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8856 上传时间:2016-11-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公开课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时间 2009 年 4 月 14 日 第 十 周 星期 二 下午 第二节课题 师说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 说” 的文体知 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三维目标【 情 感 态 度 与价 值 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

2、点1 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1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 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2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 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 、拓展延伸法。要以启 发诱导学生思考为 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认真思考, 质疑问难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见 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一、检查预习二、情境导入三、作者简介、解题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3、。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 终身 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 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 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2、解题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1、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

4、注意事项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点,批判“ 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 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出示课题】【多媒体展示】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点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

5、古文运 动 ”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 言之有物 ”,要 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 其意而不师其 词”“言贵创新、 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 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韩 潮 苏 海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

6、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 读出韩愈文章气势 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 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多媒体展示问题】【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

7、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2)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 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 ”,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

8、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 古之学者必有 师”“圣人无常师” ,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 ,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五、思绪拓展六、作业布置【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

9、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 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 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

10、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1“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2于其身 耻师 大 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3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通过正反 对比,论证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点拨分析】作者在课

11、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 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 正反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 耻学于师”这一社会 风气的不满 和痛心,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 读时注意语气。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 “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 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 ,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问题设计】虽然文

12、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 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

13、;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1 背诵全文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附录】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无贵无贱( ) 今之众人( ) 师道之不传也矣(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则耻师焉( ) 或师焉,或不焉( ) 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 ) 吾从而师之(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六艺经

14、传皆通习之( ) 作师说以贻之(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师:古之学者必有 师 ( ) 或师焉,或不焉( )吾师道也( ) 吾从而师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十年春,齐师伐我( )(2)之:择师 而教之( )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 蚓无爪牙之利(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 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4)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于 弟子(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语文教研组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 说 教 学 设 计授课教师:高一年级 韦晓静授课时间:2009 年 4 月 14 日第八节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