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起家,产值千万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8638512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薯起家,产值千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红薯起家,产值千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红薯起家,产值千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红薯起家,产值千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红薯起家,产值千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薯起家,产值千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薯起家,产值千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芷江女老板:红薯起家,产值千万2 月 12 日,大年初三,记者来到芷江新店坪镇走亲访友,一位亲戚讲述了一个红薯藤下结“金瓜”的故事。于是,记者来到位于该镇的芷江渲丰薯业有限公司,探寻故事的主人公田小银如何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的奥秘。走进芷江渲丰薯业有限公司车间时,只见 4 条流水线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在将红薯淀粉加工成粉丝。“去年上半年我仅在梨树园里栽种红薯就获纯利 1 万多块钱,是田小银创办的薯业公司给了我们家门口挣钱和就业的机会。 ”在车间干活的工人李复梅说。“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想早点摘脱贫困帽子。 ”在车间内,总经理田小银聊起了自己的创业史,田小银是新店坪镇板溪村村民,先后在集镇上做过小生意

2、,去贵州打过工。在数年的打拼中,田小银了解到周边县市大量生产红薯,但是红薯粉加工企业却很少,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2000 年,只有初中学历的田小银先后 10 余次辗转怀化、吉首、铜仁、凯里、镇远等周边市县多方考察,了解市场需求,认真学习薯粉加工技术。2005 年 2 月,她在家乡创建了芷江渲丰淀粉加工厂。“产量上一吨的,我就每吨补贴 20 元薯种钱,同时给种植户提供由省农科院研发的优质红薯种。 ”田小银说,公司所在的新店坪镇市场辐射周边几个县、市,红薯加工生产后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市红薯种植面积上万亩。现在她的公司总投资 1400 多万元,下设研发中心、淀粉加工厂、粉丝加工厂、畜禽养殖场各一个。

3、去年年产精白淀粉 2000 多吨、特色粉丝 1300 吨,产值 1240多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70 余人。如今,田小银“公司+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 ”的红薯产销模式正鼓励着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参与创业。2女大学生种红薯 卖叶子创致富奇迹发表时间: 2013-1-8 信息来源:农村网胡小黎,女,1980 年生,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岳家沟人,大学毕业后养过牛、开过酿造厂、卖过古玩,屡战屡败后,最终挽起裤腿进了田。2007 年她“突发奇想”种植红薯,将旁人认为“只能喂猪”的红薯叶子搬上餐桌,每斤卖到了 1020 元的高价。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回归农田也能创造奇迹。“这娃瓜咧,上完大学还种

4、地”2000 年 7 月,20 岁的胡小黎走出陕西中医学院的大门,前途不知在何方胡小黎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中医学,进入社会才发现,要找一个对口的工作实在太难。加上当时家里发生变故,刚嫁到婆家,公公婆婆就相继去世,留下一个年纪尚小的小叔子,没过多久儿子出生了,她急需挣钱养家,于是她就开始绞尽脑汁想法子挣钱。搞过古玩、开过酿造厂,还养过肉牛,但都没有成功。 “当时看着那么多牛一夜间死去,心里难受极了。 ”虽然一次又一次被打击,但她从未放弃创业的梦想。2007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一个郑州的女孩种红薯获得了成功,就萌发了种红薯的想法。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她就在婆婆家的 5 亩地里种上了红薯。

5、 “这娃瓜咧!”村里人看到她种地,很多人都冷嘲热讽,说念了那么多年书最终竟成了农民。“那两年,我在村里从没抬着头走路。 ”胡小黎说,没一个人支持,她倔强地孤单前行。“红薯叶子”让她致了富红薯种进地,胡小黎一边种田一边摸索,通过网络,她得知新品种红薯的叶子也可食用,称为“皇后菜” ,而且营养价值很高。于是她专门跑到在这方面特别权威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取经” ,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并引进了果薯、紫薯等新品种。3独自一人,下地摘叶子;还是一个人,带着红薯叶子去饭店推销。 “每次路过饭店的时候,我都会有进去推销的冲动。 ”胡小黎说,推销红薯叶子的过程也很坎坷。 “第一次进入一家饭店,把红薯叶子推荐给厨

