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83692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 0新源二中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命题人:张秋洁 审核人:陈中(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2本试卷备有答题卡,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 “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什么是“手机文学” ?简言

2、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0 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 ,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6 年以来,随着手机 3G 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通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

3、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同时, “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 全媒体 ”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介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应验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

4、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其中的精品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 “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和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与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抵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 零散化”、 “平面化”、 “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

5、向后现代的“ 微型叙事 ”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 “微叙事” 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其中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 来承载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 “文学” 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或许会发挥更大的作用。1.下列有关“手机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结合,使传统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B.“手机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以语言文字信息为承载方式,手机只是

6、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的凭借和媒介。C.随着手机功能的提高,手机文学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如今它正发展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D. 手机文学与传统文学“整体化 ”、 “全方位”的描述不同,在表达上“惜墨如金” ,角度设计巧妙,视点绝佳,能够触动人的内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 “手机文学”之所以能够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B. 随着人类技术革新和精神需求的需要,手机文学应运而生,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的小说深爱 ,开创了它的先河。C. 要达到传统文学与新媒介的共赢就需要通过媒介形式、内

7、容、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这也是“全媒体”的主旨所在。D. 传统的文学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再加上时代技术的发展,于是,手机文学呼之欲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能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这是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融合的结果。B. 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但曾经的视听文艺因缺乏文字的介入而难以实现这一使命。C. 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的精神需

8、求。D.手机文学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它既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同时已经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灵韵。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一)文言文阅读(2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齐缗王三十六年, (齐缗)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 ,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高一语文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 ”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

9、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 ”曰:“ 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 之利?”王曰:“ 伐桀宋利。 ”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 ”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

10、曰:“ 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 ”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 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 ”秦王曰:“诺。 ”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

11、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致帝:送来帝号。 桀宋:指战国时宋康王偃。因其荒淫无道如夏桀,故称。 伏式结轶(zh ):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王之问臣也卒 倍约宾秦,无争重 恐必西事秦 吾患齐之难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燕楚皆以形服 请以剑舞B苏代为齐谓秦王曰 愿举国为内臣C韩聂之攻宋,为王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 吾其还也 6.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不要称帝的理由的一组是( ) (3 分)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秦

12、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

13、的有利态势。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 (4 分)(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 (3 分)(3)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1 题。 (10 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9.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 分)10.本诗炼

14、字遣词形象传神,试分析“远烧入秋山”一句中“入”字的妙处。 (4 分)11.本诗情景分写,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请就此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4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2.填写下列诗句。(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 (徐志摩再别康桥 )(3)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 ,不思其反。 (诗经氓 )(5) ,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 )(6)暧暧远人村, 。 (陶渊明归园田居 )高一语文 2(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8)白露横江, 。

15、(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任选其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 分)杏黄月台湾张秀亚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