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5762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ppt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 句积累 应考链接 一、 名句名篇背记方法 1理解背诵法。 2“整分联”背诵法。即整体背诵、分段背诵和联合背诵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3形象记忆背诵法。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表象为内容的记忆,基本特点是记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不是本质,运用形象记忆的关键是想象、联想。 4,尝试回忆背诵法。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时,合上书试背,对读的内容进行回忆,以增强背诵的效果。 应考链接 5限时背诵法。 6读写结合记忆法。读一读,写一写,反复练习,读写结合进行记忆。 7综合归类记忆法。将诗文名句按春、夏、秋、冬,山、水、日、月,花、草、鸟、虫,风、雨、霜、雪,

2、亲情、友情、乡情等“情景”归类,系统整理,进行记忆。 8收集整理记忆法。在课内外阅读中见到的佳句妙语,要注意随时记录下来,收集在一起,在整理中进行记忆。 应考链接 二、学习名句名篇五注意 1注意生僻难写的的字 很多同学虽然能背诵名句名篇,但当时会背的东西不一定就会写,考试时可能因为不会写其中的难写易错的字而丢了分。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勤于动笔,在纸上用笔默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名句名篇中有很多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这是命题人喜欢设下圈套的考点。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做到不仅知其发音,还知其意义。 应考链接 3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近或相同而字形截然不同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

3、字极有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的“失分点”之一,复习时应高度重视。 4注意具体语境 考试时还应将名句名篇考题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品味,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识记效果。 5注意语句的顺序 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大致不会改变,很多同学复习识记的时候未能注意到这点,答题时就白白丢了分。 典型例题 根 据提示默写 (共 4题, (1)(2)(3)小 题任选两题作答,第 (4)小题必答 )。 (6分 ) (1)人皆有情。白居易望月有感,抒发了“共看明月应垂 泪, _” 的相思之情;李商隐借物咏 怀,表达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_” 的 不渝深情。 (2)人各有志。诸葛亮希望尽己所能,“ _,兴复

4、汉 室,还于旧都”;而陆游坚守其报国之志,“僵卧孤村 不自哀, _” 。 (3)人亦自然。人们渴望拥有“春潮带雨晚来急, _” 的宁静,享受“ _, 村南村北响缲车”的恬淡。 _。 一夜乡心五处同 蜡炬成灰泪始干 攘除奸凶 尚思为国戍轮台 野渡无人舟自横 簌簌衣巾落枣花 (4)以书为友。古诗文中有很多关于读书学习的经典名句,请 写出连续的两句。 _, _。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答案 (4)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少壮不努力,老大

5、徒伤悲 解析 (1) (3)虽然是理解型默写,但是大部分诗句已给 出上句或下句,直接对出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如 “炬”“攘”“戍”“簌簌”等字词不要写错。 (4)为开放型默写,答案不唯一,合乎要求即可。除了 论语 选段之 外,我们学过或见过的关于读书学习的经典名句还有很多, 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等。 (6分 ) 典型例题 古 诗文名句填空。 (6分 ) 古代许多杰出人物用作品同我们进行了心灵对话:陈 子昂在 登幽州台歌 中用“ _,独怆然 而涕 下”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辛弃疾在 破阵 子 中用“

6、了却君王天下事, _。可怜白 发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悲愤,文天祥在 过零丁洋 中 用“ _? _” 表现出舍 生取义的决心,范仲淹在 岳阳楼记 中用 “ _, _” 展现出胸怀天 下的抱负。 念天地之悠悠 赢得生前身后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本题将诗文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前两空都有下句的提示,所以比较容易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后四个空为理解型默写,准确回答需要了解 过零丁洋 岳阳楼记 的主旨句,注意不要添字、漏字或出现错别字,否则该空不得分。 (6分 ) 典型例题 古 诗文填空。 (8分 ) (1)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

7、 (2)枯藤老树昏鸦, 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 (3)仍怜故乡水, _。 (李白 渡荆门送别 ) (4)苔痕上阶绿, _。 (刘禹锡 陋室铭 ) (5)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_, _ ” 乎。 (范仲淹 岳阳楼记 ) (6)王维在 使至塞上 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 壮观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_, _。 采菊东篱下 小桥流水人家 万里送行舟 草色入帘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理解与积累。第 (1)至 (5)小题,属于记忆性默写,第 (6)小题为理解性默写,注意提示,因为这一小题限定了

8、具体诗歌是王维的 使至塞上 ,内容是写塞外雄浑壮观景象,可以断定应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评分标准:每句 1分,句中有一个错字、漏字扣 8分。 ) 典型例题 默 写。 (每空 1分,共 9分 ) (1)但愿人长久, _。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2)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 沁园春 雪 ) (3)身无彩凤双飞翼, _。 (李商隐 无题 ) (4)_,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浪淘沙 ) (5)塞下秋来风景异, _。 (范仲淹 渔家傲 ) (6)_,不悱不发。 ( 论语 ) 千里共婵娟 江山如此多娇 心有灵犀一点通 千淘万漉虽辛苦 衡阳雁去无留意 不愤不启 典

9、型例题 (7)_,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进学解 ) (8)自强不息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会用“ _, 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激励自己。 (用曹 操 步出夏门行 中的名句填写 ) 业精于勤荒于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典型例题 古 诗词名句默写。 (6 分 ) (1)问渠那得清如许? _。 (朱熹 观书 有感 )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_。 (李清照 醉花阴 ) (3)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 黄鹤楼 ) (4)_,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赤壁 )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比黄花瘦 晴川历历汉阳树 东风不与周郎便 (5)陶渊明的 饮酒 (其五 ) 中最能体现诗人闲适、悠然的 两句诗是

10、 _, _。 (6)2010年世博会,四海友人齐聚上海,然而天下无不散的 筵席,他们终将离开。请用连续的两句古诗表达对四海 友人的惜别之情: _, _。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理解能力。其中第 (5)(6)题是理解型默写,第 (5)题要求写出陶渊明的 饮酒 (其五 ) 中最能体现诗人闲适、悠然的两句诗,它们是 “ 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第 (6)题提供背景,要求写出古诗 词中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较多,但要 符合 “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他们终将离开 ” 这样的要求,故选 用的诗句应该含有劝慰、共勉之意,因此,

11、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是最佳答案。 典型例题 古 诗文填空。 ( 必做,任 选一题 )(6分 ) 我寄愁心与明月, _。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了却君王天下事, _。 (辛弃疾 破阵子 ) 醉翁亭记 中表现作者意在彼不在此的语句是 “ _, _。” 奉献是一种精神。我们可用“ _, _” 来颂扬这种精神。 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 _, _”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赢得生前身后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解析 此题考查诗词的背诵默写。特别要注意“郎、赢得、生、身、乎、蚕、蜡炬、始、烽、抵、归雁”等词的写法,不能写错别字。 典型例题 经 典诗文默写 (任选一组,如果两 组都做,以 。 (6分 ) (1)_,白露为霜。 ( 诗经 ) (2)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 (3)不应有恨, _?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4)浮光跃金, 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 岳阳搂记 ) 蒹葭苍苍 乱花渐欲迷人眼 何事长向别时圆 静影沉璧 (5)香远益清, 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 (6)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琉的, _。 (朱白清 春 ) 亭亭净植 在雨里静默着 (1)_,洪波涌起。 (曹操 观沧海 ) (2)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