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8926818 上传时间:2018-0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总结一、 基本情况 xxx,女,现年xx岁。1989年7月毕业于xxx学校。1989年8月至1992年7月任教于xxx,1992年8月至2017年7月任教于原南部县升水镇小学,2017年8月至今任教于xxx中学。1994年1月被聘为小学一级教师。 二、 政治思想 本人出生贫农家庭,能上学读书,接受文化的洗礼,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深感党的关怀和温暖。我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热爱党,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准则,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学校每周的政治学习,并注意做好笔记,自觉阅读党报、党刊

2、,时刻接受党的知识教育。我还注意收听新闻联播、事实点评、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教育工作中,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任劳任怨,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服从学校领导对工作的安排,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比如,学校低段缺教师,我就主动到低段去任教,学校高段师资力量薄弱,我就主动到高段去任课。在生活中,我团结同志,互助互爱,密切配合,从不拉帮结派,虚心向同行请教,关心同志的疾苦,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在工作中,我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有着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不歧视学困生和弱智儿童,对学生一视同

3、仁,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班集体、对学校、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诚挚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第 2 页和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抵制各种思想病毒的侵蚀,合理对待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Www.zoNgJieFANwEN.Com视生如子,严教宽待,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熏陶学生。尊重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不以“自我为中心”为转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性,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博得了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时刻

4、让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 工作能力 为师之日起,我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深知:立志易,成事难,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 在教育工作中,我反复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标理论,阅读大量教学经验论文,并订阅了各种教育辅助资料,深钻教材,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结合教育教学经验实践,为客观处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已有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知识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我清楚的知道,已有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起点。因此,我认真学习新教材教法、创新素质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和

5、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也经常听取同行们的意见,吸取其精华,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中,我始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坚持教学“六认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中注意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坚持以“学生为主第 3 页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中综合贯彻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每一单元,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并能为有效的实现目标而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等原则。注意从教学的整体化去考虑,并且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不死搬教条,摒弃传统的

6、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课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不浪费教学时间,随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注意师生双编活动的开展,发挥师生的两个积极性,即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形成活跃民主的教学局面。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还在课后精选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习题,师生共同探讨。并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时

7、我还组织学生相互批改,师生共同批改的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困生的问题上,我大下工夫,我对学困生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和耐心。悉心辅导,谆谆善诱,尽力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和勇气。采取“一帮一”、“众帮一”等措施,给学困生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氛围。并对他们经常进行不定时家访,把学生在校的表现,特别是进步告诉家长,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目的是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全面情况,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密切家校配合,同步教育学生,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 4 页在教学教研工作方面,我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中,勇挑重担,多次在本校上公开课、研讨

8、课、示范课。并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率先在学校提出将“课本剧”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为推进语文教学起了积极作用。在全片区组织的竞教活动中,我曾先后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学教改经验文章和论文,多次在学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得等级证书。比如,让“课本剧”走进课堂被评为中国创新成就二等奖,小学生的起步作文教学之我见获得教育新理念一等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获二等奖。 在班务工作中,我注意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并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标理论,阅读大量教学经验论文,并订阅了各种教育辅助资料,深钻教材,认

9、真研读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结合教育教学经验实践,为客观处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已有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知识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我清楚的知道,已有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起点。因此,我认真学习新教材教法、创新素质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也经常听取同行们的意见,吸取其精华,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中,我始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坚持教学“六认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中注意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0、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中综合贯彻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每一单元,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科学的教第 5 页学目标,并能为有效的实现目标而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等原则。注意从教学的整体化去考虑,并且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不死搬教条,摒弃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课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不浪费教学时间,随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注意师生双编活动的开展,发挥师生的两个积极性,即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

11、脑、动口、动手,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形成活跃民主的教学局面。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还在课后精选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习题,师生共同探讨。并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时我还组织学生相互批改,师生共同批改的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困生的问题上,我大下工夫,我对学困生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和耐心。悉心辅导,谆谆善诱,尽力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和勇气。采取“一帮一”、“众帮一”等措施,给学困生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氛围。并对他

12、们经常进行不定时家访,把学生在校的表现,特别是进步告诉家长,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目的是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全面情况,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密切家校配合,同步教育学生,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教学教研工作方面,我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中,勇挑重担,多次在本校上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并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第 6 页己的教学体系,率先在学校提出将“课本剧”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为推进语文教学起了积极作用。在全片区组织的竞教活动中,我曾先后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学教改经验文章和论文,多次在学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得等级证书。比如,让“课本剧”走进课堂被评为中国创新成就二等奖,小学生的起步作文教学之我见获得教育新理念一等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获二等奖。 在班务工作中,我注意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并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