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0717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摘要“炎黄子孙”的称呼历史悠久,学界很多人对“炎黄子孙”的称呼能否代表“中华儿女”有所争论,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因“炎黄子孙”称呼既具有血缘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本文只就“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而非血缘性进行探讨,进一步发掘“炎黄子孙”称呼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炎黄子孙;文化内涵;现代意义 今天人们常自称“炎黄子孙” ,并为此感到自豪。 “炎黄子孙”的称呼历史悠久,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然而学界又有很多人对“炎黄子孙”的称呼能否代表“中华儿女”有所争论,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因“炎黄子孙”称呼既具有血缘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本文只就“炎黄

2、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而非血缘性进行探讨,进一步发掘“炎黄子孙”称呼的现代意义,期冀给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一、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龙去脉 (一) “炎黄子孙”称呼的萌芽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最早可以定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国时期史书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言:“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说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没有人爱,他们也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人。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说:“鲧,黄帝之后也;共工,炎帝之后也” , “虞、夏俱黄帝、颛项之后” ,由此可以认为“黄、炎之后”就是“炎黄子孙”称呼的萌芽了。 (二) “炎黄子孙”称呼的过渡期 清末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是“炎黄

3、子孙”称呼的发展期,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将“炎黄子孙”作为独立用语,在日常生活和报刊著述中使用。文献资料显示,这一时期最早使用“炎黄子孙”用语的是康有为,1899 年 4 月,流亡加拿大的康有为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国皆黄帝子孙,今各乡里,实如同胞一家之亲无异。 ”,这一时期革命派和改良派就“炎黄子孙”称呼是全体中国人的代名词还是汉族的代指进行了争论,1903 年邹容在革命军中描述说:“满洲人与我不通婚姻,我犹是清清白白皇帝之子孙也” 。这一时期“炎黄子孙”和“黄帝子孙”的称呼都各有使用。 (三) “炎黄子孙”称呼的定型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 “炎黄子孙”用语逐渐流行,一些当时的论文和领导人

4、的公开表述可以反映出来。例如,1984 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名为“炎帝神农氏”形成过程探索的文章,该文是龚维英所作,论文中说:“今天的华人(中国人、华侨、外籍华人与华裔)自称炎黄子孙,是有充分理由的” 。再如,1984 年 10 月 1 日,邓小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庆祝典礼上说:“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全体炎黄子孙的心坎” (人民日报 ,1984 年 1 月2 日) 。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 “炎黄子孙”称呼已经普及了。二、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民族

5、自豪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有这样的祖国和处于这样的民族而感到高兴的一种感情,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人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就是把自己与炎帝、黄帝这样的中华始祖联系在一起,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而辉煌的历史,中国是有着举世瞩目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并由此生出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如,夏国赫连勃勃曾说:“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 ,元代?y 治者“命郡县通祀三皇” ,这些民族入关统治中国都先后御祭炎、黄帝陵数十次,其族源认同是否与史相符还未曾确定,但他们自称“炎黄后裔” ,自愿以炎黄

6、为始祖的举措,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屈原离骚开篇无不自豪地说:“帝高阳之苗裔兮” ,他以“炎黄子孙”为荣;毛泽东送瘟神中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洋溢着对“炎黄子孙”的热爱之情;宋楚瑜先生曾说出:“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的言辞, “炎黄子孙”用语表达对祖国的认同。从古至今,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将自己默认为“炎黄子孙” ,其血源性无法完全查证,但文化性体现的民族自豪感是非常强烈、真实的,这也是“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之一。 (二)同胞亲切感的表达 人们自称“炎黄子孙”时往往表达一种“血浓于水、同文同种”的手足同胞情,特别是那些寄居海外的华人华侨,百度词条上解释“

7、血浓于水是用来形容亲情的成语,古代滴血认亲,拥有血缘关系的亲子的血液便会在水中相融,即为此成语的来历” 。各类史料文献和现代著作中关于“炎黄子孙”称呼表达出“同胞亲切感”的记载很多:战国时国语.周语下:“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表达对那些失去姓氏的人的同胞之情;康有为说:“我国皆黄帝子孙,今各乡里,实如同胞一家之亲无异” ,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对所有国人同胞的责任感;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炎黄子孙我们的老祖宗是炎帝、黄帝都希望中国能统一,那种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在回答台湾问题时邓小平表述了台湾人民也是中华民族的同胞的事实。这许许多多前人的话语中提及的

8、“炎黄子孙” ,无不表达了浓烈的同胞之情,但所谓“炎黄子孙” 、 “五千年血脉”更重要的是文脉,我们所要实现的民族复兴更重要的是让“五千年文脉”永不中断。 (三)文化归宿感的寄托 从学术概念的外延方面言之, “炎黄子孙”称呼克服了地理和政治上的中华同胞的局限性,是一种文化归宿感的寄托。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寿桐在论汉语新文学的文化归宿感一文中对“文化归宿感”一词做以这样的解释:“文化归宿感是一种复杂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文化归宿感作为民族和种群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往往与某种文化事件所凝结成的文化情结相关,其聚焦的常常是这种特定的文化事件和文化情结的主体(不一定是人格化的对象) ,以及发生这种文化事

9、件与文化情结的特定地域。 ”“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同义语或代称,广大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归宿感的寄托,这个道理,是可以说明白的! (四)历史沧桑感的反映 通过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来龙去脉的研究, “炎黄子孙”称呼与悠久的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正是“炎黄子孙”称呼历史沧桑感的体现。 “炎黄子孙”称呼自战国时期萌芽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伴随着五千年中华文化一直传承至今,中华民族在近代战火中顽强走过来,提起“炎黄子孙”这一称呼,人们都会想起中华民族的那些过往,历史留给中华儿女共同的记忆,提起“炎黄子孙”也就是在激励自己不忘过去,这是历史沧桑

10、感的反映。 三、 “炎黄子孙”称呼的现代意义 “炎黄子孙”这一称呼从正式形成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其伴随的文化历史更是悠久深厚,今天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仍以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荣,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一个词,在当下弘扬文化、研究文化的热潮下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文化寻根” ,明确“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 古语有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 ”寻根认祖是人类的共性之一,今天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皆以“炎黄子孙”自称并以此为荣,不仅仅是在谈论血源性, “炎黄子孙”称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文化内涵。首先,研究“炎黄子孙”称呼,是我们进行“文化寻根”的需要,是弘扬民

11、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因此要立足“文化寻根”的着眼点,从文化层面而非单一的血缘角度去探讨“炎黄子孙”称呼,明确“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其次,在明确了“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后,要加强“文化寻根” ,探究“炎黄子孙”称呼深层次的文化作用,将“炎黄子孙”称呼所蕴含的文化与孔孟国学等各种文化加以比较,竞合、协同发展,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最后,从“炎黄子孙”称呼文化内涵研究中汲取经验,运用到其他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去,立足“文化寻根”研究中华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强国彰显国家实力。 (二)加强“文化自信” ,传承“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 国家主席

12、习近平在谈论文化软实力时曾说:“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在当下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热潮下,传承“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自信也离不开任何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炎黄子孙”称呼所包含的文化。台湾“轩辕教”创始人王寒生认为:“黄帝诚为我中华民族生命之源泉,今日要想建立民族自信 ,自然要崇敬黄帝。 ”如今台湾虽没有主动回归祖国,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一直以“炎黄子孙”自称,并以此为荣,传承“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与实现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互利共进。在研究“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时提及“文化自信”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文化强国,加大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