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养殖下复习材料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9831529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养殖下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增养殖下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增养殖下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增养殖下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增养殖下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养殖下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养殖下复习材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养殖下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最大持续渔获量:使水体鱼产量最大,又不危害水域中资源的长久利用,不破坏水域中鱼类生产力时的渔获量。 2、河流弯曲系数:某一河段的实际曲线长度与该河段的直线长度之比值。3、逆水捕捞:4、合理放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使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和方式进行,使能量流转充分纳入生产经济鱼类的轨道,以实现持续的高产和高效益。5、渔业资源:渔业生产和发展的最主要物质基础。水域中蕴藏的具有经济、社会、美学价值,现在或将来可通过业得以利用的生物资源。即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渔的鱼、虾、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6、健康养殖:指通过对可养殖的

2、水生经济动植物的苗种、饲料、水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使所养殖的经济动植物健康生长,生产出长期内对人体无不良影响,符合人类营养需要的水产品。7、设施渔业:就是进行鱼类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水质,减少养殖用水对环境的污染,是健康养殖的具体体现。8、岸线发育系数:水体岸线的长度与水体面积相同的园的周长的比值。9、顺水捕捞:10、穿栏系数:流水刺激下,鱼种能穿越比自身头宽小的栏栅栅距和比自身最大体周长小的拦网网目。则鱼体的头宽、最大体周长与能穿越的最小栏栅宽和拦网的网目周长之比称为穿拦系数。11、盐水楔异重现象:又称盐水模。在潮汐河口的咸淡水

3、混合区,由于 海水 淡水,水流呈明显分层现象,密度较小的淡水径流位于上层向下泄,密度较大的海水在下层,随涨潮力沿岸上溯,在咸淡水交界面产生剪切力,剪切力与水的坡降保持平衡,故在淡水下面海水向河流呈楔状分布,称为盐水楔异重现象。为咸淡水交界处,是河蟹产卵的场所。12、营养积累休息(歇复):稳定期后枯水 1-2 年,因太阳曝晒及冬裂,土壤疏松,氧化作用增强,营养元素增加,新植被形成,消落区营养增长,再淹水,使库内营养积累增加,称休复或歇复,但达不到高峰期水平。13、剩余渔获量:14、河流径污比:即河水的径流量和污水流量之和与污染物质量之比。15、顺水纳苗:当开始涨潮时,港内水位高于港外,打开闸门,

4、让水向外流,借以引诱鱼苗游至闸门附近;港内外水位接近时,立即关闭闸门;港外水位高于港内 1015cm 时,打开全部闸门,让港外水流急速流入港内;再利用水流的冲力,把诱集到闸门口的鱼苗冲入港内的纳苗技术叫做顺水纳苗。16、逆水纳苗:涨潮前港内水位高于港外,稍开闸门,让港内清水缓慢流出,利用鱼苗逆水顶流和喜好清水的习性纳苗;港外水位继续上涨,闸门继续开大,当港内水位高于港外 10cm 时,全部打开闸门;港内外水位接近时,立即关闭闸门的纳苗技术叫逆水纳苗。17、Acclimatization(驯化):将鱼类或其它经济水产生物从一个地区引进到与原栖息地生活条件不同的新水域中,通过驯养后改变原有生物的某

5、些生物学特性,以适应新水域环境条件,能在新水域中存活、生长和繁衍后代,并形成具有渔业价值的群体(population)的过程称为驯化。18、泻湖:19、灌江纳苗:灌江纳苗:合理利用拦、过鱼设备,利用水产资源的增殖技术方法。 a.顺灌:河流水位湖水位,开闸顺灌,幼鱼及卵入湖; b.倒灌:河流水位湖水位,开闸倒灌,幼鱼、20、Transplantation(移植):将国内或同一地理分布区内的鱼类或其他水产生物,从一个水域移入另一水域。二、问答题(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1、繁殖群体的含义、组成及 K-选择、R-选择答:所谓繁殖群体是指达到性成熟而参加产卵的产卵群体(P) 。它是由补充群体(

