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28518156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海南省行测真题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 年海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阅读理解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 ,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到托尔斯泰的复活 ,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D)A、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B、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C、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

2、文化底蕴。D、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实际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

3、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砂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的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 。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

4、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下列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D沙尘暴

5、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其意义才能大大超出竞技体育的(范畴)。正是因为有众多国家、地区运动员的参加,才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成长)和壮大,而且通过各国运动员的友谊和交往,对全世界的和平以及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在能量学面前,牛顿力学面临着革命,但是力学分析的“理想条件” (质点、刚体)很适合学习,却不适合把各个学科融合在一起,不适合解决实际问题。作者的态度是( D )。A. 认为只有能量学有研究价值B. 对牛顿力学持否定态度C. 能量学与力学应该紧密结合D. 与能量学相比,牛顿力学有一定局限人们以为

6、芳香剂能净化空气,其实不然,而且实验表明,大多数芳香剂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少数还可导致造血系统损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等。对一般人来说,偶尔使用芳香剂,不至于造成危害,但家中有呼吸系统疾病等症状者,最好少用或不用。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B ) 。A有些芳香剂对空气没有污染B使用芳香剂都会伤害身体C家里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要用芳香剂D家里没病人,也只偶尔使用芳香剂DNA 是由 4 种单核苷酸按特定顺序组成的,一个单核苷酸相当于一个密码,3 个相邻的密码组成一个密码子,十几个至上千个密码子有序地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遗传功能单位,人们称之为结构基因。最准确理解上面一段话意思的是(B )A

7、. 4 个按特定顺序组成的单核苷酸就是 DNAB. 结构基因是由十几个至上千个密码子有序地连接起来形成的C. 密码子是由 3 个单核苷酸组成的D. 单核苷酸就是遗传功能单位,它由十几个至上千个密码子组成1911 年一位叫基尔纳的英国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 15 毫米厚的模糊光圈。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称为“人体辉光” 。20 世纪 40 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了人体的各部位发出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臂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中国人

8、发现的 700 多个穴位相对应。在拍摄饮用烈性酒的人的手指时,他们发现,随着不断饮酒,饮酒人的手周围的光晕会变得越来越亮,颜色逐渐接近玫瑰色。而当人喝醉时,手指头所发出的光就会变得模糊,并失去正常色彩。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蓝色的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研究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

9、应的改变。一般来说,青年人发出的光强度比中老年要强,体质强壮的人发光强度也大于体质较弱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人体有经穴的地方,比没有经穴的地方发光强度要大。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光”的奥秘。根据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细胞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科学家认为, “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

10、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波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在发出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受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 X 射线等辐射。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为如此, “人体辉光”的发出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

11、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辉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下面对“人体冷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而使细胞发光是其产生的原因。B 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呈现的颜色不同。C 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强弱不同,以手指最强。D 它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关系。对科学家推测“人体辉光”产生的过程分阶段表述不够具体准确的一项是( B )A 第一阶段:人体接受来自外界的可见光、紫外线以

12、及 X 射线等辐射。B 第二阶段:人体在特殊的电磁场里受电磁能量的激发产生波长强大的二次辐射。C 第三阶段:人体二次辐射的辐射波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D 第四阶段:有色离子大量汇聚在人体表面,形成可见光。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A 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人体光”产生影响。B “人体冷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之外, “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内部。C 人体发光较明显的部位同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人体经穴相对应,说明我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体光” 。D “人体光”之迷的完全揭开之日就是人类完全认识自身之时, “我是谁”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科学家现在认为,之所

13、以出现地球变得越来越暗这种现象,也许是因为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他微粒增加所致,云中的小水滴在微粒周围凝结在一起,导致云中含有更多的小水滴。反过来,这些小水滴会有反射作用,把更多的阳光反射回太空中。云对热量具有双重拦截作用,一方面拦截了来自太阳的热量,使其无法到达地球,另一方面也拦截了从地球辐射出的热量。在白天,对阳光的拦截会对地球产生“冷却效应” ,让地球不至于过热而在夜晚,对来自地球的热量的反射、吸收以及再度释出热量欢乐中国行魅力宁国,地球的温度就不会过低,让我们在夜晚也不会感觉太冷。所以,云层减少到达地球的阳光是可能的,它以 24 小时为一个周期,为地球形成一种网状保暖系统,但这不是一成不变

14、的,云层的高度和反射率也影响温度。上世纪 80 年代,以色列和荷兰分别对“地球变暗”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化石燎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迅猛增长,燃烧时生成的各种气体以及工业污染,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粉尘和固体微粒,此外随着全球变暖,气温的上升增加了云量,光线被大气中的微粒和云层散射,而另外一些烟尘和化学物,例如硫酸盐的微粒会反射太阳光,从而减少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随着云层和微粒的增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越来越少,地球逐渐变暗。现在有一些科学家担心,全球变暗这一事实会掩饰全球变暖这一结果,而解决全球变暗的问题可能会对气温和海平面造成大的以及以前无法预料的影响

15、。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预计到 2030 年气温会上升 2,到 2100 年会上升 10。如果情况真是这样,气温大幅度上升会让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热带雨林将会大幅度减少,而海平面也会有很大的升高。地球变暗可以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但科学家也担心,全球变暗会改变世界降雨的模式,这种全球气候改变是造成上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出现大干早,夺去数万人生命的元凶。所以,各国科学家在注意温室效应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地球变暗的研究。下列有关“地球变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数量越来越少,但地球变暗的程度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B上世纪 50 年代就有科学

16、家发现: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数量越来越少,地球正在一天天变暗。C全球变暗有利有弊,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D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应该是解决全球变暗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第三段内容的一项是 AA云对热量的双重拦截作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B云层对阳光的拦截会使地球的温度在白天不至于过热,在夜晚也不会过低。C云层以 24 小时为一个周期为地球形成一种网状保暖系统,从而使地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D科学家现在认为,地球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暗,是因为大气层中的云层和微粒增加所致。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A一个国家的空气污染越严重,那么该国家接受的阳光量下降得就越快。B地球变暗可以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反之,地球变暖对地球变暗也有一定影响。C地球变暗对气温和海平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它可以通过改变世界降雨的模式而使海平面大幅度升高。D如何平衡、协调地处理地球变暗与变暖这两个问题,成为各国科学家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数字(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