赊病、寄

9、生虫病等。所食的“ 有毒食物 ”,外观可无异常,吃进的数量亦正常。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常是突然暴发,潜伏期短,可造成整个工厂停产;非细菌性食物中毒虽多零散发病,但有的死亡率甚高。因此食物中毒是很重要的一类疾病,应加强预防工作。 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多数潜伏期较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有多人发病;所有病人有类似的症状,并有胃肠炎症状;发病与某种食品有关,病人均吃过同一种食物,停止食用这种食物,发病即停止;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没吃过同种食物的人,即使同屋居住,同餐桌进食也不发病。 食物中毒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死的家禽家畜,其内脏和肌肉有大量细菌繁殖;食品制作人员患有皮肤病,其

10、脓性分泌物污染了食物;饮具、食具和水源被细菌污染;凉拌食品、熟食品被污染而变质;腐烂的鱼肉、蔬菜,变质的罐头,馊饭馊菜;不干净的牛奶,变质的鸡蛋;贮存不当的风干肉或咸肉被污染或发霉;豆腐、豆鼓或臭豆腐在制作过程中被污染;发酵的米面被污染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 霉变食物中毒。霉变的食物含有大量毒素,高温都难以除去,易引起中毒。小麦、大米、花生、玉米、棉籽、稻谷受潮后发霉,其中玉米、花生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量最多。受禾谷镰刀菌寄生的小麦,其毒素为神经毒。 植物性食物中毒。可由毒蘑菇、发芽的土豆、蓖麻籽油、加工不当的粗棉油、鲜黄花菜、未腋透的咸菜等引起。 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鱼、鱼

11、胆、猪、牛、羊的甲状腺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因管理不善造成化学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农药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一是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二是食物要烧熟煮透;三是饭后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找医生诊治。7怎样预防和治疗“ 红眼病 ”?“红眼病”是急性结膜炎的俗称,是常见的疾病。一部分红眼病是过敏性的,而大部分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结膜造成的。感染性的红眼病有传染性,病人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往往病人的两眼都患上红

12、眼病。在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果再不注意个人卫生,红眼病就更容易蔓延。红眼病的症状是眼睛发红,发热,发痒,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眼屎)多,早晨起床时分泌物可将上下眼睑粘住,但视力不受影响;有的病人还会感到头痛。 首先把眼部清洗干净,可以用消毒(如煮开过的)棉花或干净的毛巾、手帕蘸加少量食盐的温开水洗眼,把眼里的分泌物擦去;然后往眼里滴入眼药,如氯霉素滴眼剂、新霉素滴眼剂、利福平滴眼剂、庆大霉素滴眼剂、磺胺醋酰钠滴眼剂等,用法是每眼 12 滴,每 2 小时一次或一日 46 次。晚上可涂用眼膏(如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或每天涂用两次。夜间涂眼膏既可控制感染,又可避免眼屎粘住眼皮

13、。切记不要用眼罩、纱布等遮住患眼,因为患眼被遮盖之后,局部湿度和温度增高,病原体得以大量繁殖。医务人员检查、治疗病人后都要把手洗净或用酒精棉球擦手,以免把疾病传给别人。为预防红眼病,应当把病人隔离,病人不要去公共场所。平时人人都应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8怎样预防和治疗擦烂?在抗洪救灾的地方,尤其是南方高温潮湿的抗洪前线,擦烂是常见的皮肤病。这是发生于经常摩擦、汗液积聚的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部、臀部、大腿根部(腹股沟)以及女性乳房下的表浅的急性物理性炎症。身体肥胖的人更

14、容易出现这种疾病。擦烂主要表现为皮肤皱折部位的红斑,界限清楚,表面潮湿,时间长就形成糜烂面,有瘙痒和疼痛的感觉。如果合并感染,便会有分泌物。为预防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以在皮肤皱折部位扑些痱子粉。如果擦烂已经出现,要使患部保持干燥,扑些无刺激性的粉剂,如痱子粉。也可在皱折处垫以纱布或柔软干净的布类,使两侧的皮肤分开。合并感染者应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制剂或抗真菌药物。9怎样预防和治疗“ 烂脚丫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 烂脚丫 ”、“洪水脚”或

15、“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防治措施:下水劳动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 12 小时休息一次。擦于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的地方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统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 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 1015的明矾溶液或 35的食盐溶液、紫药水泡脚。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药物。10怎样预防和治疗“ 烂裤裆 ”?在抗洪救灾时,下身长时间浸泡在

16、污泥浊水中,下腹、股内侧、外生殖器、会阴及臀部等处皮肤会发胀松软,发白起皱,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疮,重者皮肤剥离、糜烂,甚至溃疡,伴有程度不等的痒、痛感,外阴也可有水肿,俗称为“烂裤裆 ”,与“烂脚丫”一起在医学上统称为浸渍性皮炎。若继发感染则可红肿、化脓,严重时伴有全身症状:发热、畏寒、乏力、食欲不住,并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等。 治疗:轻者可用生理盐水或 3硼酸溶液洗净后扑干燥粉,涂少量灭菌植物油或炉甘石粉。亦可用中药枯矾粉或除湿散外涂。糜烂时,可用 1015的明矾溶液或 35的食盐溶液洗净,再涂龙胆紫或炉甘石粉或 40氧化锌油。亦可用鲜旱莲草、鲜马齿觅捣烂外敷。有继发感染时,可用 l:5000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再用棉花球吸干,涂以龙胆紫或10硼酸软膏。感染严重时,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预防:尽可能脱离洪水浸泡。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上岸后应立即擦干下身,洗净扑粉,换上干净内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