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816101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4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动乱的社会现实、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以及曹氏父子的爱好和提倡 ,是建安文学繁荣发展的主要社会原因。汉末社会的巨大变动, 引起社会思想的剧烈变化。 随着东汉政权的消亡, 其赖以存在的儒学也受到巨大冲击, 从而失去钳束人们思想的力量。 而兵、 法、 名、纵横各家却因现实需要, 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使汉魏之际的思想界呈现出一种自由解放的趋势。这就使得自汉以来作为“六经附丽”的文学,逐渐挣脱了经学的樊篱,以其新的姿态,具体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抒发诗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文学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采,在风格上也展现出新的面貌。基于上述原因, 建安时期文士的地位有所提高, 人们

2、对文学的地位、 价值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这突出表现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面。曹丕典论,论文 从理论上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探讨, 对作家风格、 气质以及文体特点等的阐述; 建安作家在书信中对文学现象的批评等等, 都表现出文学创作的自觉精神,并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 建安作家大都饱经忧患, 于动乱之中, 抱有重新使国家统一安定的政治理想, 因而较易于接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使其作品较广泛地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 加上曹氏父子的爱好和提倡, 便形成了以魏国为主体的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就文学本身发展情况而言, 两汉文学的发展, 也为建安文学的发展繁荣准备了条件。 诗骚比兴传统在这

3、一时期许多作家的都有所继承和发扬。 汉乐府民歌的写实精神以及抒情叙事的艺术技巧,更大大吸引了建安诗人。试分析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 简述建安风骨的内涵。 ( 10、 13 简答)(钱穆国学概论言 : “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 : 个人自我之觉醒 , 是已。 ” 开启了 文学的自觉时代 。 建安的文人受到时代影响,诗歌亦带有极大的时代特征。 )建安风骨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

4、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者,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一、 政治理想的高扬 。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子”更是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 人生苦短的哀叹 。 当时社会动

5、乱, 生灵涂炭。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徐干室思诗中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是这方面的典型。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三、 强烈的个性表现 。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 而是另辟蹊径, 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 如曹操诗古直

6、悲凉, 气韵沉雄; 曹丕便娟婉约, 有文士气; 曹植诗 “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在诗体的运用上,建安诗人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四、 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刘勰 文心雕龙 乐府 中说他们 “或述酣宴, 或伤羁戍, 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 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 及早建功立业, 赢得不朽的名声。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

7、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成就)汉末建安时期, 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 “三曹” , “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人极度动乱的时代旋涡, 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 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在这一时期, 赋与散文也表现了新的面貌, 汉代那种铺

8、张堆砌的大赋消沉了, 篇幅短小具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有了较大的发展, 散文则趋于自由洒脱, 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都显得生动活泼。建安时期, 文士地位有了提高, 文学的意义也得到更高的评价, 加之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 由人而及文, 促进了文学批评风气的出现, 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曹工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所有这些也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变化。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 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 曾慨叹 “建安风力尽矣 !” , 初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 “汉

9、魏风骨” 的旗帜, 这说明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三曹、七子简述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曹操诗歌流传下来的仅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歌辞。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 “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精神一脉相承。(一)内容:他的一部分乐府诗 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如 薤露行 对汉统治者任用非人,以及何进、董卓等祸国殃民的罪行表示了愤慨。 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讨董卓,争权夺利,不能合作,以至自相戕杀的情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景象,被称为“汉末实录” 。 苦寒行 、 却东西门行则生动

10、真切地反映了动乱之中军旅征戍生活。另一部分则 咏唱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如短歌行 、 步出夏门行 。 短歌行 分三部分: 首先写其对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慨, 接着写其求贤若渴的心情,末段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其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抱负。诗人深沉的忧思,和为实现壮志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十分动人。 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 ,通过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直抒心志的语句,则表现出那种老当益壮、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二)艺术:1、曹操的诗

11、沿 用乐府古题来抒写时事 ,沈德潜古诗源说:“ 借古乐写时事 ,始于曹公”。曹操吸取了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精神,用乐府记时事、抒壮怀,使其作品既具有民歌的特色,又富有独创精神。如汉乐府薤露 、 蒿里本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政治现实; 陌上桑本是写罗敷之事,他却改而写求仙; 秋胡行本写秋胡之事,他却用来述志。2、他的 五言诗 善于将叙事、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为当时和后世写时事的诗歌提供了可贵经验,如蒿里行等,即为杜甫、白居易等所继承和发展。他的 四言诗 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曹操继承国风 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篇章,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

12、明等人的四言诗产生过积极影响。3、继承汉乐府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感慨, 语言古朴率真 ,胡应麟说短歌行等是 “ 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 ( 诗薮 ) 。4、 风格悲凉而豪壮 ,于悲凉中多跌宕慷慨之气,在建安时代自成一家 。 钟嵘诗品说 “ 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 ” ; 宋敖器之 诗评 谓其: “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 ” 。都恰当地指出了他的特点。(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一反骈偶倾向,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 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的这种 “清峻” 、 “通脱”的散文风格 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

13、,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简答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答: 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 、 于玄武陂作诗等。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 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 ,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同时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

14、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清人沈德潜说: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个人情感的抒发 。 曹操是乱世英雄, 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 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敏感而多情, 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 ;而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二是 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 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

15、式的创造上。 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 配以谐和的音韵, 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如大墙上蒿行 ,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 又学习民歌的优长; 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曹植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 以白马篇和赠白马王彪为例,说明曹植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 14 简答后期诗歌特色)内容:以曹丕称帝为界

16、,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1) 前期受到曹操的赏识、 宠爱, 志意昂扬, 而且由于 “生乎乱, 长乎军” , 在汉末动乱中,随其父曹操征战, 目睹了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 有强烈的功名事业心, 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 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和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气势豪放而情绪昂扬, 是曹植前期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 也常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2)后期由于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压抑和迫害,曹植壮志不得施展,心情抑郁不畅,诗多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清,典型代表作是赠自马王彪 。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 愤概之音, 整个诗摘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用比喻的手法指斥谗任鄙毒的小人包围蛊惑曹丕陷害诸王, 也微言讥刺了曹丕对诸弟的迫害。 但也能着出曹植哀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