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2689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摘 要随着中世纪德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摆脱封建庄园经济束缚的奴隶纷纷涌入城市,他们和市民一起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促进和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 13 世纪中叶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环境问题也开始日益显现,特别是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市民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一问题由此也成为中世纪以后乃至工业革命时期德意志民族最关心的生存问题。本文从环境史学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学史料,以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问题为主题,深入剖析和探讨中世纪德国市民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和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尝试为德国生态文明史研究提供一个

2、独特的新视野。 关键词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垃圾处理;环境治理;环境史 一、前言 德国城市发展史可以上溯到古罗马行省时代,科隆(Kln) 、特里尔(Trier)即是古罗马人建造的第一批德国城市。早期城市的建立主要出于为日耳曼人自身提供安全保障的考虑,因而它具有城堡防御侵略、抵抗外侮的功能。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剩余商品可用来交换,特别是许多道路交通的兴修,11 世纪的德国城市开始渐渐兴起。同时,由于许多农奴从封建庄园中不断获得人身自由,他们进入城市,这也为促进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繁荣提供了重要保证。到 13 世纪中叶,德国城市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到 14 世纪中叶,德国城市

3、已多达 3000座。其中,居民数达到 2000 人的城市约占 90%,居民数达到 10000 人的城市约有 20 多座,这在当时已属规模相当大的城市,特别是慕尼黑(Mnchen) 、法兰克福(Frankfurt)和科隆等这些城市甚至已达到 5 万人的规模,这在当时的欧洲已属超大城市,可见中世纪德国城市发展的迅猛势头。从市容外表方面来看,中世纪德国城市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房屋紧挨、山墙拥挤、教堂林立、街道众多,这些都要归功于 10 世纪以来建筑技术的持续发展,它给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了较好的栖身之地。 人们之所以不断涌入城市,在城市中觅得容身之所,是因为和封建庄园相比,城市居民在经济、社会、文化、

4、法律等方面拥有相对的自由,尤其在法律方面,他们不受封建等级的压迫,享有较为平等的法律权利,如集市权、城郊禁地、城市宪法和自由迁徙权等,所以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流行着“城市空气使人自由” (Stadtluft macht frei)的说法。连恩格斯也将中世纪城市喻为“中世纪的花朵” ,旨在强调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对于欧洲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不过,随着城市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城市卫生条件一直困扰着市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疾病的滋生地和瘟疫的传播中心。纵然中世纪城市的环境问题由许多环境媒介引发,如交通设施、花园经济、树木栽种和建筑分布等,但和城市饮用水以及城市垃圾问题相比,它们都远远

5、未达到这两种环境媒介的重要影响程度。所以,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城市环境问题时,欧洲环境史学家往往十分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以此考察城市环境的历史变迁。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就曾经根据古罗马城市经典规划设计提出过一整套“理想城市”的方案构思,即既布有完整的地下排污系统,又建成完整有序的道路交通网,并配有惬意舒适的“商业步行区” ,以进一步突出城市这个重要的商业枢纽中心的作用。所以,在饮用水供应方面,中世纪德国市民在饮用水的开源引流、水井喷泉的挖凿装饰以及对它们的各种安全保护,尤其是法律保护从下文可见端倪。正是有了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德国的啤酒酿造业才得以顺

6、利兴起,这些都可谓是水资源有效保护的结果。在垃圾清理方面,鉴于中世纪人口密集、人畜混居以及垃圾清理设施不完备的状况,所以,虽有相关法律规定和相关管理部门介入,但卫生问题还是很难得到彻底根治,特别是 14 世纪黑死病的流行更加剧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命运的担忧。本文着重研究中世纪德国城市中这两个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各种解决途径,以此展示中世纪日耳曼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实践和环境保护思想。 二、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情况 中世纪德国城市的饮用水供应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为凿井取水,而另一种则是使用泉水。在阿尔卑斯山北麓城市,市民很少从城市周边的河流中取水,大多数情况下汲取的是城内的地下水如井

