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神似”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81266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神似”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神似”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神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神似”(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神似”摘要:摘要:注重神似,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项基本主张,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传统。特定的理论渊源、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是形成这一传统的根本原因。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 文学艺术 神似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是“形”与“神”的统一体,而如何处理好形神关系,以求把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理想,中西方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及其理论而言,它更加注重对艺术形象的内在精神作深刻地发掘和展示,即更加注重艺术形象的“神似” 。所谓“神似“,在写人的作品中,是指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所描写的人物的精

2、神气质;在写物的作品中,是指作品充分表现出的物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或它所形象显现的人的某种精神旨趣。中国注重神似的文艺观念,形成于魏晋时期。它首先表现在绘画方面。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相传他画人尝数年不点眼,人问其故,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这里,他不仅在我国文艺理论中首标“传神”的艺术观点,而且还指出了传神的一条重要原则:妙在阿堵,即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特点的传神之处,予以突出的描绘,不必在“四体妍蚩”上多下功夫。他画裴楷,只在“颊上益三毛” ,便使人物栩栩如生,“如有神明”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神似的思想已由绘画发展到一切文学艺术领域。

3、在诗文方面,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十分重视作品的传神,对能传神的艺术作品给予高度的赞扬。他称颂曹霸的人物画像:“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画中人物毛发皆动,英姿飒爽,携箭持弓,前来酣战,简直把人物画活了。于是他称赞道:“将军下笔开生面。 ”对曹霸所画之马,杜甫更是极口称赞:“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五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所画之马神采奕奕,活灵活现,庭前榻上,真假骏马相对而视,竟使人无从区别,所以杜甫赞日:“将军画马盖有神。 ”从杜甫的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杜甫是十分注重神似的,认为神似能使艺术形象出神入化,更好地展示艺术

4、形象的内在精髓。晚唐诗人司空图大力提倡“不知所以神而自神”的艺术境界,主张诗歌创作要有“象外之象” , “韵外之致” ,要“离形得似” 。所谓“离形得似”就是于形似之外求神似,这也就是“象外之象” 、 “韵外之致”的具体含义。无疑,司空图是主张诗贵神似的。宋人在诗歌理论上,大都受到司空图的影响。梅尧臣诗云:“鉴貌不鉴道,写形宁写心。 ”认为文艺创作“写形”不如“写心”。杨万里主张论诗“以味不以形” ,反对“舍风味而论形似” 。严羽集前人理论之大成,在沧浪诗话中深刻阐述了诗贵入神的思想:“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圣矣,尽矣,蔑以加矣!”把入神看做是诗的最理想的境界。何谓入神?他说: “诗

5、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见,他所推崇的“入神”之诗, “上”品之诗,要“不涉理路” 、 “不落言筌” ,能够“吟咏性情” 、产生“兴趣” ,以有尽之言表达无穷之意,从而产生“韵外之致” 、 “象外之象”的艺术效果。在艺术实践上,六朝时, “正式的绘画只有人物画” ,因此,所谓传神就是指人物画的传神。唐宋时期,传神则由人物画扩大到水画。沈诠期范人画水歌云:“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

6、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川身不行。 ”画中一草一木都凝结着“神明” ,给人以“空中有物,物中有声”之感,真可谓传神至极! 明清时期,传神的文艺思想仍在广泛、深入地发展着。诗文方面,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造物之妙,悟者得之,譬诸产一婴儿,形体虽具,不可无啼也。 ”他用婴儿无啼(无生命)作比,说明只有形似而无神似的艺术品,如同一具僵尸,徒具形体,而无灵魂,必然使人感到神气索然。除了绘画、诗文之外,明清两代在戏曲方面也要求传神。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认为,剧本应“以意、趣、神、色为主”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主张戏曲要“重机趣”:“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 ”认为戏曲应着重表现人的“精神” 、 “风致” ,否则,如徒有“生形” ,而无“生气” ,人物就会如同“泥人土马”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