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9211888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雍正四年八月,时任云贵总督的杨名时接到了朝廷颁发的一道上谕。雍正在上谕中毫不留情地点了查弼纳、杨名时、裴度、张楷、魏廷珍等督抚的名,责备他们“操守虽清而皆顾惜情面,将就求容悦于人,故内外之人皆称誉者甚多”。在说明了这种官场风气对吏治的严重破坏作用之后,雍正在谕旨中表扬了四个“模范督抚”田文镜、杨文乾、李卫与诺敏,说他们“实心任事,整饬官民,不避嫌怨”。他还在谕旨结尾处说:“朕深望尔等为明达体用之全才,而深惜尔等为同流混俗之乡愿,故谆谆告诫,不惮周详。 ” 杨名时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然成了阻碍改革深入的“绊脚石”,他只记得自己殚精竭虑,做了许多赤诚为国的实事,并无“苟且塞责,姑息养奸” 。难道自

2、己在某些方面做错了,竟没有觉察?难道是皇上听信了谗言,对自己有误解?他心乱如麻,不明所以,思绪早已飞到了往昔的岁月 一 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61 年 1 月 24 日),杨名时出生于江阴朝阳关。他自幼苦读经书,以 “端方耿介”自持,勉力追求“正己、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为了用科举成绩证明自身的价值,也为了表明“以匡正天下为己任”的决心,他一再推迟婚期,大有不中进士不结婚的气魄。几经坎坷蹭蹬,他终于在康熙三十年(1691 年) 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随后,杨名时投身于康熙年间的名臣李光地的门下,李光地对他十分器重,在授课时曾经当众表扬他说:“志气强毅,临事有担当。外面却如田夫野

3、老,甚好。 ”他认为,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除了有能力、有学识、有政治资源之外,还必须有敢作敢当的气魄与坚韧不拔的意志,而杨名时正是具有这种成功潜质的人。 康熙四十年,在李光地的极力推荐下,杨名时被任为提督顺天学政, “虽流金之暑,见其阅卷,所著白布衫渍汗成浅皂色,不暇易。秉烛至夜分不卧,群笑其自取苦也”。这段记载,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志士勤勉恪职的坚毅形象。 雍正改元之后,杨名时首次上请安折就收到了新皇帝的朱批谕旨回复:“尔向来居官任声名甚好,自兹莫移初志,益当勉之。 ”这说明,雍正对他印象不坏,可是,如今又为什么要给他定下“违道干誉”、 “姑息养奸”的恶名呢? 杨名时哪里知道,雍正皇帝对他的态度

4、变化,肇因于君臣之间往来的密折。 密折制度是康熙所创,到雍正初年已经定型。凡地方上有所兴革,该地督抚大吏必须先缮写“兴革意向”于密折之上,然后再派专人赴京呈上密折请旨,皇帝在折上写下密批旨意,再送还给“上折人”。即便皇帝已在密折上允准所请,也不能马上付诸实施。因为从密折的创意来看,它不过是君臣私下互通信息的一个秘密渠道,有利于皇帝迅速了解地方上的实情,遥控指挥督抚大吏,巩固皇权。但皇帝的个人意见还不能当作朝廷颁发的正式公文。正式公文的形成还需要督抚在吃准了皇上的旨意后,另行缮写可以公开的奏章,经皇帝批阅后交内阁评议,最后由皇帝综合各方意见决定是否准行。这是地方兴革得以实施的必经程序。密折与奏章

5、的并行,可以确保在地方督抚大吏与中央阁部大官之间实现权力的制约,督抚不得借密折侵夺阁部之权,阁部也不得以“廷议”来阻碍督抚的兴革建议,最终实现在皇帝一手把持之下,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目的。 雍正登基之后,以务实求真、雷厉风行作为自己的勤政原则。他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密折和奏章,少则一二十件,多则三四十件,而且有时为了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还要洋洋洒洒地细细述说,以至于有时批语比奏折本身的文字还多,这就导致他常常要工作到深夜。为此,他期盼各地督抚们所上的奏折内容务实,言简意赅,不利用密折频繁上奏,讨好皇帝,挟制上司,恐吓下属。 虽然雍正与杨名时素未谋面,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君臣关系还算融洽,雍正曾

6、经亲手题字“清操夙著”赐予杨名时,以示褒奖。但同时,雍正也不太欣赏杨名时的工作风格,他认为杨名时“太软些”,有看重并依从下属的毛病。 雍正二年(1724 年)十月,发生了杨名时在奏章中泄露皇帝密批的事件。这是雍正最忌恨的,因为这会导致内阁大学士在讨论地方兴革时,鉴于皇帝已有的看法而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张。雍正认为此举破坏了督抚与阁部的权力平衡,于是停止了杨名时的密折奏事权。 雍正三年夏,时任云南巡抚的杨名时为此上“请安折”,请云贵总督高其倬代为呈递,雍正不愿接受暗中道歉,公开下旨予以拒绝。在高其倬的点拨下,杨名时又上奏章,公开认错,称泄露密折并非故意,请求恢复密折奏事权。雍正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杨名

