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929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5.17 原毁》课时作业及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几乎( 惟懼 (怠( 尧舜(通衢 ( 应该()诽谤( 懦弱 (忌妒 ( 惟妙惟肖(述( 揣测(爱憎( 廉洁(心( 苛刻(解析】A 项, “几”读 项, “应”读 项, “肖”读 答案】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缺点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许多人【解析】众人:一般人。【答案】列加点词的话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故人乐为善B若乃卑轩洞开C即其新不究其旧D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2、【解析】A、C、D 项,都是形容 词用作名词;B 项是名词用作状语。【答案】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B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C将有作于上者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能有是,则足为良人矣【解析】A、B、D 项,都是判断句,C 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 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 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

3、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 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 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4、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详,故人难于为善详:详细B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用:使用C而以圣人望于人 望:要求D必其人之与也 与:同党【解析】用:才用,才能。【答案】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君子则不然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B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C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而以圣人望于人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是故事修而谤兴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解析】A 项, “然”, 代词, 这样;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B 项, “虽”,连词, 虽然;连词,尽管。C 项, “以”, 连词,无实义

5、;介词,用。D 项, “而” ,都是连词,表 顺承。【答案】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与古代不同,现在的君子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无度。B正是因为对自己过度地宽容,少约束,所以今人难以取得进步,因此也不被人尊重。C作者认为,造成现在这种样子的原因是懒惰和嫉妒,作者的这种观点是被实践证明了的。D最后,作者由此及彼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名誉光大,道德推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解析】属于强加因果, “因此也不被人尊重”不符合文意。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答案】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译文:_(2)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

6、而毁来。译文:_【答案】(1)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很难去做好事;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2)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诽谤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题。原才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 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 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

7、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 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 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 势不能不 腾 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 不能不听命,而蒸 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 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 雠 ,所从来久矣。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辄曰:“天下无才。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 ,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 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8、。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 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 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注】 原,论说文体之一。戢(:聚集众多的样子。腾:传播。蒸:兴起、渐成。雠 (应答、响 应、应验。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该资料由 友情提

9、供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解析】贼:摧残。【答案】C10.(对应本课“ 局部探究 ”第 2 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一二贤且智者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先王之治天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A 项,前“且”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 且” 是连词,尚且、还;B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间隔主谓语;C 项,前“其”是代词,他的,后“ 其”是连词,表示选择,意 为“(是)还是呢?”;D 项,前“乎” 是形容词后缀,表某某的样子,后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乎”介

10、词,表对象, 对于。【答案】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 观点的一组是(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ABC D【解析】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答案】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

11、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 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解析】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略臣详, “有国家者 ”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层面,则 非“ 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即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答案】句与翻译。(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该资料由 友情提

12、供:_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译文:_【答案】(1)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 /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 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 /而贼人才/循是为之/ 数十年之后/ 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他的智慧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参考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 贤能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 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