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3940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摘 要:对翻译标准的探究由来已久,多数译论仍然呈现出二元思维的局限。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强调人与世界的互动,强调体验哲学,能更好地解释重译现象,更公正地评价译本地位,看待译本之间的关系,因此对翻译标准乃至翻译批评研究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翻译标准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引言 从詹姆斯?霍姆斯 1972 年发表翻译学的名与实这一里程碑式的宣言至今,翻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走过数载,文学、心理学、语言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一些相关理论也被借鉴引入到了翻译研究之中,其发展进步总体上呈现出繁荣之势。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又从实证转向到全球化转向,翻译研究经历

2、了数次重大转变。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转引自姚振军,2014) ,其中,基于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 “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 (王寅,2007) 。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标准进行探究,以期丰富并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多样化的翻译标准 Newmark 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一条根本纽带(转引自林化平,2006) 。诚然,翻译学要取得长足进步,仅仅依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或诸如此类的相互

3、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翻译批评这一“桥梁”的作用。 中国翻译学词典指出: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鉴于此,要纵深推进翻译批评的发展,翻译标准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翻译学派众多,提出的翻译理论五花八门,翻译批评研究自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综观翻译研究历史,诸多译界前辈已经对翻译标准作出了多方位的探究,笔者仅选取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概述。 杨晓荣认为,现代译学里的很多焦点问题,如读者接受、语境的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社会文化因素、译者的重要作用等,我国翻译界的许多人早就谈过了(杨晓荣,2001) 。因此,加深对我国传统译学的认

4、识绝非无益之举。古有支谦提倡“易晓”和“勿失厥义” ,最早提出了“直译”之说;后有马建忠强调“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 ,认为应该在音调、文句、文体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方面反复斟酌,尽量模仿原文的神情及语气, “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 (陈福康,2000) ;民国时期,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与美” ,开创性地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神韵”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后,钱钟书提倡“化境” ,认为翻译不仅要不着痕迹,还要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当代,随着全球化浪潮来袭,翻译活动开展得越发有声有色,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标准。彭长江提出了“翻译标准一元论” ,通过对古往今来众多代表性

5、译论的辩证分析,指出“忠实”才是翻译应坚持遵循的标准;与之相反,辜正坤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认为翻译的标准绝不可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是多个具体标准围绕“最佳近似度”这一最高标准而共存,同时“原作”始终起着“绝对标准”的作用。 西方译论典籍更是汗牛充栋。泰特勒著名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三字金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奈达的“功能对等”说将读者反应纳入考虑;弗米尔的“目的论”强调凡是行动都有目的,评价译文的标准在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文化学派认为翻译由意识形态和译入语社会的主流诗学决定,受政治、权力、赞助人、译入语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评价译文不能仅仅考虑“忠实”标准。 我们也许不禁要问,既然现

6、存的翻译标准已经数不胜数,再对其加以讨论是否确有必要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原因也来自多个方面。其一,翻译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换、语言发展、读者需求改变、审美转变等各种动态因素而不断变化的;其二,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五花八门,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以支持翻?g 研究,也缺乏具体且行之有效的标准推动翻译批评的发展,所以研究的任务远未完成;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体现出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认为译文不是好就是坏,译本对比时倾向于要一分高下,这对正确看待译文地位、分析不同译本之间的关系等而言,都有失公允。 鉴于此,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翻译标准进行

7、探究,期望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三、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人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范畴化的结果就是范畴(王寅,2007) 。范畴是认知的前提,降低了认识世界的复杂性。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发现“家族相似性”之间的 2000 多年里,经典范畴理论一统天下。该理论认为:特征是二分的,一个事物要么属于某一范畴,要么不属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不同范畴之间没有交叉重叠;范畴成员的隶属程度相同,不存在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典型的情况。经典范畴理论可以解决数学、物理、逻辑、化学等自然学科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数学中对素数的定义,可以立即判定“2、3、5、7”等属于素数范畴, “4、6、

8、8、9”等则不属于。 20 世纪 50 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进行研究,率先向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观发起了挑战。他发现,各种各样的游戏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际上将游戏类型合而观之,竟然找不到一个共同点。这就说明,对这一范畴的众多成员不能以一组充要条件来定义。相反,考察一个游戏成员和另一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再考察第二个成员与第三个成员关系时,一些共同点消失了,出现了另一些共同点。维特根斯坦由此提出了“家族相似性”概念,范畴的成员具有的相似性,就好比一个家族中,儿子的容貌在某些方面像父母,其他方面可能像祖父或者外祖父等。一家人的容貌总有些许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

9、具有家族相似性,但一个成员不会具有整个家族所有的容貌特征,任意两个成员也不会具有完全一致的特征(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或这或那的区别) 。 维氏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在许多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众多学者相继展开了相关研究。Zadeh 提出了“模糊数学”以及后来的 ICM 理论;Berlin&Kay 对颜色词展开研究,证实了“焦点色”的存在,颜色词边界的模糊,一个语言系统中颜色词具有不同地位等;Labov 通过杯子、碗、花瓶等容器证明了范畴的模糊性。这些研究陆续向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质疑。但对现代范畴理论贡献最大的当属 Rosch,基于“家族相似性”原理,她和同事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