7、时接到圣旨:“杨名时既知过失,恳切奏请,仍准折奏。 ”四月二十日,杨名时登上了宦海最高峰,成为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雍正在任命诏书上很有权术而又极为坦诚地说:“前因人捏陷尔奏之,朕偶失斟酌之,所疑今已明白,何罪之有?朕再不粉饰一时之误,枉罪汝也。朕之性情如此,不畏有过,但虑朕不能改耳。往事当释然于胸,不必丝毫系念也。 ” 表面看来,君臣两人的误会已经涣然冰释。杨名时也恭谢天恩,感激涕零,决定为国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他高兴得太早了。 此时的雍正正在酝酿一个大动作。在解决了兄弟与他争夺皇位的遗留问题以及处理了隆科多、年羹尧等危险政敌之后,他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整顿官场风气上。

8、康熙晚年,由于满足于现状,官场上的确出现了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的污浊风气。许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去办实事,只求一个廉洁安分的虚名。为了保证自己掌控的国家机器自始至终高效运转,雍正打算自上而下地铲除那些碌碌无为的“木偶” 清官。此外,雍正对科举出身的文官也一直心存芥蒂,而对直言敢谏、特立独行,以道义自负而又“妄谈国是” 的古代士大夫的清议传统则更是厌恶,他最不能容忍那种自许清廉而又保持独立人格的“海瑞罢官”式的行为。在他看来,这种“ 洁己沽誉” 的“巧官”比贪官污吏更坏。因此,他的整顿利刃一旦出鞘,惩处的将不仅仅是没有作为的清官,更有那些心怀清流传统的持独立人格的清官。 而杨名时恰恰属

9、于后者。他成了雍正“排除贯彻自己改革路线的人事阻力”的典型人物。雍正的理政风格是雷厉风行,而杨名时的风格则是春雨润物。雍正对此不大满意,因为他刚劲的政令每每到了杨名时的辖区就会被分解、柔化,而且杨名时还因此得到了百姓的赞誉。雍正觉得杨名时就是孔子口中的“乡愿”,即“德之贼也!”他对“乡愿”尤其反感,经常批评那种表面真诚谨慎,实则欺世盗名的人。所谓“打蛇打七寸”,雍正把整顿官场的第一刀砍向了杨名时等五个督抚大吏,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告诫他们最好识相点,操守清廉是必要的,但更应做到奴性十足必须消灭自己的独立人格,绝对地服从皇权。 此时的杨名时,如果真的识相而隐忍不言,或者凭着官僚惯有的圆滑,表示诚心

10、受教,勉力改正,那么此事很快就会被淡化。查弼纳、魏廷珍等人同样被斥为“乡愿”,日后并没有大祸临头就是明证。可是,杨名时做不到,作为一个严以律己且在儒学上很有造诣的士大夫,他不能违心地承认自己就是孔圣人所深恶痛绝的“乡愿”,相反,他要上书,他要争辩,他要表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二 雍正四年九月初四,杨名时上密折申述,他首先表示理解皇上深忧臣下沾染“乡愿”习气的良苦用心,随后发表了一番议论:“圣贤之所恶非一,而于恶乡愿尤甚,于佞与利口、无札、不逊及徼讦为智直之流,以其皆属作伪,而乡愿更为深巧,斥绝倍严。人臣苟不知切戒乎?此足不可立于圣人之世。臣自今以往,惟有切省不遑,内则整肃身心,外则厘饬政

11、事,期无蹈于悠忽因循,以无负训迪拳拳至意也。 ”该文写得内方外圆,合乎情理。但凭着绝顶的智慧,雍正不仅看出了杨名时深怀抵触之心,而且还品出了折中的弦外之音:引用同样被圣人所厌恶的“佞、利口、无礼、不逊及徼讦”,旁敲侧击他在圣旨上表扬的“ 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的田文镜、李卫等大臣。 杨名时指出的圣人所厌恶的四种小人行径,几乎是弹无虚发,发发命中李卫等人的要害。 历史上的李卫,根本不是电视剧李卫当官中所戏说的“用小混混的插科打诨,去冲击官场规则而内心却充满正义感”的那种人。他家境富有,但识字不多,出钱捐了个兵部员外郎,从此步入官场,田文镜也仅仅是个监生。他们得到雍正的重用,有几个原因:首先,心中

