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考研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15992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120 大小: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概论考研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艺术概论考研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艺术概论考研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艺术概论考研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艺术概论考研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概论考研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考研资料(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概论考研笔记一、艺术概论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 、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 19 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 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 (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 (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 (广告

2、及市场) (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 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 )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

3、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 “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 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概况的问题 艺术的真实: 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一

4、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特征:1、主观性。2、内蕴性。3、假定性,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4、诗艺性,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改造,重组再造。 不是主观的说明,而是具体的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 艺术的情感把握特征: 情感评价与判断活动,通过隐曲的方式,非说教式的方式,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感染力,你的审美同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情感共鸣,净化,回味。延留的状态都贯穿情感。 1、情感价值取向真诚性,高尚性 对反面人物的犯人化处理实际上是在价值倾向上出现问题。 美善合一的标准 2、艺术情感的诗艺性 审美骄傲度的艺术方式,情感把握寓于具体形象,

5、意境创作当中。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非私语化的呻吟。 艺术概括: 本质具有艺术概括性,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与控制。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 思格尔:“理想性格” 人物的丰富性,坚定性,明确性。 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凝聚创作主体真挚情感。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共性通过个性表现。 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重再现虚与实。 马恩的艺术观念“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 (阿 Q) 反对恶劣的个性化,不含盖集体性。 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 自律性: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艺术有自身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规律。艺术作为人类活动而引发人们的审美

6、感情。有超功利的直接性。在当下他律性淹没自律性。 他律性:在文化系统中,与哲学。 。 。 。等的关系,其他因素(商业对艺术的压榨与淹没)文革:艺术沦为政治的奴隶,他律性占上风。 艺术起源发展论 席勒 游戏说超功利的自由状态,在游戏中人才充分是人。 马克思强调审美的地位 英国,泰勒 巫术说,相似率,接触率 马克思:劳动说, “合力” 的作用。 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与其他文化关系。 艺术社会功能 审美认识:以想象,形象,情感,直觉假设性方式 教育:教化功能,陶冶净化升华 娱乐:以情感人,潜移默化 位置: 核心地位,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 艺术史镜子折射文化的影子。 艺术

7、要素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影响。 艺术与哲学关系: 用理性方式去把握情感。艺术感性 哲学理性 双希文化传统奠定西方艺术走向。西方重认识论,逻辑实证,种属差异,层级,灵与肉的二元对应。 哲学中以无为本道,无,理 气 宋元话本后更重再现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在初始阶段混为一体,都是对日常情感的超越,都不止理性判断结果。 宗教的积极作用:1、原始宗教是原始文艺的发源地,壁画,神话,歌舞 2、提供思想营养,精神动力 3、形成浪漫主义文化传统,宗教的人文呈现提供借鉴。 4、为艺术理论提供新视点理论。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 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善合一(中国) 2、 “内圣外王”“ 立德,立功,立言” 3、 道德

8、评价不能代替审美评价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1、 科技提供新的传播工具,技术手段(广播、电视电影) 2、 媒介的多样性影响人们的接受能力(电影,VCD) 3、 现代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压制 艺术四要素: 1、 创作 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艺术家的自觉能动意识。商业化文化思潮对主体性的压制。文革集体化对主体性的压制。 艺术的创造过程:体验构思传达 刘勰的文心雕龙 “以意称物,情以物迁”“以文逮意,辞以情发 ” 创作过程:农夫和厨师的职业统一 艺术积累,体验,深化表达过程。 物意言相统一 移情:德利普斯“美感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 形象思维:灵感顿悟式突如其来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潜在性,生理进

9、化,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心理积淀。 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象(创作构思中产生) 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区别) 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形象意蕴物境情境意境 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是中国古典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大中华审美理想集中体现。 “远古高逸”“能品何品,神品逸品” “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旨” 艺术消费: 接受美学: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尧斯、伊塞尔(代表) 召唤结构:强调文本的空白,期待接受者的补充。每个人的心理文化图示结构不一样。第二文本的创造,艺术文本的无限开放性。 期待视野:独特的文化心理图示。包括定向期待视野和创新期待视野。 审美预挫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化理论

10、派别,20 年代。 审美惊奇感的营造:让熟悉的东西陌生。 “最熟悉的陌生” 共鸣、净化、回味 1、 接受者和文本之间情感交融 2、 此时接受者,其他接受者,成个人与集体 隐含读者: 1、 创作者理想当中的读者 美学意义上的隐含读者二、艺术前沿的戏曲部分(重要 ) 1、 戏曲艺术在艺术学体系中的位置. 古希腊对艺术的分类:五类 诗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第六艺术为舞蹈,第七艺术是戏曲,第八艺术是电影,第九艺术是广播电视。 20 世纪初出现了戏曲作为艺术学科来进行观察。早期是德国美国,相继在 20 世纪初把戏曲作为艺术学科进行观察。戏曲和文学是不同的。 1912 年,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人-王国维

