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86411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 第 1 页 共 27 页中考语文总文言文阅读复习【考点精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008 中考会议已规定 08 年中考古文材料是课内一段课外一段。课外的无从猜测,但课内的古文应该牢牢抓住,尤其是新课标确定的 16 篇优秀古文,是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考查的能力点】1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能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义;理解选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了解选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方法指导】文言文常见的考点是:1、文言字音 生字词、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字词等的读音。

2、2、字词解释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近义)词、词性活用、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以、其)等等。3、句子翻译 句子中除包含以上因素外,在句式上一般都有一定的特殊性。4、朗读停顿与断句 特殊的句子或关键语段。5、背诵积累 名句、佳句。6、整体感知文章中心 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揣摩品味重点词句,尤其是那些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我们来看几道试题:1.加点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是( )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 现” 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3、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意义的把握。A 项中的“ 食”应该读 sh, “吃”的意思。C 项中的“书”是动词, “写”的意思。D 项中的“植”解释有误, “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 B 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答案为 B 项。 2.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4、道也。 ” (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初三语文 第 2 页 共 27 页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1)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本题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有:妻子、绝境、无论。这两句话可以译为:A. 带着妻子儿子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B.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题考查对

5、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因此复习时我们要过好以下几关:(1)过好背诵默写关。文言文注重积累,讲究基本功,要特别重视背诵默写,尤其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和重点句、中心句、表现力强的词语(包括成语)等。(2)过好文言实词关。阅读文言文要准确掌握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掌握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并在复习时将其归类。(3)过好重点语句关。抓意义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中心句;抓结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抓翻译方面有代表性难点句。 (4)过好课外迁移关。近两年

6、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比较浅显,程度基本与课内相当。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可找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不少同学怕学、不喜欢学文言文。其实,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规律,你会发现它其实也不太难学。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文言字音:由于相隔时代久远文言文里有不少生字词,需要我们下功夫去记忆。不过如果同学们能利用造字法并结合词语的意义去记忆,应该能事半功倍。如:“数”在“数有功 ”、 “”、 “”中分别读作 shu、sh、sh,因为这个字在句子中分别理解为 “屡次”、

7、 “数目”、 “计数”。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通假异读现象。文言文中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如: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应读 p,因为它通“披”。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文言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应写“甲”字时,写成了另一个形体意义不同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乙” 字。这时我们就称“ 甲”为“本字” 、 “乙”是“甲”的通假字。照现在的就法,就是写了别字。如, “便要还家”中“ 要”通“邀”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 “为天下唱”中“唱”通“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悦”通“说”。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常碰到的,在翻译时如果遇到

8、上下文不易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通假字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 今 义 不 相 同 的 词 叫 古 今 异 义 词 。如 : 阡 陌 交 通 ( 古 义 : 交 错 相 通 。 今 义 : 泛 指 交 通 运 输 或 邮 电 事 业 。)号 令 召 三 老 豪 杰 与 皆 来 会 计 事 ( 古 义 : 是 两 个 动 词 , 聚 会 商 议 。 今 义 : 一 个 词 , 名 词 , 指 从初三语文 第 3 页 共 27 页事 财 务 工 作 的 崐

9、 人 员 。 )征 于 色 (古 义 : 表 现 , 征 给 。 今 义 : 征 求 , 象 征 。 )诚 宜 开 张 圣 听 ( 古 : 扩 大 。 今 : ( 店 铺 ) 开 始 营 业 )学 习 古 今 异 义 词 难 点 不 在 这 些 意 义 差 别 大 , 一 眼 就 能 看 出 来 的 , 难 在 那 些 用 现 代 汉 语 似 乎 也能 翻 译 , 也 说 得 通 的 。 如 :本 在 冀 州 之 南 , 河 阳 之 北 ( 古 义 : 黄 河 。 今 义 : 泛 指 一 切 河 流 。)卒 中 往 往 语 ( 古 义 : 到 处 、 处 处 。 今 义 : 常 常 。)未 尝

10、 不 叹 息 痛 恨 于 桓 、 灵 也 ( 古 : 痛 心 , 遗 憾 。 今 : 极 为 仇 恨 。)牺 牲 玉 帛 ( 古 : 指 祭 祀 用 的 猪 、 牛 、 羊 等 。 今 : 为 正 义 事 业 舍 弃 生 命 , 引 申 为 舍 弃 某 种 利 益 ,也 指 损 害 一 方 的 利 益 。 )现 代 汉 语 中 有 些 双 音 节 词 , 在 古 代 汉 语 中 是 由 两 个 单 音 节 词 组 成 的 短 语 , 这 类 词 不 是 太 多 ,但 要 特 别 重 视 。如 : 可 以 一 战 ( 古 : 可 以 凭 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一词多义:一 个 词 在 不

11、同 的 语 句 中 的 意 义 往 往 不 同 , 阅 读 时 应 根 据 不 同 的 语 境 确 定 词 在 句 子 中 的 意 义 。如: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号:1、ho 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 2、ho,别号。 (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 3、ho,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 4、ho,号召。 (号令召三老)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12、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词类的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等。1.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一定要认真掌握。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 道路”、 “方法”、 “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 这类词在句中

13、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中的“ 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指 ”是“ 用手指”;“目”是“ 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 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初三语文 第 4 页 共 27 页再如:“一狼洞其中” 中“ 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 打洞”。“不能名其一处” 中“ 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

14、词“ 说出”。 2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就是名词用作“ 坐”的状语。 “像狗一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 箕畚”是名词,用作“ 运”的状语“用箕畚”。 “谨食之,时而献焉” ,这句中的“ 时 ”就是名词作状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中“ 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 “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例如:“香远

15、益清” 中“ 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也可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例:“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还可以作意动用法,例如:“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 异” 就是“ 以为异,认为奇异”,这是意动用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可译为“以 为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4. 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16、这句中的“ 坚、锐 ”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铠甲”、 “武器”。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能好的、才能差的”。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如“以次充好”, “奖勤罚懒”等。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简洁。5.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 生”就是 “使之生”也就是使动用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 惊、鸣”就是使动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