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8794339 上传时间:2018-01-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一、 活动背景 盐亭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幅员面积1648平方公里,辖区共36个乡镇,耕地面积有60万亩,总人口60.26万人,60%人口在外打工,有汉,回等7个民族,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劳动力大量输出,约占全县人口的1/4,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极高。我学院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积极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组织开展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

2、是:践行改革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目的是为了锻炼我们的创新改革精神,并学习运用到创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二、 活动前期准备 为了使我们的实践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在实践前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以“践行改革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精神指导下,鉴于盐亭县“留守儿童”数目较多的当地特殊情况,我们通过商议,首先确定了本次社会实践的实践内容为关爱“留守儿童”,在不断的协商中,分析了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通过向专业老师和活动指导老师的学习,通过我们团队队员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一步步完善了我们整个活动的方案,最终完成了这样一个以法制与生活宣传为课题的策划。 第 2 页其次,我们联

3、系了绵阳市盐亭县政府及相关单位并取得了他们的批准和支持:绵阳市盐亭县政府、盐亭县团委、盐亭县毛公乡政府、盐亭县毛公乡团委等。 最后,我们在活动之前深入学习了校团委“关于组织实施我校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并结合我们所搜集到的实践当地“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次社会实践所制定的方案,充分完善了此次社会实践所需的各类文字资料。 三、 “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由于绵阳市盐亭县在外打工人口众多,劳动力大量输出,约占全县人口的1/4,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我们所调查的盐亭县毛公乡义务教育学校, “留守儿童”的比例在学校学生总人数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

4、趋势。由此可见,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地“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第 3 页二是祖辈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

5、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比起祖辈来说见识更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但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

6、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曾有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

7、“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第 4 页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

8、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受老一辈人中还残存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更不用说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了。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

9、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第 5 页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四、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

10、,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

11、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第 6 页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12、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

13、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第

14、7 页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

15、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

16、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第 8 页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