6、R)和剩余群体(S)构成。 1)补充群体(recruit population,R):指首次达到性成熟而参加产卵的鱼类所组成的群体。有的鱼类的繁殖群体完全是由补充群体组成。如一生只产一次卵的大麻哈鱼。 2)剩余群体(remainer population ,S):指由重复产卵的鱼类所构成的繁殖群体。而 K-选择、 R-选择则是种群的两种生态对策:A、k选择类型:F 低,寿命长,个体大,后代保护机制完善,死亡率低,一般扩散能力弱,种群密度较稳定。鲟鱼、四大家鱼; B、r选择类型:F 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后代保护机制,后代死亡率高,通常扩散能力强,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银鱼、香鱼;2、简述水库按

7、照外形分类及河流的分段答:水库按照外形可分为: 山谷河流型水库、丘陵湖泊型水库、平原湖泊型水库、山塘型水库。河流从开始到终了可分为: 河源(headwater) 、上游 (upstream)、中游(middle stream)、下游(down stream)和河口 (debouch)等五大部分。3、水域鱼产力的含义及影响水域鱼产力的因素,提高水域鱼产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答:水域鱼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鱼产品的能力。它不仅取决于水体性质,而且与水域中鱼类种群的特性密切相关。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水域,提高水域鱼产力,在对某一水域进行利用之前,应首先弄清楚影响水域鱼产力是基本因素,尽可能

8、地提高水域鱼产力,初步掌握水域鱼产力的估算方法。影响因素: 1、非生物环境因子:(1)气候光照和温度;(2)营养盐类;(3)水域形态:2、生物环境因子: (1)饵料生物:(2)鱼类区系组成和种群结构:3、人为因素提高方法: a、增殖鱼类饵料基础,改善饵料生物质量; b、合理放养和移植驯化;c、合理捕捞,保持经济鱼类种群的最佳结构; d、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e、控制或消灭凶猛鱼类和小型野杂鱼 f、改善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4、简述合理的鱼类区系组成的特点。答:(1)鱼类区系组成丰富,能利用水域中的各种类型的饵料资源。(2)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的食物链较短,具有良好的生长、繁殖性能。(3)主要经济鱼

9、类种群在生态小生境上合理分化。(4)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合理。5、我国水库及湖泊分区,水域中渔业资源的分布6、影响粗放养殖放养密度的因素及选择放养对象的原则答:1)影响粗放养殖放养密度的因素:水域中天然饵料的丰度。合理的放养密度应该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与水体中的供饵能力相适应,既要使放养鱼类种群最大限度地利用饵料资源,又不损害水域中天然饵料的再生产。如果水域中天然饵料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多,则可为放养鱼类提洪丰富的饵料基础,其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大,但也不得影响水域的最大持续鱼产力使水域的鱼产力达到最大,但不得影响水域资源的长久利用,不破坏水域中鱼类的生产力。反之亦然。水域中

10、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凶猛性鱼类一般是以水体中的各种鱼类为食物的肉食性鱼类,如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较多,则鱼种的投放后被捕食的机会较大。因此,为了保证放养水域中有一定的放养鱼类密度,就应适当地增大放养密度,以提高水域中放养鱼类的成活率,提高水域放养鱼类的回捕率,如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过多,则应在放养之前先清库。防逃设施。如果所选择放养的水域中的进出水口的拦鱼防逃设施不齐备,则鱼种放养入水体后,就会有相当一部分放养鱼种可能逃离养殖水域,此时应适当加大放养度,以保证放养水域中天然饵料被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鱼产品。2)选择放养对象的原则: (1)食性广泛,天然饵料的易得住。 (2)

11、苗种容易大量繁殖。 (3)生长快。 (4)食物链短。 (5)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强。7、质量好的鱼种所具备的特点。答:规格适中。鱼种的遗传性状良好。 选择的鱼种的肥满度高,无伤病,生活力强,身体健壮。鱼种生态健全。8、简述凶猛性鱼类和小型野杂鱼类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控制方法。答:凶猛性鱼类:(1)控制水中小型野杂鱼类的数量。 (2)淘汰经济鱼类种群中的弱小个体。 (3)可将低质鱼或无经济价值的鱼类转化为名贵、高质的鱼产品,凶猛性鱼类自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4)凶猛性鱼类为湖泊顶级消费者,可调控滤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可达到控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目的。小型野杂鱼类: A、饵