10、了全面挑战。Rosch 在颜色词方面的研究结论与 Berlin&Kay 相似,她用“原型(Prototype) ”这一术语代替了“焦点” ,随后将研究扩展到其他范畴,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原型”是范畴化的重要方式,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可称之为“原型”或者“最佳样例” ,是其他成员的认知参照点,进而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范畴理论针锋相对,认为:(1)特征不是二分的;(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3)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4)范畴成员的隶属度不同。原型范畴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灵活开放的范畴观(龙明慧,2011) ,因此得以运用于教育心理学

11、、语言学等方面。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也取得了可喜进展。国内而言,龙明慧验证了利用该理论研究翻译的可能性,基于该理论探讨了翻译标准体系、翻译范畴体系、翻译学构架等宏观问题;谭载喜为其著作作序时探讨了翻译的定义、标准、本体及本体理论等问题,提出了翻译原型等创见;杨炳钧提出了翻译原型观,对翻译理论的诸多相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国外而言,Halverson 借用原型理论研究翻译概念范畴,证明了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Snell-Hornby 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研究翻译过程,采取了格式塔的研究途?健渌?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在此不拟赘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原型理论可以充当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元理论” 。

12、而运用原型理论对应用翻译进行的研究仍然较少,现有研究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借助原型理论探讨翻译标准对丰富并促进翻译研究将大有裨益。 四、原型理论与翻译标准 谭载喜及龙明慧指出, “翻译是以翻译原型为典型成员的一种活动” (谭载喜、龙明慧,2011) 。就翻译标准而言,谭载喜认为多数标准都会提及的“忠实”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全面忠实”或某一方面的“忠实” ,比如文本内容、形式、情感、风格、神韵、功能、效果、意图等方面;此外它也具有相对性,百分百的忠实根本不存在,百分百的不忠实则不属于翻译范畴,所以实际上存在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忠实” 。换言之,某一方面的“

13、忠实”往往意味着另一方面的“不忠实” 。因此,“忠实”是一个具有弹性、涵盖多元翻译标准的范畴。也就是说,应该依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多元性” “模糊性”思维看待“忠实”这一翻译标准。 杨炳钧认为,翻译的标准就是原型的最佳样例。一部作品的每部译作都是原型的一个样例,都尽可能趋近原型,其中最接近原型的样例就是最佳样例(杨炳钧,2004) 。他同时指出,最佳样例绝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原作和译作样例的增加、原作和译作原型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可见,依据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标准,可以更实际、更公正地看待翻译问题。语际翻译的本质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无论翻译研究如何发展演进,原作都始终充当着“绝对标准”的角色,

14、是翻译批评的参照点。信息传达、风格再现、行文效果方面的“忠实” 、译文本身的流畅自然(原作特殊的人物设定另作讨论) ,都是翻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杨炳钧提出翻译的标准是最佳样例,但从实际来看,真正无可挑剔的完美译作有如凤毛麟角,比起最佳样例,原型本身更适合作为翻译评判的标准,也就是龙明慧提出的“一个灵活的标准体系” ,以翻译原型的标准“全面忠实”为核心,其他方面的标准为外围。最佳样例示例了原型,体现出最多的原型特征,在翻译文本范畴中占据中心位置,其他文本样例基于此以不同程度接近最佳样例,所有翻译文本基于“家族相似性”构成一个范畴,对这些文本去除差异、提取共性,形成的图式表征就是译作的原型。随着

15、时代发展,会有新的译本不断诞生,不断扩大译本范畴,不断整合形成新的原型。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标准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进行翻译对比时能够得出更公正的结论。 以下,笔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及其三个译本展开对比研究,以验证原型理论下的翻译标准,选取的是乔志高、范岳、巫宁坤的译本。 (1)It was the kind of voice that the ear follows up and down,as if each speech is an arrangement of notes that will never be played again. 乔译:她那种声音能够令人侧耳倾听,

16、好像每句话都是一些抑扬顿挫的音符所组成,一经演奏就成绝响。 范译:她那起伏的声音像唱歌一样优美,我侧耳倾听,仿佛那歌声一旦飘逝便再也无法寻找了。 巫译:这是那种叫人侧耳倾听的声音,仿佛每句话都是永远不会重新演奏的一组音符。 (2)Myrtle pulled her chair close to mine,and suddenly her warm breath poured over me the story of her first meeting with Tom. 乔译:梅朵把她的椅子拖到我面前坐下。不知怎的,忽然间她口中微醺的暖气朝我喷来,连带把她跟汤姆当初相逢的故事也和盘托出。 范译:这时,茉特尔突然把椅子拖到我的身旁,向我讲述起她初次遇见汤姆的情景,她那呼出来的热气都喷到了我的脸上。 巫译:茉特尔把她的椅子拉到我的椅子旁边,忽然之间她吐出的热气朝我喷来,她絮絮叨叨地讲起了她跟汤姆初次相逢的故事。 (3)So we beat on,boats ag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