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29585517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册亨县者楼中学(20102011 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备课册学校 年级 学科 教师 2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感受文中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美景。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

2、受作品的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

3、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范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注意语速。(应慢一些) 注意停顿。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 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

4、照注释,翻译课文。 选出加粗词的意思都相同的选项() 、风烟俱净一应俱全百废俱兴面面俱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荒谬绝伦 聪明绝顶 绝代佳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息事宁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过犹不及 答案(俱:全、都;犹:如同,好像) 五、理清背诵思路 1.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 2.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3.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六、尝试背诵课文 七、文言常识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百叫无绝:停止; 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

5、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1.选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明确:文章第一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

6、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了。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

7、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

8、: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五、教学板书六、教

9、学反思或教学后记22、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

10、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宜讲得过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

11、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 辄(zhe2) 吝(lin4) 褐(he4) 箪(dan1) 汲(ji2) 俦(chou2)觞(shang1)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三、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12、: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

13、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

14、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

15、释它的意思。资料链接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 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 420 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