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19571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 “白” “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摘 要:在语言学中,义项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黑” “白” “灰”关联义项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记录的三种颜色词的义项进行对比整理,指出“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在发展中除了具有义项发展的平衡性外,同时也存在着义项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介绍了语言学界近年来新兴的语言模因理论,从语言模因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模因”对这三种颜色词义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的影响,并举例说明。词汇义项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本文对这三种颜色词义项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探究,旨在应用语言模因理论来进一步研究汉语词汇义项的发展。

2、 关键词:语言模因 义项发展 复制 传播 一、 “黑” “白” “灰”关联义项的发展现状 下表是对现代汉语词典中记录的“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的义项的对比整理: 颜色一直作为具有认知联系的事物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所以人们也习以为常地将颜色词作为在义项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词语。从上表中可以看到, “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的义项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义项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文化发展、价值观念、认知心理等。本文主要从语言模因的角度来探讨“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在义项发展中受到“语言模因”影响而产生义项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二、语言模因理

3、论 语言的模因理论最早是由 Dawkins 在 1976 年发表的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提出的,与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进化论相似,文化也会根据其适应社会发展的状态而被保留或被淘汰,这样说来,Dawkins 有关文化基因与生物进化相同的学说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 “模因” (meme)一词在牛津辞典中的解释是:“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的方式得到?鞑奈幕?基本原理” 。Dawkins 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广义而言,这个过程可以称作是模仿”。此后,Dawkins 的学生 Blackmore于 1999 年发表了专著

4、 The Meme Machine,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言模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对“模因”思想的研究最早是由外语学界桂诗春教授在 2002 年为语言与文化一书作序时提到的。而对语言模因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何自然先生,他在 2005 年发表了语言中的模因一文。 在模因理论中, “模因”根据“基因”一词被创造出来,被认为是与“基因”有着类似遗传与复制功能的个体,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本身就是“语言模因理论”中所提到的“模因” 。语言模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经常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新模因生成。模因依靠语言进行复制传播,这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词汇

5、义项的发展。因此,从语言模因理论角度来研究“语言模因”对颜色词义项的影响以及对颜色词相关词汇的影响,能够更好地阐释“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受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语言模因理论是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而产生的,根据基因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对模因与文化进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来寻找语言之间的关联现象以及文化的遗传和进化之间的规律。模因与基因一样,依靠复制和传播来发展和进化,如果把人体看作是文化,那么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就被看成是文化的模因。语言模因理论认为,模因是人类对现有语言的复制和传播,而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异变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按照语言模因理论,当“黑” “白”

6、“灰”三种颜色词中的某一个颜色词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原有模因的复制和模仿而产生了新的形式时,人们在编纂辞书的时候就会对这种形式进行总结,这就成为了辞书中所记载的义项而被流传使用,进而成为模因,并随之产生新的词汇。但辞书编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很多发展的或正在发展中的词汇没有被辞书所收录。 三、语言模因与“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各自的义项发展 语言模因的进化除了本身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宿主之间传播之外,还受到语言模因宿主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影响,宿主的情感、偏好和立场等心理状态都是影响语言模因发生变异的因素,而这样的变异引起了后续宿主在情感上的共鸣,并对此进行复制和传播,这也是“黑” “白

7、” “灰”三种颜色词各自产生了感情色彩义项的原因之一。例如:“白身”最初是指穿着白色衣服的没有官职的平民,通过宿主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后续宿主之间的感情共鸣, “白”被广泛看作是“平民”的象征,所以“平民”这一义项产生了“白”的形式的词语。例如: (1) “白衣”:平民;未录兵籍的民壮;文盲;古未仕者着白衣,后世称布衣。 (2) “白士”:犹言寒士,白衣。 (3) “白丁”:平民;未录兵籍的民壮;文盲。 (4) “白徒”:未受过军事训练的人。 “白”形式的词汇多含有“平民”义。而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原因, “白身”现象并没有同时衍生出“穿着黑色衣服”的“黑身”与“穿着灰色衣服”的“灰身” 。

8、 高名凯在他的著作语言论中也提到这样的现象,他认为:词位变体是语言中的共时性的现象,这种变化也是语言中的共时性的现象,它们都不是语言演变的历时现象;如果这种变化被语言社会所接受,成为语言事实,这种变化就成为了历时性的变化。这段话延续了他对语义发展的认识,他指出,语义的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语义在言语中的变化,一是语义在语言历史上的变化。这些颜色词义项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源于宿主个性的词汇使用,这就是语义在言语中的变化,当这些语义因为具有实用性、合理性与时尚性而得以复制与传播并被全民性地理解而作为语言中固定的义项被使用之后,就成为了语义在语言历史上的变化,成为了新的语言模因。 在“黑” “白” “

9、灰”三种颜色词中,义项发展最多的是“白” ,除了与“黑” “灰”在认知上具有关联的一些义项外, “白”还有很多通过语言模因现象形成的义项。 “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这个义项就是通过“白”形式在复制和传播中的变异而产生的,宿主在需要表达能够概括“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的事物时发现了这些事物与“白”具有的一些相关性,于是新的模因就这样产生。例如: (5) “白版”:书刊上没有引出文字留下的空白(写字的纸一般都是白色的) 。 (6) “白头”:不署名或没有印章的文件。 (7) “白地”:没种菜的地。 除了在概念意义上的复制和变化外,语言模因还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联想意义,而文化基因也影响了人

