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394912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属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形成的至今仍具有一定物质形态和观赏研究价值的旅游吸引物,如古文化遗址、文物、陵墓、园林、雕刻等。建筑是一种文化。从构成角度看,建筑与文化同构。建筑既要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又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需要,还要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需要。这种综合性,使建筑成为人类每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和成就的最重要标志。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高超的建造技术和丰富的审美特征,以及独特的民族性而享誉世界,使它同以意大利比萨

2、斜塔为代表的罗马建筑和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它是历史上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它虽然饱经风霜,但是至今仍保留下许多规模宏大、绚丽多彩,令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古代建筑珍品。其中有体现我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哲学理念的天坛建筑,有体现皇权至上、展现严肃方正的帝王宫殿和皇家陵寝,有展示儒家文化的曲阜孔庙,有寄托宗教理想的白云观、白马寺、外八庙和布达拉宫,有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万里长城,有显示祖国统一、充满巨大向心力的避暑山庄,又包容旖旎风光的苏州园林等等。这些建筑珍品,构成中国人文旅游景观的重要

3、内容,以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观光者。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建筑的本质和旅游价值(一)建筑的本质人类初起,建筑为满足居住需求而具有实用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逐渐超越了遮风避雨等实用功能,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美学家黑格尔这样赞叹建筑艺术: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土木制造,它同时还是美的创造,是意境的展现,是文化的结晶。建筑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遵循一定的科学与美学规律所进行的空间安排,是物

4、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换言之,建筑是空间的“人化” ,是空间化了的社会人生。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的精华,古代的建筑在某种艺术上说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的缩影。建筑的本质: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建筑的旅游价值1、旅游业2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对建筑的观赏是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建筑艺术的美。作为旅游者,伫立在建筑前,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质材料的堆砌、精湛高超的营造技术以及匠心独具的建筑手法,而且还要透过建筑外在的物质形式,去领会其所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说过,欣赏优秀的建筑,就像欣赏一幅画

5、、欣赏一首诗,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蕴藏其间的一系列的“意” 。而这种“意”的体会和把玩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鉴赏能力以及对文明渴盼的心境。唯其如此,作为文明符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真理的诠释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2、旅游者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产品建筑是文明的符号(1)超越时代的精神功能如宫殿建筑:借用抽象的绘画、雕刻,反映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高度的同一性,如威严、崇高、神秘、宏伟等。具有超越时代性。(2)历史事件的记载功能乾清宫正大光明:皇室争权夺利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为了避免猛兽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曾经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的地方。大约进人氏

6、族社会以后,人们才开始营建房屋。大体上,在北方地区是由洞穴而“掘地为穴” ,建造上面有以木柱支撑、草泥覆盖的屋顶以蔽风雨的半地穴式房屋,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约距今 5000 -6000 年)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南方地区,则是由树巢逐渐下降至地面,浙江河姆渡发现的原始建筑遗址(约距今 6000 一 7000年)可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其木构建筑在仅有的石器和骨器的条件下,制作出了规整、精巧的榫(sn)卯构件,说明当时的建筑结构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夏、商和周三朝是我国的奴隶制时期。商朝已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原始时期建筑中简单的木构架经过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中国主要

7、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后世所谓的“四合院”的雏形也已出现。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建筑上强烈表现阶级对立以及等级制度,这一现象后来一直贯穿整个阶级社会的建筑之中。春秋战国之际,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铁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建筑中对木、石材料的加工日益精细,建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其突出成就,一是夯土技术和木构建筑相结合的高台建筑;一是以宫室为中心,围以夯土城墙的城市。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不同地区的建筑技术得以交流。为了巩固统一封建国家的需要,统治阶级不惜民力,营造了许多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城防和水利工程,形成丰富的建筑类型。这一时期的木构建筑在结构方法、造型式样上都初步形