6、师,饭店老板说,你这不是糊弄人么?这东西就是喂猪喂牛的,人咋能吃呢?就把我轰出来了。 ”为了让对方相信,她专门将采摘的红薯叶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检测,拿着检测报告和样品让饭店试卖。终于,她获得了成功,多家饭店认可了她的产品,并和她签下了几年的订购合同。创办红薯专业合作社 30 户农民受益创业成功了,胡小黎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她希望带领更多乡亲致富。2009 年,胡小黎领头成立了红薯专业合作社,她将种植面积扩大到 200 亩,建立了红薯基地。并于今年年初开始,发展了 30多户农民进行“特色种薯” ,辐射到蒲城、临潼、蓝田等地。原本不被看好的种植红薯终于得到了认可,如今,胡小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7、,全家人都来给她帮忙,哥哥帮忙送货、父亲帮忙采摘,忙得不亦乐乎。胡小黎说,她的梦想是建立“社区农业” ,开办起一个“假日农场” 。邀请城里的市民加入进来,平时给他们配送新鲜蔬菜,周末闲暇时,让他们到农场劳动,亲自下地种红薯,享受劳动的乐趣。 “干农业就俩字,充实!”她说,看着红薯一点点长大,心里逐渐被成就感溢满。胡小黎说,她有几句话想送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学弟学妹:“创业途中充满困难,可既然认定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坚持。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女袁隆平”回皖种红薯平均每串 40 斤,单个最重 52 斤4发布日期: 2009-10-23 2:22:15 稿件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作者:李家林“

8、整个镇上的人都来看稀奇了,没见过这么大的红薯。 ”家住临泉县张新镇的张晓玲摸着自己种出的巨型红薯,笑嘻嘻地对笔者说。这些红薯都是张晓玲千方百计培育而成,平均每串红薯的重量都在 40 多斤,其中最重的红薯单个竟达 52 斤。 “俺镇上出了一个女袁隆平。 ”成为眼下当地群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坐飞机回乡收红薯昨日,笔者还没到张晓玲的家,老远就看见门前围满了人。“大家都是来看热闹的。 ”张晓玲的母亲陶乐荣告诉笔者,自己家种出巨型红薯的消息传出后,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都蜂拥而至来看个稀罕。“刚刚坐飞机从北京回来,就为了收红薯。 ”张晓玲今年 27岁,一头披肩长发,灰色毛衫、黑色长筒靴配上短短的靴裤,时尚而

9、又美丽,与大家印象中的农民形象大相径庭。“这妮子学习成绩可好了,现在在北京做大律师呢。 ”周围群众告诉笔者,原来,张晓玲是西南政法大学的高材生,经济法学士、刑事诉讼法硕士,毕业后在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做律师,收入不菲。那么,张晓玲为什么还会选择回乡种红薯呢?律师立志种出大红薯面对笔者的疑问,张晓玲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小时候挨过饿吗?”临泉县张新镇是当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张晓玲兄妹共八人,而家里一共只有 2 亩多可耕地。“人多地少,自小印象中就没有放开肚子好好吃过一顿。 ”张晓玲说,一次在帮父母收红薯时,发现了一个特大个的。 “有十多斤,当时把我高兴坏了。 ”张晓玲说, “当时我母亲

10、说了一句话, 要是每个红薯都有这么大就好了。 ”张晓玲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直到后来,张晓玲成为学士、硕士后,仍然对农业方面的东5西很感兴趣。 “经常看农业方面的书,就想种出巨型的红薯。 ”张晓玲告诉笔者。4 年艰辛终出成果笔者在张晓玲家里看到,这次收获的红薯一共有五串。上秤一称,每个重量都吓人一跳:42 斤,46 斤最大的单个红薯竟然有 52 斤。 “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红薯。 ”当地一位须发皆白的张姓老爷子感慨不已。据介绍,张晓玲为了种出巨型红薯,前后试验了四年。为了种红薯,张晓玲家里专门开辟了一分地。 “今年种红薯也是一波三折:第一次下苗被冻死了,第二次下苗全部被人偷

11、了,后来我妈妈在地旁边搭了一个棚子,没日没夜地看着。 ”每当遇到红薯成长的关键时期,张晓玲都会从北京赶回来,亲自照料这些宝贝。巨大红薯或将推广如何种出这么大的红薯,是品种特别还是有别的秘诀?“技术保密、方法保密,品种呢,也保密。 ”张晓玲笑着说, “得留点悬念,我还指望这红薯发家致富呢。 ”张晓玲告诉笔者,目前当地红薯亩产量约 3000 斤,但是若种植她培育出的红薯,亩产量得突破一万斤, “而且含粉量特别高,得有 45%。 ”笔者掰开一个红薯,里面白乎乎的,用手一摸,的确粉乎乎的。临泉县农业委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也立即前去看个究竟。据悉,他们将尽快向有关部门汇报。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非常

