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ppt复习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1187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声赋》ppt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秋声赋》ppt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秋声赋》ppt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秋声赋》ppt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秋声赋》ppt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声赋》ppt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声赋》ppt复习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秋声赋 一、字音(红色字) 悚 然 风雨 骤 至 铮 铮 栗冽 砭 绿 缛 渥 然 黟 然 戕 贼 二、欧阳修 (1007 1072年 ) 北宋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 号 醉翁 、 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 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 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

2、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 新唐书 ,并独撰 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 集古录 。有 欧阳文忠公文集 。与苏轼并称“ 欧苏 ”。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称为 六一诗话 ,是为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部 诗话。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 欧阳修: 六一居士的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

3、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 集古录 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欧阳修的评论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曾慥 乐府雅词 序)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尤展成) 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 花间集 。(罗大经)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清 刘熙载 艺概 卷四)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

4、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 西江月 )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三、研读文本 (一)、第一段 忽奔腾而砰湃 欧阳子方夜读书 悚然 而听之 衔枚 疾 走 欧阳子 方 夜读书 悚然 而 听之 忽奔腾 而 砰湃 声在树间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 悚然而听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

5、79 问 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描绘。 问 2:作者怎样描绘“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 比喻 ,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 由小到大 , 由远及近 地形象地描绘了 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问 3:作者与童子,各自对“秋声”的感受如何?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者:“悚然”“异哉” “此何声也”,透露出一种 悲凉之感 。 童子:“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 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 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 对比 ,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

6、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 悬念式 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祐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 秋声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二)、第二段 春 生秋实 春生

7、 秋 实 春生秋 实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 惨淡 其容 清明 其 所以 摧败零落者 盖夫秋之为 状 也 其 色 惨淡 其 容 清明 天高 日晶 其 气 栗冽 砭 人肌骨 草 拂 之而色变 乃其一气之 余烈 胡 为而来哉 盖 夫秋之 为 状也 其 色惨淡 故 其 为 声也 丰草绿缛 而 争茂 乃 其一气 之 余烈 夫秋,刑官 也 , 于 时为阴 物既老 而 悲伤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此秋声 也 。 胡 为而来哉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乃 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 也 又兵象 也 商,伤 也 夷,戮 也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8、,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问 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对秋声的描绘和秋气的议论。 问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怎样描绘“秋声”?其作用是什么? 其 色 惨淡,烟霏云敛;其 容

9、清明,天高日晶; 其 气 栗冽,砭人肌骨;其 意 萧条,山川寂寥。 运用 骈偶句式 和 铺张渲染 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清 吴楚材、吴调侯在 古文观止 中评价 秋声赋 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 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 烘托 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引发 下文的议论。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问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 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

10、季作 对比 ,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 秋气 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问 4:作者写“秋”为何与“刑官、兵象和商、夷”联系在一起? “刑官、兵象和商、夷”皆有杀心,秋之心亦如此,故万物逢秋而悲,突出秋的 肃杀 之气。 问 5:作者这样逐层议论,有何作用? 突出秋对万物有强大的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 铺垫作用 。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三)、第三段 百忧 感 其心 万物 劳 其形 万物劳其 形 有动于 中 必 摇 其 精 宜 其 渥然 丹者为 槁木 , 黟然 黑

11、者为 星星 人 为 动物 惟 物之灵 有动 于 中 而况思其力之 所 不及 奈何 以非金石之质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问 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问 2:作者由上面对“秋声”的渲染,在这一段得出了怎样的道理?你又怎样理解?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

12、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自然无情,人生短暂。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自然的摧残更为严重。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问 3:作者说人不是“金石之质”,也不必“与草木争荣”,但为何感到秋声是悲凉的?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祐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 秋声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2017/1/1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四)、第四段 童子莫对,垂头 而 睡。 但 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 之 叹息。 问 1:概括这一段内容。 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 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