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9219338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讲:信心铭导读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 ,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隋大业二年(606年) ,于皖公山圆寂。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 ,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

2、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二、 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一) 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二)题解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信心铭

3、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 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信心”有三层含义:1、信什么? 2、如何信? 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三)提纲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信心铭共 584 字。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2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5、知禅病(略分十一种用功偏差)。三、 信心铭随文解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4、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至道】至高无上之道,超越于二边之大道。【拣择】分别,取舍。【导读】一、此四句为全文之大纲,也是宗门观行之大纲。二、至道何以无难?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道?道在哪里?现前一念道是一种什么状态?如何才能合道?在第一讲重新认识禅宗中,我们对此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1、什么是道?无为本觉,第一念觉;2、道在哪里?一切现成,触目是道;3、如何合道?一念不生,无心合道;4、如何无心?休去歇去,远离取舍;5、如何修道?安住当下,直下承当。一句话总结性回答:一切现成,当下一念无分别即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三、如何是不拣择对无分别的正确理解世人提到“无分别” ,马上会从

5、与“分别”对立的角度来理解。实际上,无分别是超越于“分别”与“不分别”之上的,如镜照物,分别进内心不动,不生爱憎。即经上所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六祖说的“分别一切,不生分别想” 。此无分别是建立在空观智的基础上,彻见诸法之虚幻不实,于诸虚幻之法,分别了知而不被其所迷,不生憎爱,内心如如不动。无分别1、知空幻(空观智) ;2、对假有之差别相了了分明;3、内心不执着,不憎爱,如如不动。梦中不知是梦,因迷分别梦境,随境所转,产生爱恶取舍之情,即是造业。梦中若知是梦,虽对梦境了了分别,但不生怖畏逃避攀求之心,内心不动。又如演戏,随剧情而动,内心不动。又如与小儿玩黄叶之游戏,知黄叶非真

6、金,故不生烦恼。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3【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 顺之念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 ,逆 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想,并非真实。【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 动静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像这样 用心,何有了脱之期。【不如】不自在,不解脱。【导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承上启下,后开列种种以修行面目出现的、能障道行的分别、憎爱、拣择,对于修道人来说,它们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禅病。大体说来,有九种,修道人尤当警惕。第一种禅

7、病在外境上作顺逆取舍于外境缘之逆顺上产生拣择,好顺恶逆,避逆趋顺。有何过患?修行的时间、地点、境缘不能充分利用。在日用中功夫不能成片。心中驰求不安,不得自在。原因何在?不明白、不谛信“道无逆顺,道遍一切处,一切现成,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之理,故于外境上妄想生分别、取舍。如何对治?于“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之理,生决定见、决定信。开善道谦和尚悟道因缘。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空忍,有二说,一说无生法忍;一 说沉空滞寂的空净之境。【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只要心无分别,平等一 际,自然“违顺相争”之心病泯然而尽。平怀,平等无分别之心。【导读】第二

8、种禅病执空寂之境为究竟于空有上起二边见,执着于空寂之境,不能做到动静一如。有何过患?落在空寂当中,不得活用。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枯木禅。原因何在?不明白大道超越了空有二边,误以为空寂之境便是道。如何对治?4归于空有不二之正见,功夫上,针对偏于空寂之静坐,多在日用中磨练自己。梁山缘观禅师与园头和尚的对话。婆子烧庵。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妄想通过压制的方法来止息念头,归于静止之境,不仅不能入静,内心反而会更加躁动不安。【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因执着于动静二边,却不知动静二相皆是一心之幻相,本无自性。

9、因不能会归空性之心体,落在 动静二边当中,故功夫不能得力。一种,指自性,又称动静一如之中道实 相理体。昧却自性,著空著有,著动著静,都是徒劳用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拨除万有而求空理,反而被有所淹没。执着于一念不生的空境,反而不能契入万法当体即空的空理。这是一种断灭空,不是真正的空理。遣,排除。没,淹没。从,追求。背,远离。【导读】第三种禅病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于有念(动) 、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式,消灭妄想,归于无念。有何过患?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后被妄想、焦虑所淹没。原因何在?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时的

10、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性、佛性) 。如何对治?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大无边的包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一名旁观者。告诉自己“当下即是,切莫多事” 。赵州和尚的“定与不定” 。二龙争珠时如何?老僧只管看。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胡孙子抓不住时如何?”罗山道闲禅师“去住不宁时如何?”5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多言多虑,转不相应】修行人的思维知见越多,离大道越远,因 为思维知见恰恰是建立在二边分别取舍之上的。相反,一个修行人,如果他剿灭了一切思维知见,做到了“ 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 ,自然 处处与大道相

