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8636468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滹沱河流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康少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 11 级会展策划与管理)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致使污染愈演愈烈,因而,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背道而驰的局面。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的污染,就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环境保护造成的恶果。一些专家借助遥感、CIS 技术、环境监测等手段,对石家庄市滹沱河区段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以绿代水 ”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关键词 滹沱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恢复;“以绿代水”模式一、 区域研究概况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流经山西、河北

2、两省,共有 256条河流汇入,全长 513.3 2 ,流域面积 4.6104 2,属海河的支流子牙河水系。滹沱河流经石家庄市区北部,是石家庄市的水源地和一级水源保护区。本文研究范围仅限于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即西至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藁城市界,北至滹沱河防洪北堤外侧,南至滹沱河南部高滩地外沿、石太高速公路,全长 61.335km,总面积 199.51km2。该区域位于滹沱河河漫滩地带,其地质类型属河漫滩侵蚀堆积土体结构。土壤类型为褐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水稻土。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多浅滩。河道平均宽度为1.1km,河床面积大约为 666.69 2。滹沱河风光流域属温带大陆性

3、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 400700 毫米,集中于夏季,地表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年均径流量约 22 亿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东坡产流较大,愈往上游愈小。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多水年的水量为少水年的 10 倍。19561984 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 1.98108 m/a,19851988 年仅为 0.3108m /a。自1972 年以来,该区内的泉水、洼淀和湿地陆续干涸。地下水位也在持续下降。19561998 年研究区平均浅层地下水水位累计降幅达到19.45m。该区原生地带性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由于开垦历史甚长,自然植被已被破坏,只有在某些河滩内野生草地还保留着天然风貌。

4、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一)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河流景观消失 目前 66.7 2的滹沱河常年断流,除遇特大丰水年水库弃水外,河道内基本无水,只有在上段水库坝下局部地段有渗漏积水,下段机场路附近有零星积聚的雨水洼地及人工渠污水,河流湿地已经演化成河滩沙地,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流生态系统景观消失。(二)区域内林地减少,河床沙化日益严重 20 世纪 60 年代,该区域仅滹沱河、小壁、木佛、高基 4 个国有林场就有林地 107.32 2,但目前研究区域内林地总面积减少到30 2,仅占研究区面积的 15 %。而且大部分是疏林,郁闭度很低。区域内林地的减少绿化结构不合理以及绿色屏障的残缺不连续,

5、使得现有林带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尤其春季干旱和大风同期出现,使得几千米宽的裸露河床已成为石家庄市区大气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图) ,从 2001 年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石家庄市北郊土壤风沙尘污染最为严重,滹沱河大面积严重沙化的河床正是其重要的来源。(三)河道内环境污染严重河水断流造成污/废水与废物的滞留,加剧对水环境污染;管理不当使裸露河床成为建筑、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免费”的堆放场,这些人为污染源是将来河道恢复重建的重大障碍;无节制挖沙取土使河滩千疮百孔,部分采沙坑深度已达十几米,成为新的沙源;而且,河道东段热电厂的粉煤灰沉淀池也加重了该区域的环境污染

6、。(四)环境生态问题1.土地利用方式不能满足滹沱河地区的生态功能要求。滹沱河两岸植被稀疏,沙滩裸露,垃圾遍布,为城市的沙尘污染源,同时,地下水下降漏斗区面积逐年扩大,地下水位不断加深,地下水受到污染。石家庄采暖季 TPS(总悬浮颗粒物)中土壤风沙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2.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综合效益低下。从对产业进行调查的结果看,各产业都处于较低层次,经济水平整体较低。第一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林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第二产业以二、三类工业为主,无朝阳产业,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产业以商业为主,科研教育初具规模,但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3.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承载力

7、下降。一方面,农民过度垦荒,无节制地向土地索取粮食,将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耕地,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农田,加快了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月牙堤内,一大批科研院校,甚至几十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严重超出了该区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和环境承载力。4.基础设施短缺,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无统一的供水体系,直接影响到城市供水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及环卫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渗坑。5.用地布局混乱,建设无序,景观质量较差。滹沱河的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生产、生活用地混杂,交通不畅,空间无序,沿主要干道两侧的建筑破旧,河道两岸垃圾成堆,生态环境日

8、益恶化,与石家庄现代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要求相去甚远。6.绿化面积少,植被疏枯,固沙树种、草种单一。整个研究区域内林地少,仅 3000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 15,且林带种植结构简单,郁闭度很低,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五)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不合理滹沱河地区缺乏资源承载力的基础研究与统一规划管理。20 世纪 60 年代种植的大树多数已被砍伐,剩余林木也缺乏抚育管理,成材树很少。因为水果降价,大批果园被砍伐转产,沿岸现存14.39km2的果园仍为传统耕作方式进行间作庄稼或铲除杂草,冬季地面裸露,地面的浮土粉沙成为扬尘不容忽视的沙源。 此外,河道内人工林中,经济林与用材林居多,生态防护林与防浪林

