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88868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传统景观设计异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传统“景观”设计的比较2012-05-21 分类:我的论文 阅读(531) 评论(0)作者:殷彤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MFA2010摘要:现代景观设计在西方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而在中国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中国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热门行业,其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记录和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及西方传统园林这两大造园系统,从比较学的角度,对中西传统园林的哲学观、自然审美观、对空间的理解、造园手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做了深入地比较与研究。同时结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引用了大量世界著名景观设

2、计作品为参考,分析阐述了中西方景观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论证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西传统“景观”设计的比较,并从中找到适合人类舒适的现代景观设计。关键词: 哲学观、自然审美观、设计理念、比较一、哲学观、自然审美观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古代文人、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的建造和经营,中国园林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文人色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为道、儒、释三家。儒家重人伦礼法,以仁和义为基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追求虚静,崇尚自然,逃避现实;佛家所宣扬的“修身养性、利己利人”和儒家的思想仁爱以及道家追求清静无为等思想境界,它们的哲学思想之间相互冲

3、突,相互融合。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造园理性思想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因素相反,到处充满着生活气息并浸透着人的主观感情。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传统园林,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强调人工的自然美,反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追求的是形式美,其哲学基础源于自然科学早期重大成就所形成的唯理论哲学观。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明了,合乎常理。西方古典主义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内涵。以布朗为代表,英国风景园一反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巴洛克园林传统,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中、英园林艺术从艺术法则到审美追求上均具有

4、很多相似点,但从本质上看,中、西自然风格的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总的来说,“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即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是一种外向的自然。虽然十八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虽然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崇尚自然,但两者在造园艺术手法上差异明显,即西方是写实的,中国是写意的。古典园林无论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实质都是对“自然”的艺术处理,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法和侧重点,而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不同的国家的哲学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二、对空间理解的差异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显现的是活泼、动态、散点透

5、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观,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而西方古典园林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交代清晰、明确、肯定,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层次鲜明、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大小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以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确的空间形态。三、功能比较在中国传统的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

6、一直都拒绝功利主义的倾向。虽然园林建设有休息和娱乐的目的,但由于中国文人的休息和娱乐越来越走向纯精神功能的非功利倾向,中国园林设计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飘渺和意味深长。中国的美学理论在整体上一直就缺乏一种对“偷悦感”和“利益”之间联系的合理认识,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长期受到鄙视。因此中国园林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相反,英国人很快就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美丽的花园同时也是公众会聚的场所,瓜果、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等,这种把物质功能与审美偷悦相结合的思想,把英国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并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插上了科

7、学、民主的翅膀。与中国园林相比,英国园林的服务对象更广阔,也更具开放性和公众性。四、造园要素的差异41 植物(树木、花卉)中国古典园林作为自然山水园,师法自然、善于从大自然中创造植物景观,即使是在面积很小的园林中也能创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植物配置重视“意”( 文化内涵 )与“匠” (技术含量) 的结合,花木的选择与使用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并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孤植以观形、观叶、赏花为主;群植讲究搭配造景。此外,在组景上注意通过疏密、高低错落有致的变化形成帷幕、屏风式的空间界面,使景观有似连似断的流动感,似遮似露的景深层次。总的来说,各类花木的运用,已形成了基本的定式,如 “栽梅绕屋”、“

8、堤湾宜柳”、“移竹当窗”“桃李成蹊”等等。除英国外,西方园林植物配置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截然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古典园的植物配置多为规则式,或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这是人战胜自然的思想的体现。在西方园林中,很少见到我国园林中常见花草树木随意的生长。其栽植从类型上,主要有树篱、花坛、丛林、草坪等。从林是相对集中的整形树木种植区,树篱一般作边界,花坛以色彩与图案取胜,草坪仅作铺地。丛林与花坛各自都有若干种固定的造型,尤其是花坛图案,如锦绣一般。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栽植,则以表现树丛与大面积的草地为主,大片的草坡沿着自然的地形起伏,树丛外缘清晰。与其他园林相比,它更加注重树丛的疏密、林冠线(起伏

9、感)、林相、林缘线(自然伸展感)结合地形的处理。水边没有驳岸,草坡很自然地以一个优美的角度伸人湖中。在英国式的自然风致园林里,自然的表现是外向的,围墙被严格拒绝,一些兼具灌溉作用的干沟成为看不见的空间界限。4.2 建筑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美,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打散整形,向自然敞开,自然本身又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建筑通常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处常常有点景或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在园林中还起着分割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而西方人讲求对称、均衡和秩序,因此花园的所有要素之间的比

10、例协调、构图均衡,建筑统率着园林。建筑物在布局中占着主导地位,并且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并将建筑的几何格律带入园林中,使高度“建筑化”。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相对集中,尺度体量巨大。不仅统率着整个园林构图,同时也作为园景的幕布和背景。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建筑为追求园景本身的自然纯净,往往将附属建筑搬到看不见的地方,或用树从遮挡起来,甚至做成地下室。主体建筑周围的草坪与主体建筑之间,往往也没有过渡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去园林化”。4.3 水景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水景多以开阔、小规则的水面为主,间以桥、

11、廊、岛分隔。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受道家“虚静为本”思想的影响,中国园林的理水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 在人工营造中体现真正自然的味道,侧重于模仿,极尽能力去艺术地再创造出泉、潭、溪涧、瀑布等自然景观;提倡和谐,讲究自然、含蓄、蕴藉、不尽之意; 重视意境,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怡情。西方园林理水的路数,则与此大相径庭。理水求动、求变,发挥水的动势,其主要表现为以跌瀑、喷泉为主的动态美,利用水的落差造成水的流动、飞溅以及水的音乐,有浓厚的建筑味。侧重于改造,推崇发展,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与创造,形式显得非常重要,严谨而实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单就对水景的处理技巧而言,虽受

12、到中国园林的显著影响,似并无超越之处。但其水体结合地形,也能造成两岸缓缓的草坡斜侵入水的美景。结语:本文比较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传统园林在哲学观、自然审美观、对空间理解、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功能比较以及造园要素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以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人于自然的和谐,对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大国。但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追求自然美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私密性,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与中国园林不同的是西方传统园林设计过于整齐,严肃,理性化。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审美要求和延承历史文脉的本质要素。参考文献: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许自力.中西造园水法浅比.中国园林,20023.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4俞孔坚,庞伟等著.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江公园案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