12、料系数高,鱼产效率低,且与水域中的经济鱼类竞争饵料,吞食经济鱼类的鱼卵及幼鱼,影响经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B、小野杂鱼的增殖,将助长凶猛性鱼类的发展,小野杂鱼是影响水域鱼产力的一个不利因素。C、小野杂鱼的食性广,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群体的年龄结构简单,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繁殖条件、不稳定的饵料基础和较大的敌害压力。D、种群恢复能力强。小野杂鱼也是水域鱼产力的一部分。水域凶猛性鱼类的控制方法: 1)捕捞。 (2)杜绝进入。 (3)侍机清库。小野条鱼的控制方法:加强捕捞。大量地放养经济鱼类。人为地限制其繁殖。保留适当的种类和数量。9、水库消落区对渔业的作用答:(1)有利作用:a、水库水位上升淹没消落区

13、,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溶解增加水体肥力;水位下降消落区暴露土壤物质又矿化分解,下一次水位上升溶解水生生物利用,促进饵料生物繁殖。b、消落区露出的时期与植物生长期一致,消落区土壤湿润,利于陆生、湿生植物的生长,外露时,种植饲草植物 ;淹水后给鱼类提供食物,不能被利用的腐烂增加肥力,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提供饵料。c、种植粮食和蔬菜,大部分收获,一部分可直接或间接地被鱼类所利用。增加对水库资源的利用。d、枯水季节水位低,消落区外露,有利于捕捞作业的进行。(2)不利方面:a、水位变动大,影响鱼类的生活空间、索饵场、繁殖场的规模和稳定性。b、消落区时干时淹,水生植物和软体动物难以生存和发展。繁殖季节水位下降,

14、鱼类会由于失去产卵附着物。c、水库消落区使水位变动大,水量的增减反应大,水体中大量的有机质、营养物质及繁殖出的浮游生物随水流失,降低生物生产力。10、粗放养殖水域冬季放养的优点答:冬季水温低,鱼种的活动能力弱,便于鱼种的捕捞和运输,鱼种的损伤少,成活率高;凶猛性鱼类在冬季的摄食量减少或己停止摄食,对鱼种的危害小,开春后水温上升,凶猛性鱼类又积极摄食时,放养鱼种对大水面环境已初步适应,逃避敌害的能力已较大程度的增强;冬季放养可使鱼种提早适应环境,在水温升高后可提早提食,相对地延长生长期;冬季水位低,无需泄水,放养鱼种的外逃机会少;冬季放养鱼种也减轻了鱼种越冬管理所需的人力和物力。11、分别用上行

15、途径、下行效应理论阐述放养渔业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1、上行途径:20 世纪 6070 年代国内外的研究者都是从外源营养物输入及初级生产力入手,探讨水质变化及初级生产力水平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如:物理和化学因素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鱼类,即所谓上行途径(bottom up approach) 。都以开发水体生物生产力为主导,有力地推动了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内陆水体渔业的发展。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于是将注意力从生产力开发转移到环境保护上来。2、下行效应:8090 年代,人们开始探讨食物链上层生物的变化对下层生物、初级生产力及水质的影响,即下行效应(to

16、p down effect) 。着重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如何通过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进而对水体的水质产生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鱼类摄食浮游动物,减缓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上升;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这是因为更小型藻类得以增殖;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加快了磷的释放速率或循环速度。因此,降低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可以使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下降,透明度增加,湖泊中氮、磷的浓度降低。12、简述我国设施渔业逐渐兴起的原因。答:1) 基础设施简陋、陈旧、经济基础脆弱A、传统渔业缺乏现代化、高层次养殖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综合经营规模;B、水产企业缺乏技术储备,无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资金。2) 破坏性经营造成设施老化,固定资产贬值,经营体制不畅,破坏性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