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5183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 第十五单元 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复习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 1 民族区域自治与共同发展 (1)背景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_、 _的格局。 大杂居 小聚居 (2)含义:就是在 _统一领导下,在_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中央人民政府 少数民族聚居 (3)实行 :全国已建立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意义 :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

2、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20世纪 60年代初期, _地区完成民主改革 ,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中央提出实施 _战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西藏 西部大开发 【 温馨提示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知识点 2 “ 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1.“ 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 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这一伟大构想。 (2)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 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 _制

3、度。 (3)意义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邓小平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门回归祖国 (1)指导方针 :“ 一国两制”。 (2)回归 :_年 7月 1日,香港回归; _年12月 20日,澳门回归。 (3)意义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7 1999 【 温馨提示 】 ( 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不同: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港澳回归后最大的变化是主权的归属。 ( 2)“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首先成功运用在港澳问题上。 (

4、3)港澳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说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而港澳回归后的平稳发展,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是科学的、正确的,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 3 海峡两岸的交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1) 1987年台湾调整“ _”政策,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 2)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_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三不 一个中国 ( 3) 1993年的“汪辜会谈”,使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 4)二十多年来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经济上相互促

5、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 温馨提示 】 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许任何国家干涉;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而努力。 知识点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_等 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苏联 ( 1)背景: 20世纪 50年代国际上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包围等政策。 ( 2)提出: 1953年底, 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周恩来 (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_、平等互惠、和

6、平共处。 ( 4)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为新中国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干涉内政 ( 1)时间、地点: _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 2)会议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1955 ( 3)主要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 4)方针:周恩来提出“ 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 【 温馨提示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知识点

7、5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外交 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 1)中国重返联合国 概况 :_年 10月 25日 ,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_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71 国际事务 ( 2)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过程: 1972 年 ,_总统访华 ,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 ,结束了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_年 ,中美正式建交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_是中国的一部分。 尼克松 1979 台湾 ( 3)中日建交 :_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

8、荣访华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 ( 1)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_年在上海召开,其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 (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11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了新的空间。 ( 3)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成立的上合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温馨提示 】 ( 1)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 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而不是中美建交的标志。( 2)中美关系

9、由敌对到实现邦交正常化,说明外交政策应随着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即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例 1 ( 2015 山东济南) 2015年 4月 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 60周年纪念活动。 60年前,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位团长是 ( ) 解析: 本题是一道情境式选择题,题干以时政热点万隆会议 60周年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50年代的万隆会议是当时一个重要外交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的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 答案: B 例 2 ( 2014 山东济南) 2013年 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美国,两国元首共同规划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蓝图。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其意义在于 ( ) 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 本题通过新闻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历史影 响,要求学生分清不同时期我国外交领域的成就。尼克松访华,结束 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标志着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