11、宋元戏曲史 ,注意梳理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进行一种历史的考证。曲牌曲目的考证。国学,曲学,中国有文化的传承。 1930 年代重点是以曲为主的国学研究来勾勒戏曲发展的历史。戏曲是草根文化。 西方戏剧逐渐传入中国,将西方戏剧命名为话剧,中国的命名为戏曲。新剧的流行把西方戏剧理论带进中国。中国有了戏剧的高等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各地慢慢建立各级戏曲学院。中国越来越重视戏曲了。戏曲分在文学和艺术两个学科里。 (此处为重点) 研究戏曲文学的发展方向,戏曲放在艺术学科中,体现了表演和导演。80、90 年代才把戏剧戏曲成立一个学科。关于戏剧戏曲有这几门课:(1) 戏曲史论案头的研究,文本的研究(

12、2) 戏曲艺术论作者张庚 场上之曲 舞台表演的立体的技艺的(3) 戏曲名著研读一切的研究都要放在作品之中(4) 戏曲衍生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解戏曲的现状和戏曲的走向。 1、 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 戏剧:中国民族形式的戏曲,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简单定义)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对戏曲的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表演故事也。 戏剧的定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 戏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专指以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中国特称:话剧)广义的戏剧

13、定义:除话剧,舞剧、歌剧、芭蕾剧等形式也包括起来,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 戏剧(形式):话剧;中国戏曲;日本歌舞技、能乐、狂言;印度梵剧;朝鲜唱剧;越南嘲剧、改良剧。 戏剧中有三个古老的形式:(1)古希腊戏剧(2)印度梵剧(3)中国的戏曲合为三大古剧,前两种已经灭绝。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可想而知,十分重要。 (此处为重点)中国戏曲分两部分:中国古代戏曲为重点,还有现当代戏曲。 2、 戏曲在中国土壤上发展的轨迹.(中国戏曲史 大致线索) 第一部分:早期初级戏曲(讲文字记载的戏曲产生之前,有一定戏曲因素原始歌舞,巫现、俳优又称宫廷小丑,百姓的娱乐,汉朝都市民间娱乐形式:汉

14、代的百戏(杂技、武术、摔跤等后代歌舞小戏) )参军戏又叫弄参军。 说唱文学-口头文学即唐传奇(诗庙里的讲经,唱经,又叫“话”“ 故事”) 形式:说唱文学唐代、说经,宫调 宋金杂剧 宋元南戏比较早的,南方曲调早期的一种戏曲形式。元杂剧与南戏比之较晚一点。南戏代表作:高明琵琶记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记 杀狗记 晚一些是元杂剧单刀会 望江亭 窦娥冤 蝴蝶梦 救风尘 拜月亭 梧桐语墙头马上 西厢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作家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成就相关联(艺术风格)大概内容都要了解,王实甫的西厢记艺术成就最高,语言最美。关汉卿的思想性比较强。中国诗歌发达,戏曲中大量的诗歌,元

15、杂剧也是语言中大量的诗歌,昆曲牡丹亭的语言是高峰。 元杂剧的重点是西厢记 ,水平最高。 马致远汉宫秋:光辉的历史形象王昭君。郑光祖后期杂剧成就最高倩女离魂 离魂记 。元杂剧中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戏剧结构(比如男女主角可以独唱) ,文学史上有说,流传了一百年左右。 明清传奇:剧本都情节离奇有可看性,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南曲(南戏)和北曲的艺术形式的比较是重点。 南曲南方的方言(南方体系) ,北曲即元杂剧北方的方言(北方体系) 明清传奇由南曲发展起来,发育为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昆山腔成为明代传奇的主要声腔昆曲,弋阳腔成为明清传奇的声腔。 明清传奇重要的作家作品:(主要三剧)重点 汤显祖牡丹亭是重点,主角杜丽娘。 清代传奇两个高峰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明清传奇和南戏接近,如果问明清传奇和元杂剧的区别,或南戏和元杂剧的区别,基本上一样。清代中期出现地方戏杂出:花部地方戏;雅部昆曲是当时的高雅艺术(各种声腔融合,花部和雅部的综合形成了京剧) 3、 戏曲艺术的特征 A 程式化,戏曲的根本特征,外形的程式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 行当:生旦净末丑,唱念坐打,服饰的程式化 B 综合化,歌唱、舞、杂技、武术、绘画等综合在戏曲中 C 虚拟化,表演虚拟,时空虚拟 4、 戏曲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古代: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 传统戏 戏曲 京剧 新编历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