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025796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 MOODLE 平台的信息技术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当今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的探索同课异形学习模式探索,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究起因、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学习方式、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细节,阐述了如何实施和如何起到更加有效学习的目的。关键字:同课异形;MOODLE;小组;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发展最快,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最快一门技术学科,其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也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每个人每一天都接受着各

2、种信息的洗礼,学生不能例外,教师亦然。当今的课堂,仍然让学生老老实实的坐着,安安静静的去思考似乎有些困难,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如果不能在课堂导入环节抓住孩子们的眼球,那么,教师就不要指望学生能够把全部心思放在课堂上。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众多,需要汲取的知识也更加多元化,在信息课上,教师单一讲解某一知识,某一软件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要求,那么,何不改变一下思路,结合 MOODLE 平台,学生能够实现自主选课的要求,同时面授网授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及空间的界限,能够体现 MOOC 特征。一、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探究起因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单一知识点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特点与学生的要求,学生想要知道什

3、么了解什么问问“百度百科”或者拿起手机“朋友圈”里发条信息就会解决,怎样让学生了解知识或者说如何让学生接收信息已经不是课堂上最大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学生获取有效的并且是愿意去获取这些知识才是教师面临新的问题,换言之,教师更要考虑如何将学生留在课堂中,不仅仅是留住学生的“人” ,更要留住学生的“心” 。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一贯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课堂是一个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术课在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目标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观点的表达、开展合作;通过能够借助的

4、相关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目前是一个快速学习和消费的时代,让学生一遍一遍对照课本学习,自己摸索经验简直有些天方夜谭,学生今天的价值观,个人经验更多的来自网络平台,来自“朋友圈”转发的消息,来自“韩剧” 、 “美剧”里面渲染的价值观,来自“网络游戏”中的规则,教师的言传身教如何变得比那些内容更有意思呢?那就是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主更多的个性张扬。二、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学习方式同课异形学习模式如何实施呢?让学生能够同一个班同一节课上不同的内容,学生在课前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形成小组,这个小组的分组在 MOODLE 上完成,选择同一研究内容的学生为一组

5、,当然如果某个内容选择集中,可以再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研究同一方向,选出组长,分配工作,填写分工表格,之后按照不同分工进行工作,搜集素材、制作图片、寻找技术支持等等,之后将所研究的内容汇总,形成研究报告或完成作品,以小组的名义将研究报告或作品提交 MOODLE 平台上,当然教师也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学生学习的内容要由教师通过 MOODLE 给出,以节约学生课上的时间。在学生研究课题的时间段内,教师的角色负责解答问题和解决难题,学生遇到的问题除了向教师求助,还可以在 MOODLE 中的讨论区进行讨论,教师设置答疑区,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如果不是以网络讨论的方式,而是上课

6、提问的传统方法,很多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教师也就无从发现这些智慧的光芒了。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那些零散的,分散的,不系统的知识便有了方向,教师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置身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中,让他们跟着教师进行探索,让那些有一定知识积累但不系统、不规范的学生的知识得到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要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活动,这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和活动,经常要让学生来回走动,或者把原本的教室格局打乱,重新分组、摆桌椅,不仅麻烦,而且混乱,利用 MOODLE 平台就可以轻松实现网络分组,但是这种分组不是教师指定的,而是学生通过选择学习方向完成的分组

7、,同一学习方向的同学能够通过网络互相沟通,取长补短,同时小组间还能实现互相学习。三、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的细节(一)同课异形学习模式适用的范围选择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以基础教材为主,在基础教材部分,无论是学生完成作品还是研究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无论探讨数据库管理方法还是研究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需要提前收集学生的想法,并将其归类整理,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做成 MOODLE 课程包,并将需要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课程。这样,虽然在同一间教室上同一节课,学生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又能在展示阶段看到不同的研究学习成果,可以说这样一节课能够让学生应接不暇,欢快的接受知识。1.例如

8、第一单元第二节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一课,提前向学生询问身边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对哪些感兴趣,对哪些反感,总结归纳之后给出研究方向:1.我们每天从哪些信息中获益;2.我们每天被哪些信息困扰;3.我们每天面对哪些信息世界的诱惑;4.我们怎么去爱互联网。学生上课时根据兴趣选择课题,进入不同的课程界面,学习相关知识,找到研究内容,完成报告,做出展示 PPT,分组展示成果,并给出每个同学对本节课自己的感受,上交到 MOODLE 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快乐,每个学生都有了更多的领悟,更多的思考,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2.例如第一单元第三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课,将研究方向分为:1.通信技

9、术发展史 2.神奇的计算机现在能做什么 3.因特网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学生上课时根据兴趣选择课题,进入不同的课程界面,根据提示完成研究报告,做出展示 PPT,分组展示成果,每个同学根据每组的展示,给自己选择一个研究方向,选定题目,完成“我看信息技术”的电子作品。以此类推,将基础教材部分的一些比较典型的课程更改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信息技术课堂。(二)同课异形学习模式平台的搭建首选课程的选择基于网络,搭建 MOODLE 平台是最基础的,之后,课程需要在网络教室完成,终端可以选择学生机、IPAD、智能手机等,需要在机房设置无线网络,保证各种智能终端都可以访问 MOODLE 平

10、台上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很难得像以往一样站在讲台上面对全体学生,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对话,同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把握学生研究的大方向,给出积极建议,那么教师需要利用智能终端利用软件控制教师机,随时对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做出调整。(三)同课异形学习模式积极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同课异形学习模式下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主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恣意妄为,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课前对于研究内容的控制,研究方向的把握,网络内容的筛选是教师对于本节课方向的准备,而行而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激励学生全情投入的另一把钥匙。每节课,学生都需要提交作品或者研究报告的演示文稿,这些内容都要放到

11、 MOODLE 平台上,可以让学生小组自我评价后由学生集体投票,选出认为最佳的作品,而被评为最佳的小组成员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有优先选择课题或组员的机会等等,设置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范围的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乐趣。(四)他的不是我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弊端是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了更多的工作,越锻炼能力提升越快,能力较差的学生或者能动力较低的学生,什么也不做或者做的很少,很少参与意见或者,能力得不到提升,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不仅在分组时教师要做好平衡的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最重要的是,在每节课后,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终端在平台上写出本节课你自己的收获,属于学生每个个体的知识体会,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而不是仅仅享受他人工作的成果。同课异形学习模式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个新的尝试,需要实践积累慢慢加以改进,而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才是最好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合学生,能让学生留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moodle 网络课程平台 ,北京大学出版社3 天津新华中学, 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4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天津普通课程改革实验培训资料(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基础 ,中国地图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