8、成体系。同时砖石结构的建筑也有所发展。3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对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若干因素的吸收,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这一时期除原有建筑类型继续发展外,因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宗教建筑这一新类型,其突出的成就是佛塔。另外,开始使用琉璃瓦件,代替以前灰瓦上涂色的装饰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史中是一大创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外来建筑的影响被进一步吸收、融化。大小和形式不同的建筑物,其构件的基本形式、用料标准已有定型。木构建筑作为一种体系已逐渐走向定型化。气势恢宏的建筑布局,较高的造型水平和精美的装饰艺术,显示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9、宋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转变时期,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不断被中原建筑所吸收,建筑风格一改唐代的庄重宏伟而渐趋柔和绚丽;打破完全对称的单调格局,出现多样的平面和立面。建筑类型、使用材料和装饰手法也出现多样化的倾向,各建筑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较严密的规定,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即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 ,对以后各时期的建筑影响较大。宋代以后,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停滞并走向解体。建筑技术上有程度不等的创造和发展。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筑的地区特色逐渐显著,建筑亦开始走向程式化;同时,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渗人建筑的各个方面,官式建筑完全定型化。因此,有些建筑出现风格拘谨、过分追求细致的现象。尽

10、管如此,这段时期还是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明清的建筑,是继汉、唐、宋建筑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事业在技术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它不仅彰显着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同时也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等。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3、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4、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5、装饰绚丽多彩6、具有强烈的伦理观念7、三

11、段式的外观特征我们先说第一点: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两个源头。数千年前,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一带气温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具有肥沃的土层,生长着茂密的森林。4丰富的林木,为中华先民就地取材从事建筑提供了广泛的材料。亲木文化情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优点: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中西比较: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 1420 年动工,1470 年完工;同期紫禁城 1407 年动工,1420 年完工;法国凯旋门 30 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 年,1771 年完工

12、。第二,灵活性强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不承重,防御地震。例子:山西应县释迦塔在我国现在保存的古塔当中,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建筑艺术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以至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应县在山西省的北部。木塔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原来这里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宫寺,后来寺庙塌毁,只剩下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 年)。外形是八角形,高达 67.13 米,除了石

13、头基础外,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 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这座塔 900 多年来,经受风雨侵蚀以及多次地震、战争的破坏,依然巍然耸立。塔建成 200 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 7 日,但木塔无恙;1926 年阎奉军阀战争,这座塔曾中 200 多发炮弹,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别无损伤。缺点:第一,怕火紫禁城火灾:1421 年三大殿雷击烧毁;1557 年三大殿、太和门、午门等被烧毁,从明到清较大火灾 24 次。圆明园火灾:1860 年英法,石造宫殿、石柱、石墙;防

14、火措施:紫禁城,金币和金元宝, “天下太平” ;水缸。第二,木结构对生态的破坏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中西对比:群体与单体中西文化差异:群体与个性。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性格特点不同:英国人绅士风度说,德国人精确高效率说,5美国人自由开放说,日本人善采众邦说等等,这是民族的特征。致使各民族的文化不一样。基本单位:间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形成中国庭院文化。“群”: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汉墓画像砖中的院落:左右,左为两种院落,后边的是主人的堂屋,右边为附属建筑,灶膛、水井,仆人扫院子。以木架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以“间”为单位构建单体建筑,再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单体之美,只有体现为“

15、群”的一部分时,才有价值,也只有存在于“群”中,其艺术价值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甚至可以说, “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太和殿的威武壮观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得以表现,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体组合使中国古代建筑远远超过了其他造型艺术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获得了极为特殊的美学风格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举例:张氏帅府张氏帅府是“大帅府” 、 “少帅府”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位于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 48 号。建于 19141939 年。 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 3 米余,四角归方。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

16、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 6 座。 四合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群体建筑中心,位居中轴。建于 1914 年至1918 年。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三进院落,全院共有房屋 60余间。从前门入内便是第一进院,前有门房七间,中为过道门,东为传达室,西为电话室,两侧为卫士房。东西厢房分别为内帐房、大厨房,承启处、餐厅、电工室。通过仪门(垂花门)是二进院,正房七间,中开过门。东西厢房各五间,这是张作霖属下八大处的处理公务之地。正房东间是卧室、客厅,西间是书房、仓库。东厢房北为内收发,南是秘书长室。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办公室。第三进院是张作霖的夫人、姨太,小姐等人的居室。正房当中靠北是祖先堂,东、西,南辟三门通往东西屋和院内。东西厢房各五间对称,东为会客室、西是办公室。三进院都各有东西便门与院外相通。 小青楼在东院,坐北朝南二层楼。上下各五间,中开门,前檐出廊,青砖青瓦,为中国古式建筑,是帅府的早期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