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8766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你知道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获得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吗? 教训: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这是一支正义之师 ,这是一支威武之师,那么 我们这支人民的军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 一、南昌起义( 1927、 8、 1) 1、背景: ( 1 )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中共为什么要进行武装起义?) ( 2 )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经过: ( 1)时间: ( 2)领导人: ( 3)军队: ( 4)地点: ( 5)结果: 1927年 8月 1日 周恩来、贺龙等 国民革命军 南昌 南昌起义、南下受阻、兵

2、分两路 ( 1)打响了 第一枪 (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开始。 3、意义: 4、教训: ( 1)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 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二、土地革命 方针确立: 八七会议 准备: 秋收起义 道路探索:创建 井冈山根据地 总结经验 受挫 向井冈山进军 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 实践 农村革命根 据地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 武装反抗 军事 “ 围剿 ” 反 “ 围剿 ”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 政权对峙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八七会议会场内景 年月日 八七会议 时间: 地点:汉口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3、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 前进的方向 。 返回 土地革命 “纠错”的会议 ( 1)时 间: ( 2)领导人: ( 3)地 点: ( 4)结 果: ( 5)影 响: 1927年 9月 毛泽东 湘赣边界 进攻 长沙 失败,转向 农村 发展 10月,毛泽东创建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 因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城市斗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返回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党的领导 土地革命 武装斗

4、争 根据地建设 最重要条件 基本内容 主要斗争形式 战略基地和立足点 武装斗争 进行反“围剿” 第 五 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 1、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作用: 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 土地革命 经济建设: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中央 左右江 鄂豫皖 海陆丰 湘鄂赣 湘赣 闽浙赣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扩大根据地:到 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

5、到十万人。 一) 原因 二) 经过 三)意义 ( “左”倾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开始、遵义会议、胜利会师) (粉碎了、播下了、开始) 次序 国军队 中共军队 比例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约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 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 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 4:1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 6:1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 05101520253035404550第一次 第三次 第五次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失利原因 :毛泽东被撤销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 结果 :红军苦战一年,未能

6、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 1 红一方面军开 始 长 征 遵义会议召开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 10月 ,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 陕北 1936年 10月 , 三大主力在会宁 会师 泸定铁索桥 会宁 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茫茫水草地 4、意义: 1、 粉碎了 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 播下了 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前进的动力; 3、 开始了 革命的新局面。 探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纠正了 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

7、“ 左 ” 倾错误 选举了 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肯定了 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取消 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 (1935年 1月 ) 内容: 结束了 “ 左 ”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军事上、组织上 错误 正确 生 死 意义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军过后尽开颜。 探究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

8、只休息了 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 74华里,共爬过 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 24条河流,经过 11个省,通过 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 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 ,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 ;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