7、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口增加或者自然条件的限制,地下水资源往往不敷使用,作为补充,城市周边的河水也偶尔被当作饮用水使用。在考古过程中,有关私家水井的不断被发现就是一个明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古发掘仅局限于某个地域,所以一个城市中的总水井或泉水口数则难以确定。但无论如何,在当时许多城市防火规定或家庭日常生活记录中,仍可经常发现水井名称以及它们的所在地,如纽伦堡(Nrnberg)一户城市居民的家庭记事簿中,就有这样妥善保护自家水井的记录:每年需更换新井绳,定期清洁水井,即抽干井水,清除里面的淤泥杂物,再彻底清洗冲刷,以重新投入使用。只有个别城市的某个街巷记录了它的总水井数,如慕尼黑有一

8、条名叫蒂纳尔的街巷(Dienerstrae) 在 15 世纪时,平均每 54 户人家即拥有一口水井。而有关城市总水井数记录则相对很晚,直到19 世纪初才出现,如慕尼黑城当时已有的总水井数约为2000 口,数量虽不少,但这样的规模在当时德国其他大城市中已较为普遍。据记载,对于使用公用水井的城市居民来说,按顺序排队、有义务保护水井和其他汲水设备、防止投毒或其他水污染等,已成为 14 世纪至 19 世纪德国市民需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实际上,有关这样的管理规定早自 11 世纪就已有之,有的规定甚至已相当完备,只是到 14 世纪有关史料记载才更为详实具体,直观生动。除管理之外,城市还担负起筹募资金、修建

9、公共喷泉和水井的任务。在城市广场上修建的这些喷泉和水井不但可以使市民来此汲取饮用水,而且还可起到美化环境如艺术喷泉、浇花种树、冲洗街道的作用。所以,在?h 境史学家拉得考(Joachim Radkau, 1943 )看来,14 世纪的德国城市就已经进入“一个将喷泉、水井、水塔、水道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的水的艺术的时代”。此外,由于市民住房多为木结构,为了防火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此时公用喷泉和水井所发挥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到了 15 世纪中期,各种形式的城市部门出资兴修的公用水井和喷泉已遍布德国各个城市,此时的纽伦堡市内已多达 100 口,到该世纪末已增加到 120 口。初步估计,平均每 300

10、 个市民就拥有一口公用喷泉或水井。 除此之外,中世纪城市中还有一种类似动物食槽的长方形饮水池。这种公用饮水池流入的多是从山高处长年流下的山泉,所以它的建造往往取决于城市的地形和周边的自然条件。在上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有些城市则不得不通过修建人工管道方式引入水源,注入到这种长方形饮水池内,用以解决市民的生活之需。有文献证明,在 13 世纪早期,位于多瑙河畔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和莱茵河畔的巴塞尔(Basel)两座城市在无法获得从高处流下的天然山泉的情况下,由修道院和教堂出面铺设管道,从莱茵河引入水源,再将其注入池内。而在北部平原地区的吕贝克市(Lbeck) ,1294 年在有关商会

11、的倡议下,由啤酒酿造商出资承担了铺设管道的引水工程,将瓦克尼茨河(Wakenitz)河水引入市区的公用饮水池内。由于这种公用饮水池日益增多,如何加强对生活用水的统一管理,确保有清洁的饮用水,就成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日程事务。最早的管理起始于14 世纪早期,包括引水设施的建造布局也被纳入管理之中。到 14 世纪末,从南部的伯尔尼市(Bern)到北边的不来梅市(Bremen) ,相关的城市公共饮用水管理已在德国的大小城市中被执行。由于管理得力、制度规范,15 世纪德国城市中的饮水设施的数量规模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如纽伦堡这座城市,当时已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管道引水系统。有资料显示,为严格管理城市饮用水,

