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017968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许 涛【内容摘要】学生写作时思维单一、主题泛化、结构扁平、用材不当是常见的痼疾。要突破以上弊病,可巧用抑扬造势法、比较强化法、外延拓展法、内涵深入法和发展展望法等五种拓展技巧行文。本文试通过对拓展五法的具体分析和教学实践思考,探讨彰显学生写作厚度的技巧。【关键词】抑扬造势法 比较强化法 外延拓展法 内涵深入法 发展展望法一学生写作现状分析“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写照。在新课标情境下,这样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就写作而言,现在高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阅读不够,语感不强。很多学生写作经验缺失,没法成功实现阅读

2、与写作的对接,成功实现借鉴模仿;二是练笔不勤,手感生疏。2很多学生在高中三年所写的文章屈指可数,要写就一篇好文章谈何容易?三是思路不顺,行文不畅。很多学生有思想、有感受,但很难理顺写作思路,在规定时间内完篇更无疑于痴人说梦。就以上三大痼疾而言,笔者认为,阅读不够、练笔不勤是只能靠学生自己主动积累,走出沼泽的。而思路不顺、行文不畅,则可在老师写作课堂的有效指导下成功突围的。但遗憾的是,很多老师的写作课堂重审题立意、重语言训练、重借鉴模仿、重表达习惯、很少有指导学生如何拓展思路,彰显文章厚度的。而事实上,这才是学生写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写作时的感性抒情、形象表达、语言锤炼等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理性

3、思维才是学生写作时的基石。学生拓展技巧缺少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 思维单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文思泉涌的艺术境界。一篇佳作的诞生,需要考生具有发散、反向、侧向、对比、辨证等多种思维能力。考生只有充分调动思维,方能“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与海”。而很多考生写作时思维僵化,心无灵犀,于是乎文章恰似一个颤颤巍巍的陀螺,在原地不停打转,面目可憎实在情理之中。2. 主题泛化 写作贵以小见大,考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方能呈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艺术化境。而现状恰与此写作良训背道而驰。有浙江考生写 08 年高考试题“感受乡村”,时言思乡情怀,时谈适性自然,时议淳朴民风,短短千字之文,

4、将乡村多元意蕴尽含其中,看似宏文一则,实则浅尝辄止。33. 结构扁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为文者贵曲”,跌宕的文势常能让文章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艺术魅力。不少考生则无心经营文势,所写之作无抑扬之分,无正侧之别,少立体强化,多单向重复,举目而望,一览无余。4. 用材不当不少考生写作时对材料依赖甚强,他们习惯于对材料不厌其烦的援引和陈述,不知不觉中,材料堆砌已是事实,自我缺失业成定局。于是,心中慨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再回头已百年身”了。二思路拓展五法分析以上四大痼疾,导致的共同结果是文章平面单一,缺乏广度、深度和厚度。如何有效走出以上四大痼疾的沼泽,成功

5、运用技巧,让文章呈现厚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时间实践,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拓展技巧。1 抑扬造势法抑扬造势法是指为实现文势跌宕,掀起波澜而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的写作技巧。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在任何作文题中,抑扬造势法都很有用武之地。现举一例说明之。4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走进乡村

6、,用心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于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而空洞。以上作文片段即是运用抑扬之法的成功典范。学生写的作文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感受乡

7、村”。学生一反“赞美唯美农村、向往诗意栖居”的常见立意,而是透过“童话乐园”的绚丽缤纷去发现生活在诗意大地之上而并不诗意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可谓不落窠臼,立意深远。试想,考生如不用抑扬之法,开门见山直陈农民生活之艰辛,于情,似来得过于突兀,读者缺乏认同心理;于理,未能在抑扬的变化中给人强大的心灵冲击,文章层次也将趋于单一和平面。用抑扬法写浙江省 08 高考作文,角度很多。如写“感受农村”,欲言农村的诗意,可先道其经济的落后;欲言乡风的淳5朴,可先道其环境的闭塞;如写“触摸城市”,可先道城市的繁华,再言城市的“喧哗与骚动”;可先道城市的发展,再谈城市个性缺失,千城一面的遗憾。如以 08 年广东高考

8、题“不要轻易说不”等观点明确的作文题,即可用先抑后扬法先写自己轻易说不的经历,然后在认识其危害后,笔锋顺势一转,直指主题行文;而写 07 上海卷“他们”等需要学生自行明确立意的作文,如何运用抑扬则是由立意决定的。如把“他们”定位为弱势群体,文章立意可确定为“只有把他们当作我们,用博爱的情怀平等看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关爱。”此后,可用抑扬造势法先道自己对弱势群体抱以同情却不能真诚相待的错误认识,然后再道“平等相待、真诚相见,把他们当做我们”的博爱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在用抑扬造势法行文时,一定要重视抑和扬所占篇幅的合理,很多考生运用抑扬造势法写作时,多会犯头重脚轻的弊病,抑有余而扬不足是常有的

