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9358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 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 5课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 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 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历史作用。 嘎仙洞的发现 上 。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 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 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 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嘎仙洞遗址 汉魏以 来,鲜卑拓 拔部逐渐南 迁,过着游 牧生活。公 元 315年鲜 卑拓拔部建 立代国,后 为前秦苻坚 所灭。 一、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 386 年

2、,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 珪 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 今山西大同 ) ,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 北魏疆域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1、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2、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3、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4、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二、均田制与三长制 露田 男: 40亩 女: 20亩 桑田 男: 20亩 麻田 男 10亩 女 5亩 禁 禁 限 国家所有 农民所有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性质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作用: 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3、有利于国家征发徭和征发赋税,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代影响深远,为中国社会鼎盛时期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均田制: 由 “ 宗主督护制 ” 到 “ 三长制 ” 的变化 农民 宗主 北魏政府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2、三长制 背景: 宗主督护制 内容: 影响: 使许多农户成为了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如干之使手,干之总条 ” 三、整顿吏治 背景: 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 制定俸禄制度 官吏任期按照政绩的

4、好坏了决定 影响: 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税负担减轻,使农民可以安心的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地道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490年孝文帝亲自主持变法,第一件事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平城的劣势: 1、气候恶劣,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2、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 4、为了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四、迁都洛阳 洛阳的优势: 1、地处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 2、交通便利,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 3、南迁还可以为实现南北统一愿望提供可能 。 影响 : 迁都保证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穿汉服 :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 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姓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 姓,并亲自主 持“ 定姓族 ”的工作。 既肯定 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 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与汉族通婚 : 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 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 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说汉话 :禁止说鲜卑语, 30岁以上 暂缓。 改革旧礼制: 鲜卑旧制一概废除 汉服俑 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北魏太和年中 ( 486 499) , 鲜卑统治集团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 , 加强镇压中原人民 , 实行了汉化政策 。反映到石窟艺术上 ,

6、 以云冈 、 龙门为中心 , 无论何种形象 ,都采取了汉族形式的衣饰 。 由北魏首都平城 、 洛阳向外发展 , 西至秦陇 、 河西各石窟 , 南至巴蜀 , 东北至营州 ( 义县万佛堂 ) , 东南至青 、 徐 ( 云门山与驼山 ) 都受到了影响 。 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 。 根据这样的发展道路 , 全国最大的石窟群 , 如莫高窟 、 麦积崖 、 炳灵寺 、 寺沟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 , 完全可以说受到云冈 、 龙门造像的影响 。 北朝末期 , 四川广元千佛崖第七十二窟的佛 、 菩萨等造像 , 与甘肃天水麦积崖中晚期的造像风格是完全相同的 , 因此可以说 , 四川地区早期的石窟

7、造像是受到麦积崖 、 炳灵寺石窟造像影响的 。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 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高 质坚硬,保存完好 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 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 252个,石造像 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请大家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评价 : 1、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 2、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改革的特点 : 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

8、下推行的措施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 成功的原因 :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成功的根源。 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 从 经济 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

9、转向 农耕经济 的过程。 2、从 文化风俗 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3、从 整体 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政治因素 : 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阶级因素 : 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经济因素 : 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统治者政策因素 : 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 友好交往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第 70页 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点的看法。 认识: 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