12、吃惊,确实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红薯,也从未见过这个品种。只有专家鉴定后,确定对人体无害,才能推广。李家林 文/摄 6长沙一“80 后”女大学生 圈地六千亩 祁阳种红薯见习记者 谭里和 实习生 高丽娜 通讯员 李先志理想该怎么实现?对于一百万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百万个不同的规划。在无数人涌向大都市寻梦淘金的今天,刚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年仅 24 岁的长沙女孩许航宇,却选择放弃省城长沙体面的白领工作,来到远离都市的永州祁阳乡下种红薯。回归农村的选择是对是错,自主创业之路能否最终走向成功,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这个女孩逆势而上的人生态度,无疑让人对“80 后”的新一代有了全新的理解。一个刚走

13、出大学校门的女孩,何以有如此大的手笔永州祁阳县白水镇,是有名的红薯种植基地,在这里,农民们有一句话, “红薯半年粮” ,可见红薯的重要性。然而,在农民浩浩荡荡进城务工的今天,白水镇跟如今中国普通的农村一样,凸显出有田无人耕作的现象,而曾经在白水镇被当作“半年粮”的红薯的命运,已经走向衰落。今年 3 月 31 日,一位年轻的女孩在祁阳县和白水镇当地政府官员的陪同下,来到白水镇进行考察。7 天后,一个厂区面积7 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 8000 万元的湖南天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进驻白水镇工业园区,领头人之一便是这名年轻的女孩。她叫许航宇,24 岁。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孩子,何以有如此大的手笔?打开许

14、航宇的简历,简单得有些让人惊讶。时间往前推 5 年。那时候,19 岁的许航宇还只是个刚走进湖南师范大学的普通学生,成绩平平的她虽然因为清秀的外貌吸引了不少男生的注意,但谁也没在意,她的“雄心”在跟同宿舍的三名女生一起埋下的那瓶“女儿红”开始崭露。2003 年 11 月 7 日,许航宇和 3 个室友一起来到中南大学后山,在一棵大树下,4 个女生慎重地埋下一瓶“女儿红” 。随同7“女儿红”一起埋的,还有她们写下的关于爱情、理想、未来的美好期望。许航宇在纸条上写下的是:“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天空。 ”简单的一行字,透露出这个外表娇弱的女生的坚毅。其实,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看来,刚上大学就可以驾车、

15、家里有几个保姆照料的许航宇,完全不再需要自己去寻找,就可以并且会马上拥有事业的天空。在省会长沙,父母已经为她创造出安逸的环境,给她准备了广阔的平台,她只需按部就班就可以驶上事业的快车道。但是,在许航宇看来,这些和“自己的天空”不相干,这个有梦想的女孩,把自己跟身边靠助学贷款读书的同学定位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大学四年,匆匆而过,在商场上打拼了 20 多年的母亲陈爱林跟许多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样,对于女儿的将来进行了多种规划:要么去英国留学,要么跟她一起经营家业。但是,一向听话的许航宇这次决定做独立的自己。在拿到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书的第二天,她便完全靠自己,成功应聘到长沙一家高档写字楼上班。和都市里所有

16、的白领一样,许航宇每天朝九晚五之后,跟朋友喝喝咖啡买买时尚的衣服。日子完全可以这样悠闲地过下去,而且在别人看来会很精彩。可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许航宇感到了惶恐: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恋爱、结婚、生子这和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她梦想着突破的一天,没想到,机会还真的来了。有头脑的妈妈真的是被“红薯冲昏了头脑”吗3 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许航宇跟往常一样下班回家,一走进家门,她便听见爸爸许义良跟妈妈在争论着什么。看见女儿回家,许义良像是找到了支持者,赶紧把许航宇叫过来。原来这天上午,父母生意上的朋友李拥军来到家里,想说8服他们一起去乡下种红薯,加工红薯产品。让许义良意料不到的是,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的妻子当场答应了对方。许义良回家后,一听初期投资就要上千万,而且是去开垦荒地种红薯,气就不打一处来:“长沙的生意做得好好的,要去那落后的地方种什么红薯?”许义良坚决不答应,但妻子却像是铁了心。两人正争执不下,见许航宇回来,爸爸就一股脑把自己的不满说了出来,并要女儿评评理,说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