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15591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来(2011~2015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来(20112015 年)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摘 要:“文化语言学”自提出至今已经近 30 年。这 30 年间,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语言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学会、研讨会和刊物,促进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近五年间,中国文化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简要评述近五年间文化语言学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学科发展的不足。关键词:20112015 年 文化语言学 综述 一、综述 20 世纪 50 年代出版的罗常培所著语言与文化一书是文化语言学的先导;80 年代,陈建民开设“文化语言学”的课程以及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首次使用“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

2、称,标志着文化语言学的正式提出;90 年代,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和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形成。从此之后,出现了“文化语言学中国潮” ,文化语言学得到了持续广泛的发展。 二、总论 文化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理论建设意识,即对其对象、任务、性质以及方法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但在近五年间,这方面的研究却不多,笔者查到的资料仅有文化语言学初探 (时代文学 ,2014) 、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 ,2011) 、 从符号的角度看文化语言学 (商业文化 ,2015)等,这些论文所论述的要点大多在之前学者论述的观点范围之内。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情

3、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已经先后建立了众多较为完整的体系,现如今再想有所创新有一定的困难;第二,构建一套完整的关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需要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但五年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所以不足以有所创新。 由于文化语言学经历了近 30 年的发展,其理论建设已经非常之多,所以近几年学者们开始对文化语言学进行总结性的认识。游汝杰、周振鹤的耦耕集(文化语言学存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一书为论文集,这一系列文章的结集出版进一步梳理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完整地呈现出文化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邱智晶、任雪莲、窦晶主编的回顾与展望:语言与文化问

4、题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2)以及赵明发表的近十年文化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反思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5)一文回顾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旨在促进文化语言学的发展。 由于之前已有不少对中国文化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所以这五年中许多学者将视角转向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外语言,致力于建立其中一种语言的文化语言学体系,如王健宜的文化语言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主要研究日语,金荣晃的文化语言学 (民族出版社,2013)主要研究朝鲜语等。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在之前就已经提到很多,但在这五年中不断得到更新。随着国外对比分析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并

5、且这一方法几乎涉及了文化语言学的各个具体领域,比如法语时态与汉语时态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语文建设 ,2014) 、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男女性别语言差异研究 (语言文化 ,2015)等。除了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外,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也逐渐显露了出来,比如和民俗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结合,如“真实的力量,民间的智慧”方言节目的文化语言学思考 (新闻知识 ,2011)等。 三、分论 在近五年中,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在原有领域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下文分为 8 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词汇与词义 词汇与词义研究历来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同以往该方面的研究相比,本时

6、期的研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学者们研究关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对词语文化意义的探求,开始关注词语的文化意义对词汇系统的影响,比如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盂兰盆”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4) 、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小清新” (时代文学 ,2012)等;其次,?S 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到一些新词与借词,例如赵惠霞、周憬编著的语言与文化阐释 (西安出版社,2011)一书中将当代新词语产生的基本途径作为研究的对象之一;最后,这一时期对成语的研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文学作品、其他语言、动物等各种类型的成语,比如分析来源于文学作品的俄语成语 (北方文学旬刊 ,2013)

7、、汉泰动物成语对比分析及其文化差异 (李智文,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等。 (二)专名 对专名的研究,伴随着文化语言学发展的整个历程。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将专名划分为人名、地名、店名和数字。这一时期对地名的研究尤为丰富,涉及各个地方,既有大城市,也有小乡村,如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主持编纂的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 (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 山东省临沂村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颜廷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等;涉及人名的研究有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族姓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涉及数字的有“二”字文化语言学考辩(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 随着时

8、代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专名研究:研究电视节目名称的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梁艳,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研究粉丝团名称的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粉丝团名称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时代文学 ,2014) ,研究音乐专辑名称的音乐专辑命名特点的文化语言学透视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 ,研究饮食名称的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文化语言学研究 (图拉,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等。 (三)语法 这一时期的关于语法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见,仅有语法差异文化阐释 (南方论丛 ,2011) 、现代汉语对称结构的深度研究 (刘晓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

