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29754375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以德阳市重灾区为例2研究目录前言第一部分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一、地震旅游概念辨析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开发意义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特点四、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二部分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原则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四、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议3前言5.12 汶川地震后,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指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地震废墟进行现场调查,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

2、划定范围,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 ”“5.12”汶川大地震给受灾地区带了空前的破坏,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振兴灾区经济成为灾情基本平稳后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吸取了世界著名地震案例经验,结合四川灾区的实际情况,倡导最大效力发挥旅游业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实现灾区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在其灾后重建中无疑将是一个重头戏,思考如何发挥旅游业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与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实现借助旅游之势,带动四川的雄起具有重要意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是川西地震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特殊旅游资源和旅游亮点。在汶川大地震前,以唐山为代表的诸多城市遭受地震灾害考验,都已经成

3、功在灾后崛起。国家旅游局局长指出:“ 旅游部门可沿地震带开发新一轮地震遗迹(广义)旅游产品。 ” “由于自然原因地震造成的遗址、遗迹就变成了一种资源,如果合理地开发、保护和利用,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将来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合理、科学开发特殊旅游资源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基础工作就是认真调查,科学认识和分析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用先进文化观挖掘特殊旅游资源的文化。一、研究范围:川西、德阳1、川西川西即指四川西部,是四川的一个地区。行政区划上是中国 1950 年至 1952 年存在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称川西人民行政公署,驻地为成都市,辖茂县、绵阳、温江、眉山四个专区和成都市。现在主要是指成都平

4、原上的成都、绵阳、德阳、眉山四个地级市,也包括通常被称作“川西北 ”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及雅安市、 甘孜藏族自治州。川西旅游多指九寨沟、黄龙、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米亚罗红叶风景区、九曲黄河十八弯等风景名胜。川西地貌区包括川西坝子(成都平原) ;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川西山地)两部分。后者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西部都属于川西高原。川西属于地震多发区。中国有四大地震区,川西位于最大的青藏高原地震区的金沙江-可可西里地震带,部分在阿尔金山-祁连山地震带内。西南大学徐茂其先生称为“川西南北向地震带” ,指出“川西南北向地震带,位于东经 10210至 104

5、30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是地震频繁、震级高、烈度大的地区之一。 ”(徐茂其:对川西南北向地震带构造地貌的初步认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 年 02 期)本研究的川西指的是四川西北地区,即以 5.12 地震重灾区范围,即龙门山地震破裂带为主,部分涉及川西历史地震区(如茂汶-叠溪地震) 。4图 1-1 汶川地震区旅游交通图2、德阳德阳市是本研究的重点。市内绵竹、什邡西部在龙门山地震破裂带内,是 512 大地震的10 大极重灾区之两大区域。绵竹市境内的东汽厂汉旺厂区,什邡市的穿心店是典型地震遗址遗迹(工业遗址) ,也是大龙门山旅游区东南重要门户,龙门山旅游环线、轻轨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

6、。德阳市 1983 年建市,为四川省地级市,现辖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绵竹市、罗江县、中江县六个县级行政区。幅员面积 5954 平方公里,人口 382 万。德阳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成都平原腹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东跨龙泉山入川中盆地,南靠成都市区,西垮龙门山进入川西高原,北接航天城绵阳市;是成(成都)-德(德阳)- 绵(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旅游门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四川省重点建设的九大城市之一。德阳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距省会成都 58 公里,宝成、达成铁路,成绵、成南高速公路、108 国道贯穿境内;六个县均有高等级公路联接,已建成以市

7、区为中心,以县(市、区)高等级水泥路为骨架,市、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环型公路网络。德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有西部第一、全国第三的德阳孔庙;有中国“四大年画” 之一的绵竹年画。此外,三国遗址庞统祠、中国德孝城、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蓥华山风景区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也极具开发价值。德阳县域经济发展较好,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是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什邡市、绵竹市、广汉市、旌阳区是四川省“十强县 ”,罗江人均财力居全省丘区县前列,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 2007 年被列为四川省“扩权强县” 试点县。5德阳市境呈东南-西北狭长展布,

8、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中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20 %;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平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31 %;东南部为盆中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49%。德阳市河流分属沱江和涪江水系,继光水库是本市最大的水库。德阳是省级园林城市,旌湖两岸生态环境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7 年,德阳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图 1-2 德阳旅游交通图二、研究思想、重要观点、2008 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川西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当前,地震灾区在积极安置群众生活的同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