10、们的思维方式和联想结果。在不同的文化基因下,推理在人们对语音模因的理解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形成语言模因。语言模因形成之后,人们在复制和使用的过程中对这些语言模因进行推理,使之在相应的语境中形成不同的义项,这些义项成功地与传播时的语境一起凝固在语言思维中,人们在使用义项的时候,便不再需要经过推理,就可以直接判断出运用的是哪个义项。 这些联想意义也是由于人们对语言模因普遍的复制和传播而得以形成的。语言模因受社会语境制约,它能在动态的社会中存在,表明它的传播受到普遍的鼓励和支持。 “黑”的“坏,狠毒”这一义项就是根据人们对“黑”的普遍理解所形成的。例如: (8) “黑心”:比喻嫉妒,怀恨,邪恶等坏心肠

11、。 (9) “黑店”:旧时指杀人越货的客店;今指骗人,敲诈的商店。 (10) “黑巫术”:加害于人的巫术。 这样的词语是由于人们表达的需要而对已有语言模因进行复制,进而形成的新的词语,这些词语描述了某一类事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被人们认可并广泛使用,形成了现今看到的“坏,狠毒”这一义项。在词语中,虽然可以看到“白心”和“灰心”这样的词汇,但是却没有“白店”和“灰店”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创造这个模因并不是根据“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共有的内在认知联系,而是对“黑”这个颜色词本身独立属性中的一种进行联想而引申出来的。另外,有一些人会认为“黑车”只是“黑颜色的车子” ,之所

12、以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就是因为当事人没有理解到“黑”具有“非法的”这一义项。 “白”的“象征反动”这一义项来源于巴黎公社时期,当时革命军用红色的旗帜代表自己的身份,而迫害革命军的政府军的旗帜是白色的,由此人们用“白色”象征“反动” ,而随着反动派不断镇压革命的反动行为,宿主用“白色”象征“反动”这一概念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支持和理解,“白色恐怖”一词也随之而生,而“象征反动”这一义项也常被用在各种反动政府发动政变迫害革命军的一系列事件上。于是人们在看到“白色恐怖”这一词语时,马上就会想到“反动”这样的联想意义。 “白”还有“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这一义项,这一语言模因的产生很明显地基于宿主对事

13、物的观察,在宿主观察到人们用眼白来看人,是想要表达自己内心产生的被“轻视”和“不满”的感觉时,通过对“白色”这一语言模因的复制和模仿,创造了“白眼”这个新的词汇,这一词汇的出现使后续宿主得以感同身受,故其传播获得了普遍鼓励和支持,于是成为了新的语言模因。这些义项都是通过宿主对“白”这个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进而发生变异而出现的新的语言模因,一直以来辞书中对“白”义项的记载要比“黑” “灰”多上许多,这也说明了人们对“白”这个语言模因的使用频率要高于“黑”与“灰” 。 又如“灰”的“心情灰暗”义项的出现是由于宿主的主观能动性,由于灰暗的天气或者是“灰”自身带有的“对物体燃烧后的无生命感产生的绝望心

14、理” ,使宿主产生了心情颓丧甚至绝望的感觉,宿主为了表达这样的感觉使用了“灰心”这样的词语,这使后续宿主在相同的情境下有着与元宿主相同的感觉,于是不断地派生出“灰念” “灰心” “灰溜溜” “灰头土脸”这样的词汇来。这一义项最初使用的时候与模仿实际存在的“灰”这一具体事物有关,很少考虑到“灰”与“黑” “白”之间的联系,所以“灰”关于“心情沮丧”这一义项与“黑” “白”所具有的义项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 相同地,语言模因的消失也是因为它的传播失去了普遍的鼓励和支持。例如, “白”在辞源中有“罚酒的酒杯”这一义项,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一义项已经消失,甚至普通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专业素养就很

15、难想到“白”会具有“罚酒的酒杯”这一义项,其原因就是这一义项失去了普遍的鼓励和支持,这种语言模因便消失在历史中。相同的例子还有“黑”的“黑色的牲口”与“黑色的黍米”这两个义项的消失。 四、结语 “黑” “白” “灰”三种颜色词作为基本颜色词被人们广泛运用在语言中,它们的义项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模因,作为语言发展的因子,语言模因在语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因为自身的实用性、合理性和时尚性而形成,在后续宿主对元宿主的经历“感同身受”的情况下进行传播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新的语言模因的形成,这就是语言的发展现象,而词汇则更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发展现象。通过语言模因理论对“黑

16、” “白” “灰”三种颜色词义项的变化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发现汉语词汇义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与探索汉语词汇发展的内在规律。 注释: Distin,Kate.The Selfish MemeA Critical Reassessmen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76:192.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A.语言模因研究C.成都:四 川大学出版社,2009. 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14-315. 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60. 何自然.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51. 参考文献: 1Distin,Kate.The Selfish Me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