11、通。【导读】第四种禅病在文字思维知见中寻找大道用逻辑思维寻找答案,以多知多见为能事,以知见为悟道,以知见为功夫。有何过患?一者在知见思维等生灭心中打转转,定慧等功夫不能落到实处。二是误以知见为功夫,住在妄想的“大事了毕”中停滞不前,落入野狐禅,易犯大妄语戒。原因何在?不明白语言思维皆不离二边,而道在二边之外。要与大道相应,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般若如大火聚,无你凑泊处” 。药山惟俨禅师悟道因缘“蚊子上铁牛,石上栽花” 。如何对治?正用功夫时,用智不用识,剿灭一切文字思维。参话头。六祖开示神会“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大慧宗杲“三不是”公案。报恩玄则禅师“丙

12、丁童子来求灭”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的时候,随时反观, “那个见闻觉知的是谁?” 或者面对见闻觉 知,不生心 动念,不去进一步取舍,即可与大道相应。反之,如果不能回光反照,只是在分别意识中打转,即落入生死,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坛经中有“随照枉迁流”一语,大意与此相当。意思是 说, 执着于假法,随见闻觉知而转,不能返照,就会迷失自性。【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念头正当生起时,即 时回光返照,念头便当下消失,所谓“念起即 觉,觉之即无”。 这种对待念头的方法,胜过压制念头、令念 头不起的二边做法。

13、前空,据真歇和尚拈古所讲, “前空”与 “当体空”相对而言,指未起一6念之空,背境观空之空,亦即顽空、死空。当体空是指不待背境而观空,不待灭念而后空,万法当体即空,所谓“见色即见心” ,即有即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一念不生之心境之所以会纷纷冒出很多的念头,就是因为二边分别取舍之心在作怪。【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用刻意去追求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只须做到不起心动念, 归于无心就可以了。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导读】第五种禅病妄想离见闻觉知寻找真空执灭绝空为真空,妄想在念头和见闻觉知之外寻找真空。有何过患?离念觅心、离见闻觉知觅心,或者徒劳自疲,或者无下手处,或者落入死寂。原

14、因何在?妄将见闻觉知等相用与常住真心之体打成两截,不明体用不二之理,不明白见闻觉知当体即空。如何对治?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无心即是。黄檗禅师开示“莫离见闻觉知觅道” 。泐潭文准禅师超度悟侍者。大慧宗杲禅师答“作么生是不疼底?”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是与非,善与恶,染与净,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凡与圣,佛与众生,等等二边知见,都是由一念妄动 而建立起来的,其一念未生之前的清净本心并没有这些二边分别。二边分别之见固然不能 执着,一念未生之前的清净本心同样亦不可执守。

15、【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如果做到不起心动念, 远离二边取舍,那么,一切法都是佛法,随处解脱,并无过咎。过咎起于一念妄心,非万法自有 过咎也。【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远离二边分别之咎,即是无法,无法7乃真佛法;心中不生二边之取舍,即是无心,无心才是真佛心。【导读】第六种禅病在二边之见上分别取舍执着修行人执着于二边之见,概而言之,有两重:一是于是非之二边中执着于所认为的是,如动静之中执着于静,凡圣中执着于圣,染净中执着于净,生死涅槃中执着于涅槃,等等。二是于“二边分别之用” (二)和“如如不动之体” (一)之中,将“用”和“体”又对立起来,执着于一念不生之体(一) ,如:常住真心,是一

16、(如水);生灭之见闻觉知是二(如波) ,常住真心与生灭之见闻觉知的关系是,即见闻觉知又离见闻觉知,不一不二(波不离水,水不离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 ,于这二者当中,执着于离见闻觉知(波外觅水) 。有何过患?无论是在二边之中取一舍一,还是在一异中执着于一,心都会变成战场,纷然不安。原因何在?不明白佛法是不二法门,既包含了二,同时又超越了二,最后边一和二的分别都超越了。如何对治?二见不住,一心不生。船子和尚开示夹山“藏身处没踪迹,无踪迹处莫藏身” 。赵州“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即走过” 。朗月当空时如何?犹是阶下汉。如何是阶上汉?月落后相见。四祖见牛头法融时,于禅座上书“佛”字。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南泉见庄主。地神见洞山。国师勘验大耳三藏。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