12、只有皇帝,没有朝廷。朝廷是个集合体,它的利益就是封建贵族的集体利益,保护这种利益的有许多是科举士大夫,所谓“社稷为重,君为轻”。而田、李等人只认皇帝的个人利益,唯皇命是从,见风就升帆,怎能不讨皇帝喜欢?其次,他们的个人工作作风与皇帝保持一致,皇帝喜欢雷厉风行,他们就快刀斩乱麻,办事绝不拖延。再者,他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并且肆无忌惮地捏造事实攻击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为皇帝清除“眼中钉”提供证据。 本来就对杨名时的文过饰非十分不满,现在他又含沙射影地讽刺自己的心腹,雍正顿时气贯顶门,很想马上下旨捉拿杨名时。但他毕竟是封疆大吏,没有什么证据就解往京师,恐怕难以服众。雍正强压怒火,作出批示:“朕得力处

13、即持平 二字,再不敢为天下先。 ”毫不客气地回击了杨名时对自己用人行政 “不持平”而“偏胜”的影射。为了显示帝王的风度,他又写道:“朕岂好辩,乃不得已。指迷之论,卿当熟读以增识见。可谓君臣万里谈心,亦属人间乐事。 ” 收到密批后,耿直的杨名时天真地认为,皇上想通过与他“谈心”,使君臣之间尽快消除隔膜。但他大错特错了。雍正早已挽好了一个索套,正在等待一个时机,将套圈抛向他的头颅。 作为一个公然标榜“以一人治天下”的独夫,雍正的原则是宁用家奴也不用名儒。绝对听命于皇帝的李卫等人就相当于他的家奴,他们不折不扣地在地方推行雍正颁布的政令,而且取得了让他满意的政绩。这一点让雍正感悟到,饱读诗书、追求仁政

14、的名儒确实没有“臂指如意”的奴才更有效率,要雷厉风行地贯彻自己的治国主张,必须彻底摧毁名儒们对皇权的相对独立性。 更让雍正反感的是,杨名时还时不时地在密折中流露出以理学自重的倾向。雍正虽然对汉文化常怀鄙视,是满文化优越论的坚定信奉者,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身为“夷狄”的自卑,唯恐被饱学汉儒轻视,所以对名儒的奏折尤为敏感。他在批谕杨名时的密折时曾写道:“向来尔等之春秋,朕所深畏,一字一意,朕不能忽视也。 ”这句话充分暴露出,他对汉人精英的畏惧之心以及其中深藏的敌视之意。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雍正极力想把汉官都驯化成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奴仆。现在,杨名时不但不接受驯化,反而以理学自重, “自以为记载数篇

15、腐文,念诵几句史册”,就敢在整顿官场风气的关头挺身而出,暗藏讥讽, “一字一言,皆怀诡谲强梁”。对于这种不能感化、不怕威压,偏执狡诈、刀枪不入的异类,雍正认为绝不能手软,必须严加惩治,以为众人戒! 就在雍正暗下决心准备拿杨名时开刀的时候,一个人出场了。 三 谁? 李卫! 李卫怎么知道雍正要拿办杨名时?这就是他的本领。历史上的李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有三大过人的能力:一是口述修改师爷起草的奏章,常常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上的密折简明扼要,奴气十足,深受雍正嘉许;二是破案能力超强,让雍正揪心的吕留良案、甘凤池案,全都由李卫一人搞定;三是特别善于揣测主子的心思,这也是他受宠的关键原因之一。 雍正四年七月

16、,皇帝公开训斥杨名时等五人的谕旨颁示全国后,时任浙江巡抚的李卫立即敏锐地意识到了皇上的意图。但皇帝惩办杨名时将会惩办到什么程度,他还吃不太准。于是他决心试探一下,以图抢下办理杨名时一案的头功。他曾在杨名时手下干过四年,对杨名时的情况了如指掌,捏造证据可信度也高。李卫在云南布政使任上时,仗着有皇帝撑腰,粗暴傲慢,任性使气,动辄谩骂他人,作为他的上司,杨名时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导他。对于杨名时这种以德服人、多管闲事的举动,李卫十分反感,一直怀恨在心。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岂能轻易放过? 雍正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李卫在密折中揭发了杨名时“徇私”与“ 欺罔”等情弊。但为了给自己留下退路,并进一步窥探皇上对杨名时的真正态度,李卫故意说:“且伊偏徇之处尚多,不敢逐件琐陈。 ” 雍正此时已有整治杨名时之心。李卫的告密可谓是恰逢其时,正中下怀。考虑到李卫所提供的材料稍显薄弱,雍正在李卫的那句话旁边又加上一条朱批:“可将此事不必落名,但将事情为弊情节写一折来,朕发于鄂尔泰详究。 ”李卫接到密旨,顿时心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