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028269 上传时间:2018-0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名词解释1、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体质健壮。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2、抗体: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3、疫苗:微生物制成的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品。习惯上,常将用细菌制备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用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或螺旋体等制备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广义上的疫苗包括菌苗。4、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

2、变化。5、炎症: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6、免疫佐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7、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用化学、生物、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8、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9、胚胎

3、性抗原:在胚胎发育出现过,在胚胎发育后期受到抑制,出生后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但在组织癌变后又可重现。10、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亦即暂时性的生理功能失调,从而造成:精神紧张综合症;疲劳综合症;疼痛综合症。1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各种异物、并把它们杀死、降解、排除的过程。根据进化程度、识别能力、清除效率,可区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1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其本身只有反应原性,但没有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的抗原物质。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 、多糖、类脂。13、抗原:是指那些能够刺激和 /或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

4、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效应)淋巴细胞,同时又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14、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被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简答题1、简述细菌和病毒各自的致病机理。 细菌致病机理I 在适宜条件下,细菌一般经 20-30 分钟就分裂一次,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合成一些对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主要有外毒养和内毒素。2II 某些致病菌还可产生致病性的酶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等。III 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等能产生一种脂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这种物质称热原质。它能

5、耐高温,一般灭菌条件下不易破坏。 病毒致病机理大多数病毒无外毒素,也无内毒素,更不产生侵袭性酶类。其致病作用主要是在易感染细胞中大量增殖,扰乱细胞和机体的正常代谢机能。同时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增殖,对机体有机械性刺激作用。病毒的代谢产物和细胞破坏后产物“炎症介质”等,以及机体对病毒抗原产生的变态反应,均可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某些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细胞,直接引起免疫失调而引起疾病,如艾滋病。2、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比较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1) 概念: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2) 特点: 潜伏期(诱导期)长( 约 710 天) :细菌 5-7 天、 病毒 3-5 天、

6、毒素抗原 2-3 周 抗体的种类以 IgM 为主; 抗体亲和力低; 维持时间短; 总抗体水平低。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1) 概念:当抗原在体内消失后,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有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这一时期内,如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机体就能更猛烈、更快地组织免疫应答,从而更有效地清除抗原。(2) 特点 潜伏期短(约 23 天) ; 抗体的种类以 IgG 为主; 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 维持时间长; 总抗体水平高。3、简述器官移植发生排反应的原因在进行同种移植后,移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可刺激受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一般

7、以细胞免疫为主)使移植物受损,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由移植物中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宿主体内移植抗原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多见于骨髓移植,这类疾病为移植物抗宿主病。4、简述人体免疫的基本特征人类的免疫主要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 1、保护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护人体的健康2、清除及时清除人体内的衰老的、死亡的、损伤的细胞3、修补随时识别和清除人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人工免疫的方法在内内 5、简述 IgG 抗体的特点与作用IgG v 血清中最高,占总量的 75-80%,半衰期 T1/2=23 天。3几乎所有组织部位的 B 细胞接受抗原

8、刺激后都会分泌 IgG,但主要在脾脏和淋巴结。 IgG 在血浆中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活性,并且容易自血管渗出,分布于血管外体液中。半衰期为 18-23 天。临床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时,每 3-4 周注射一次就是根据 IgG 半衰期而定的。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是机体最重要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抗体。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所以对新生儿的抗感染起重要作用。通常婴儿出生后 3 个月合成 IgG,6-7 岁时达到成人水平,40 岁后逐渐下降。IgG 是唯一能自母体穿过胎盘而达胎儿循环的免疫球蛋白。就在产前胎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特异性抗体,以保证生后一定时期内对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有一定防御能力

9、。婴儿出生半年后,来自母体的 IgG 全部消失,对麻疹、白喉等天然被动免疫也随之消失。胎儿能产生少量IgG,出生后逐渐上升,到时 6-7 岁时达到成人水平。6、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意义,并举一例说明肿瘤标记物检测的临床意义为: 早期诊断和发现肿瘤; 提示肿瘤发生的部位和组织来源; 鉴别肿瘤恶性程度; 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和肿瘤复发;举例:癌抗原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CA125 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诊断、检测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论述题1、谈谈乙型肝炎疾病及现状,乙肝在生活中的传播途径、乙肝检查指标的内容及含义、乙肝两对半检查的重要性、如何预防乙肝。

10、 乙型肝炎现状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流行最广、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 35%以上,危害最重,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在我国曾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约占一半以上,而病毒携带者达 10-14,构成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 1.3 亿人,30%至 50%的病人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 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他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

11、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 1 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源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血液、胆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乙肝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的检查和乙肝两对半检查。 肝功能的检查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

12、,以反映肝脏的功能基本状况。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碱性磷酸酶(ALP), -谷酰转肽酶(GGT), 白蛋白/球蛋白(A/G), 4总胆红素(T-Bil), 直接胆红素(D-Bil)乙肝两对半检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 e 抗原 (HBeAg)、乙肝 e 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乙肝两对半” 作用有三:1. 判断有无 HBV 感染;2. 判断 HBV 感染者传染性的大小;3. 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及疗效判断的依据之一。

13、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乙肝两对半”结果及意义: HBsAg、HBeAg、HBcAb 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HBsAg、HBeAb、HBcAb 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单独 HBsAg 阳性说明就是乙肝携带者。单独 HBsAb 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说明:“乙肝两对半”仅反映 HBV 感染及复制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病情轻重,如“大三阳”病情不一定重,而“小三阳”病情不一轻。若要判断乙肝病情的轻重,除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外,还应结合肝功能试验、肝纤维化指标及 B 超、CT 表现才能准确判断当前病情。另外,若要更准确地判断

14、 HBV 的复制状态及病人的传染性,还应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定性或定量检查。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乙肝传染需要一定条件,如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生活或生活上密切接触。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很有必要,可及时发现有没有出现肝损伤。病毒本身并不会造成肝细胞重大损伤,病毒携带者出现免疫系统改变才会发病,有很大一部分病毒携带者一辈子可以平安度过。当前对清除病毒的期望值不能过高,目前社会上

15、有很多不正确的宣传,清除“乙肝大小三阳”的提法不科学,因为目前清除病毒还没有特效药,干扰素、肝灵素、无环鸟苷等都是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可以使用,但不一定能消灭病毒。而病毒的清除需要自身免疫系统的调动和配合才可以达到,还有一些免疫调控制剂(如胸腺肽、白细胞介素 2)也是在帮助机体提高免疫功能,使机体本身有能力消除病毒抗原。 因此提“抑制病毒”复制比较科学。目前国际上公认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持久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延其向肝硬化和肝癌演变。2、论述常见抗生素的种类及其代表药,以及相应的抑菌谱,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耐药菌出现原因及后果,生活中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种类 代表药物 抗菌谱-内酰胺类 青

16、霉素、头孢菌素类 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麦迪霉素 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立克次氏体性病等都有抑制作用四环素类 四环素、金霉素 较广的抗菌谱,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多肽类 多粘菌素、杆菌肽 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5人工合成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类药物 抗菌谱广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1. 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抗生素,如放线菌素、丝裂霉素(自立霉素)等能和 DNA 结合,使 DNA 失去模板功能,从而抑制它的复制和转录。这些抗生素起着 DNA 模板功能的抑制剂作用。另一些抗生素,如利福霉素、利福平等是通过与细菌 RNA 聚合酶的结合而抑制转录的起始。2.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细胞代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抑制氨酰tRNA 的形成:吲哚霉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大多数氨基环醇类抗生素抑制肽链的延长:四环素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终止:氯霉素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