12、从 14 世纪上半叶开始,有些城市还特别作出规定,看管监护饮用水设施的监管人员被正式任命为国家公职人员,饮用水管理设施被正式确立为城市建筑业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封建诸侯城邦对饮用水管理的高度重视。这样重视的结果自然带来了公用饮水池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如 13 世纪时巴塞尔市在教堂广场只有一个公用饮水池,而到了 1440 年前后,整个城市已拥有 40 个公用引水池和 22 个私家饮水池。再如纽伦堡市 1396 年修建了第一个公用饮水池,而到中世纪末时,已有了 23 处公用饮水池,可见数量之多,受益之众。此外,在饮用水管理方面,针对井水不时被污染的情况,有关城市还作出过相当严厉的法律规定

13、,如基尔(Kiel)和弗莱堡(Freiburg)等城市就曾作过死刑判决这样的法律规定。甚至斯特拉斯堡(Straburg)还针对犹太人作出过一项十分荒诞的决定:由于 14 世纪黑死病的不断蔓延,他们将病因归结到犹太人身上,并污蔑犹太人是不洁水源的投毒者,所以犹太人被禁止从井中汲水。这桩历史栽赃案最终被德国医学史学家温克勒(Stefan Winkle,19112006)所揭露。最终这些犹太居民只能去市郊的河里取水。 从地下水源到地表水源,中世纪德国城市水源供应较为丰富。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上述论述中,而且从地名学中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映证。在今天的德国,许多带有“-bronn”“-brunn”或“-bor

14、n”的地名,皆含有“泉水”之意,如 Paderborn 和 Heilbronn 等地名,仅 Schnborn 和Schnbrunn 两个地名目前在德国分别就有 5 个和 10 个之多。从水质情况来看,由于中世纪人对自然的侵袭较少,所以地下水的水质很少受到污染。而引入的河水却时常成为人们慢性疾病和瘟疫的传染病源,因为这些地表水的引入除大多数采用木制管道系统外,还有部分则采用了金属铅制管道,甚至有的直接从露天沟渠引入城内,所以时常会有水源遭受污染的情况发生。如 13 至 15 世纪博登湖(Bodensee)边的康斯坦茨市(Konstanz) ,由于市民长期向湖内倾倒生活垃圾,致使湖水一直受到污染,

15、不洁水源被引入城市,引发疾病传播,造成许多人死亡。然而,在供水技术方面来看,中世纪德国城市的供水技术还相对单一,当时的水井深度一般都不超过 10 米,作为补充,引入城内的地表水大多采用了木管道供水系统,这种情况一直沿用到 19 世纪上半叶德国工业革命前夕,所以这些供水技术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没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中世纪德国城市垃圾处理情况 除城市饮用水供应之外,在中世纪城市中,能够对人们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城市卫生问题。这其中以垃圾问题为最,它包括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等的处理。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德国各封建诸侯国中,都普遍奉行着一个必须严格遵守的所谓的“肇事者原则” ,即这些垃

16、圾清除必须在不给邻居增添任何麻烦的情况下进行,换句话说,任何垃圾的清除都要在自家地皮范围内处理干净,不得影响左邻右舍。正是由于?样的规定,我们今天很少能在有关史料中找到当时建立垃圾处理场所或机构的记载,经常看到的却是市民如何违反“肇事者原则”及由此产生的邻里纠纷的记载。由此也可以推测出,16 世纪前中世纪德国城市市民家庭很少有卫生处理设施,因此形成一个恶习并成为惯例:大部分垃圾污水、人畜粪便都被倾倒泼撒到公共街道上,以至于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蝇蚊满地,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在今天的德国城市考古发现中,还可经常发掘出当时有些市民家庭的卫生处理设施,如垃圾坑和粪便池等,这些已成为后人研究中世纪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史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城市甚至已建造了清除这类垃圾的沟渠设施。从史料上来看,从 12 世纪开始,就已有许多考古实物发现,如在德国中部偏东北的高斯拉尔市(Goslar)和南部的康斯坦茨市(Kon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