9、1)和法语时态与汉语时态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 (语文建设 ,2014) ,这几篇文章都遵从了申小龙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从文化语言学研究语法的具体观点,从一个具体的语法角度将汉语语法研究同汉人的思维和文化心理特点联系起来,主要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 (四)文字 汉字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记载汉语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学界对文字与文化的结合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著作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 ,它是山东省宣传文化专项基金项目,历时 5 年打造,由山东教育出版社于 2014 年 5 月出版。在中国文化地方性视界和世界性视界融通的过程中,该丛书重新确认了汉字在文化

10、承担和文化融通中的功用和前景。丛书中包括申小龙著的汉字思维和中国网络言说的新语文 、孟华著的汉字主导的文化符号谱系等。除了丛书,还有王宝珍的汉字与中国文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李运富的汉字学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等。这些著作都科学地构建了汉字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日后的汉字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汉字文化的论文,但总体上看,研究成果相当零散而不成系统。 (五)交际用语 在交际用语方面,称谓语仍旧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已有很多著作对一类的称谓语进行了系统论述,比如王琪的上古汉语称谓研究 (中华书局,2011) 。关于称谓语的文章非常

11、多,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倾向性,即 2 倾向于跨语言的称谓语的文化对比以及称谓语在不同语言中翻译的文化差异,比如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 中日称谓语对照研究(李玲,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等。 除了称谓语之外,在问候语、双关语、禁忌语、委婉语、惯用语、谚语、俗语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例如大学生微信问候语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 、 合肥谚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初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等。 在交际用语中,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新出现的诸如对网络语和广告语的研究,比如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泰广告语对比研究 (中国报

12、业 ,2011) 、 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 (任莎莎,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等。 (六)语言接触与融合 语言接触与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文化语言学跳出汉语的圈子,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比如修刚主编的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分别从日语、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和阿拉伯语等语言层面,对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外来词进行了整体梳理。不过通过对近五年的资料进行梳理,本文发现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翻译方面。 在翻译方面,许多专著从总体上把握文化与翻译。比如李珊、莫兴伟著的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研究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致力于研究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

13、关系,并探讨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文化以及两种语言间翻译的影响。类似的还有杨怀恩著的文化与翻译 (新华出版社,2012) 、杨蔚君著的翻译的文化回归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等。研究翻译方面的论文则主要是论述一个具体的角度,比如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词汇日译文化信息缺失解读以井波律子日译本为文本 (凯里学院学报 ,2011) 、 多角度探讨古诗英译的策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等。 (七)方言与民俗 从游汝杰、周振鹤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开始,学界对于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由邢福义主编的方言与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该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其内容纲

14、领性地分为总论和分论,论及了方言与语言、文字、艺术、民俗等各方面的关系。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研究某一地区的方言与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方言与文化丛书” ,该丛书涉及多个地域,比如汪大昌著的北京方言与文化 (2015) 、王世凯及杨立英著的东北方言与文化等。 由于文化语言学跨学科性的特点日益突出,而民俗学又是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所以对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由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编写的民俗文化综论 (长春出版社,2014) ,全书共分八卷,内容既包含理论,也有具体民俗与文化。除此之外,同方言一样,这一时期对该方面的研究也

15、集中于地域民俗或某一种民俗,例如李春雨主编的藏羌文化与民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 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对比研究 (闹尔吉,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等。 (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实质上是汉语文化语言学在汉语二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该领域经历了一个从不被重视到被注意、从被热烈关注到趋于平稳的过程。随着国家与学界对二语教学的不断提倡,该领域发展到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文化语言学的热点及重点。 该领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文化教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根本原则的探讨,比如王鸣主编的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姜?萍编著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等;其次是对文化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比如英语为母语的中高级留学生汉语熟语的学习现状及相应教学法 (陈滢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再有就是对文化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认识,如赵明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误区和目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一文中评述了国内外对第二文化教学目标的研究现状,认为第二文化教学的目标不应该过于宽泛,而应该在梳理文化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此外,在唐智芳编著的文化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