9、事,或是抑扬恰到好处,而缺乏了一个由抑转扬或由扬转抑的过程,显得十分突兀,缺乏真实感。2. 比较强化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善用比较法的考生能从反面、侧面等角度强化对象,深化论证,其效果远胜于正面的单一强化。比较法主要有二。一是衬托,即经典写作中的烘云托月法,“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即是从六宫粉黛之美烘托贵妃之美;也可以用正反对比法从反面道现象、道意义,从6而正反论证,相得益彰。在古典诗词中,烘云托月法运用范围很广,也显示出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二是对比。对比可分为两种。一是纵向对比。幼时经常写诸如此类的文章:路的变迁。写乡村小路由泥泞小道变为石子路,然后变为水泥公路,最后变为柏油马路的变

10、迁历史。这样的写法即是很典型的以时间为序的纵向对比法。笔者曾读过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纪念。作者站在广州城,想到了 60 年前艰辛浩荡的革命运动,然后再由此写到今日繁华的太平盛世,纵向对比自然引起我们对革命者的纪念缅怀之情,可谓顺理成章。二是横向对比。即在同一时空内对不同对象的横向对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作文立意是理想、追求、号召、呼吁等主题时,考生不妨从反面道道现实,以期让现实与立意构成鲜明对比,从而使文章更富张力。如写话题作文“坚强”,学生既可道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坚强,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躲在温柔乡,品味脆弱的事例,定能使文章层次丰富,结构立体。现举一例子具体说明之。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

11、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使世界陷入了战争的深渊。60 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7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 60 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

12、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上例所用的即是对比强化法。对比之下,“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这一观点得到了鲜明的彰显,这不可不谓对比强化法的功劳。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近几年作文试题多喜欢体现对比思维。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繁与简”“一枝一叶一世界”等题都值得用比较强

13、化法行文。如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感受农村”“触摸城市”,命题者似已暗示考生可用比较强化法。其实,农村与城市间的对比点很多,如喧哗与宁静,冷漠与真诚,快捷与闲适,功利与诗意,矫饰与自然,繁华与落后,富裕与贫穷,现代与原始,发展与停滞等,都可作为对比点加以强化。3. 外延拓展法外延拓展法即是在确定文章主旨后,通过不同写作对象转换和深入论证,彰显观点普遍性的写法。其常用形式主要有四。一是从自然到社会。请看下例。8我常常为胡杨的生命力震撼不已。这是一种怎样的树啊。它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这是一种生命的坚持,更是一种生命的尊严。我们是否该从胡杨身上汲取些什么呢?这一写法甚是经典。很

14、多自然中的景物都值得我们用心挖掘其象征意义,然后拓展至人类社会上。如旅鼠、荆棘鸟、荷花、拉丁美洲鲑鱼等都是很值得挖掘的意象。二是从个体到集体。请看下例。余秋雨面对余杰的一篇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没有任何忏悔之意,甚让国人失望;而巴金却能自觉地对其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发自内心地深省,写下了伟大的随想录,这难道不值得每个人好好反思吗?个人需要忏悔,一个集体又何尝不应忏悔呢?上例即是由个体到集体的典型片段。由个体上升到民族的高度,多能让文章思路开阔,大气磅礴,彰显文章思路和层次。三是从艺术到人生。对于生于城市又长于城市的我来说,对乡村的最初印象源自文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让我对乡村之趣

15、心怀神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让我对乡村之纯充满依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让我对乡村之美多了一份憧憬。9而当我只身来到乡村时,魂牵梦萦的乡村图景终于清晰地呈现于我的眼际耳畔了。至今不忘心灵与自然的唯美邂逅。看山心定,那一种厚重、那一份包容,让世间浮尘霎时沉淀;望水心宽,那一缕柔情、那一股激情,令世人心灵清澈透明;观云心静,仰卧草地,面对云霞的变幻莫测,心中多了一份旷达。我便是在如此绝美的乡村,荡涤了心灵,洗去了浮华,让自然的气息渗透每一个毛孔。上文所用的即是外延拓展法。考生由文学作品描绘的乡村之美,拓展到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到的诗意自然,层次清晰且呈递进之势,由浅入深,娓娓道来

16、,文章因此而富有厚度。四是从具体到抽象。如有学生写“感受乡村”这一作文题,即想到了外延拓展法的运用,由乡村的景美写到乡村的境美,最终写到乡村的人美,可以顺理成章。外延拓展法运用的角度很多。如写“坚强”这一话题,可先道个人需要在人生历程中学会坚强,然后再从个体到集体,道一个民族更应学会坚强;如写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即可用从艺术到人生的写法,先道好奇心对于艺术发现的重要性,再道“好奇心”对领悟有大美而不言的宇宙天地的意义。浙江省08 考生写“触摸城市”,立意为“我在触摸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火热之时,感受到城市文化遭遇破坏的悲凉。”文章先写了经典影片十分中年华老去中陈凯歌导演的短片百花深处,以及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以揭示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惨遭破坏的事实,然后拓展外延,谈及自己所在城市文化遭遇破坏的不争事实,即是外延拓展法中由艺术而人生的写法成功运用的典范,有效拓展了文章的广度。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