9、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难题多。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方针,根据德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开展灾后重建课题研究的通知,特申报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专题。四川省是地震灾害频繁而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人们对地震灾害防治措施十分重视。本研究另辟蹊径,提出第三条路就是“用” 。提出从旅游发展角度开发利用这些地震灾害遗迹资源。本研究认为,地震灾害遗迹是一种资源,是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特殊资源,它具有旅游资源的普通属性,值得研究。灾害与旅游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人们惧怕地震灾害,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是损失、痛苦、恐慌和毁灭;人们热爱

10、旅游,而旅游带给人们的是收益、愉悦、欢快与享受,是高质量的生活。灾害与旅游表面上看毫不相干,没有人愿意将灾害与旅游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灾害与旅游之间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灾害遗迹作为新的旅游资源来开发。使曾经的伤心之地成为今天的学习课堂。另一方面。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时常要防止灾害事件的发生。6对灾害遗迹的资源研究,目的是为了趋利避害,变害为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在治理灾害发展旅游经济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有的灾害遗址、遗迹是可以经人为转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这是一条有益的综合治理地震灾害的新思路。如何有效地利用地震灾害遗址、遗迹

11、,为旅游开发所用。本文循此思路为川西地震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以供商讨。课题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方针,探索将地震后恢复重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 2008 年度课题,四川省社科院同意四川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以德阳市重灾区为例的申报立项,作为 2008 年度课题系列研究之一。本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概念、调查、评价、分类进行梳理研究。第二部分,川西地震灾害

12、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开发利用原则、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建议等进行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一、地震旅游概念辨析科学始于认识,概念成于分析。认识的角度产生创新,认识的高度扩展视野,认识的深度提高水准。认识事物从辨析开始。认识地震旅游资源应该从概念开始。(一)地震灾害1、灾害(disaster)(1)灾害的定义“与灾害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内容之一。灾害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不仅地震、风灾、雪灾、洪涝灾害,战争冲突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全球气候变化、病毒流行、空气质量下降等与我们每个地球人都有关系。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灾害给予了

13、充分的关注。灾,甲骨文会意指“家中失火,火焚房子为灾” ;小篆“災,从水,从火” 。我国古代人民已经认识到水、火两者为灾祸之源。 辞海:“灾,原指自然发生的火灾。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害,原意指损伤、祸害。灾害泛指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现代汉语词典载“灾害:旱、涝、虫、雹、战争等造成的祸害” 。 新英汉词典注释disaster灾难,灾祸;天灾;calamity灾难,灾害,祸患,不幸事件。E 时代计算机病毒也成了一种灾害,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灾害概念还可能继续延伸。对于“灾害”的一定义,目前学界大同小异。主要有:延军平灾害地理学 (1990):“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

14、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马宗晋灾害学导论 (1998):“由于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自然变异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原因所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造成破坏损失的现象或过程。 ”门福录:“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发生的各种不以人类(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不正常现象。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 “自然灾害的形成源于自然变异;但只有那些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的自然事件或现象才特定为自然灾害” 。7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危害与破坏性影响的一切天然

15、、社会异常现象或过程的总称。灾害内涵包括以下几点认识:致灾因子:一切自然因素、人文(人为)因素、自然-人文综合因素(即成灾的自然因素系统、人文社会因素系统、自然-人文综合系统)的异常;受灾体:人类生命、财产、人类生存环境(即人类生命系统、生产系统、财产系统、环境系统) 。灾情:影响程度须造成破坏与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含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没有或不会对人类生命、财产、生存环境造成损失或危害的的现象或过程不能称为灾害。客观性:客观存在的异常现象或过程。整体:灾害是一个系统,包括灾害要素、结构和功能。(2)灾害的类型灾害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第一,以门福录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根据世界上已经发

16、生的灾害、灾害产生的原因或实质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称为二分法。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人为灾害如“战争、屠杀、恐怖袭击、误操作、病毒,生态破坏,火灾等” 。门福录认为:“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各种灾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前者是自然界中各种突发的异常现象造成的,而后者则是由人类(包括部分人群及单独个人等) 的行为错误、失误,或蓄意、恶意制造的危害自然条件、环境和社会安定及他人或自身安全的各种行为。 ”(门福录:关于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浅见) 。第二,以史培军、马宗晋为代表从系统论观点划分的自然、人为、环境灾害,称三分法。史培军认为“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而“致灾因子包括自然(nature)、人为(human) 和环境(environments)三个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