9、则很少;河道内耕地面积占河道面积的 11.63%;自然村落、机关与企业等占河道面积的 28.49%;无序的采沙改变了滹沱河河床地貌,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加速了土地贫瘠沙化的速度,而且给滹沱河的综合整治带来更大困难。三、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与原则(一)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结合滹沱河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以恢复与重建“绿色滹沱”为目标,采用“以绿代水”模式对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进行恢复改造。 主旨在于通过营造河道内乡土植被,消除沙化河床;建设绿色河道防护,同时完成河岸及周边绿化,减少滹沱河流域起尘面积,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以“绿色”换取“水”的生态效益与功能,最终将滹沱河建成“绿地水体生物城市”复合

10、生态系统。(二)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在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要坚持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尊重自然、生态设计原则,资源保护原则,技术适当、经济可行原则,使退化的滹沱河生态系统得到再生或重构,从而成为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绿色生态系统。(三)绿色滹沱恢复与重建模式针对滹沱河河床宽、沙化严重、盛行北风、南岸堤岸缺失等特征,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中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横向功能区划,绿色滹沱河恢复与重建模式基本上可归纳为:中心区草本滞洪补潜,缓冲区灌木束水导流、杨柳护堤造岸与过渡区果防风固沙 3 个主要模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1.中心区恢复模式乡土草

11、本滞洪补潜按照防洪要求,河道中心保护区河床宽度确定在 300500m 之间,还必须确保没有流水障碍物,保证泄洪畅通。为解决滹沱河泄洪、防洪功能与荒沙裸露现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合适地段重建中心河道向缓冲区内导流分洪结构;禁止挖沙、放牧等任何人类活动,减少二次沙源,平整滩地;并借助生态输水板结固化河床表面沙层防止河道人为干扰和破坏,以利于进行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另一方面,对滹沱河中心河道进行乡土植被自然恢复,增加河道植被覆盖,尽量减小沙化河床面积;利用现有采沙坑进行蓄水,恢复河道内湿地景观。2.缓冲区恢复与重建模式灌木束水导流、杨柳护堤造岸根据防洪要求,300800m 范围内河道是传统的行洪滩

12、道,水利部门严禁种植阻水植物,但此 500800m 宽度的干河滩正是扬风起沙的源头,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因此,本次研究规划在 800m 以内的绿色缓冲区维护原有河滩地,进行本土植被的恢复与其他草本植被的营造,在 800m 外配置灌丛和杨柳等护岸乔木,重建生物堤岸。3.过渡区重建模式林果防风固沙生态过渡区主要指河道行洪制导区以外的地区,南岸与石家庄市郊相连,北岸与正定县相邻,均属城乡结合部分。根据当地条件与历史原貌,在此区域重建湿地或续建林场、果园、苗圃等经济林,建设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带以及生态教育林等生态防护林带。4. 土地利用模式基于滹沱河流域的特殊功能,在综合建设适宜性、景观适宜

13、性、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三大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景观经济并重”的原则下,制定出科学合理、优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一线、两岸、三段、六区” ,使该区域成为石家庄市区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风景旅游度假区、近郊森林公园、生态农业教育科研基地。“一线”是指在滹沱河行洪制导线以内,结合防洪要求分断面进行控制,300m 以内(五年一遇)为永久性河道,300m800m 为沙地草甸,800m 以外至行洪制导线为疏林草地。 “两岸”为防风林带。“三段”是指滹沱河 3 个功能有别的宏观功能段,即南水北调工程以西为集园、林、果、田、居为一体的大

14、地自然景观功能段,南水北调工程京深高速公路段为游憩休闲度假功能段,京深高速公路以东为农、林、苗结合型的生态农业种植功能段。 “六区”是指 6 个生态功能区,即生态防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园林区、生态展示区、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聚居园区。四、滹沱河区域环境与资源管理(一)成立恢复与重建专门机构以往河流水域管理、整治是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独立完成的。这种详细分门别类的规划与管理确实减轻了河流的水质污染、绿化率不足、洪水泛滥和城市排水等问题。但由于割裂了整体流域空间的连通性,破坏了流域生态完整性,因此,这种环境与资源的管理是不可持续的。为改变上述河流分割管理、规划的局面,从滹沱河恢复重建的大局出发,有

15、必要联合农、林、牧、水、园林、旅游、城建、环保、环卫等不同专家组成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指挥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及时地协调各产业部门利益和行动,明确政整治以后滹沱河效果图(资料图)府与相关产业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调蓄水源与抗旱节水目前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贫水区不断扩展的形势下,调整蓄泄关系,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特别是开发利用中小洪水,对缓解滹沱河流域水资源危机、恢复沿岸生态系统来说意义重大。根据地下水流向和水文地质条件,滹沱河河床及河漫滩地带可选作地下调蓄靶区。此外,滹沱河两岸的农田、林区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减少土壤蒸散,提高农业、林区水分保蓄能力和作物水分利用率,开发自然

16、降水的生产潜力,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农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三)探索滹沱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滹沱新区”建设为契机,正确处理滹沱河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加快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滹沱河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精心设计组合,开展实地基础性研究,充分挖掘自然文化内涵,生产产业延伸链条产品。适度开发休闲度假、文史考察、科普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例如举办中山文化节、爱鸟节、放鱼节、圣地西柏坡文化节等。总之,必须重视各河段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这样才能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减少互相的遮蔽效应,提升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应在遵循自然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效、节能、节水型农业。应在滹沱河区内大胆的尝试和推广现有的“农业园区”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四) 保护滹沱河水质并控制环境污染影响滹沱河水质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工农业生产和沿河居民生活中污染物排放,囚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