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5136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模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公社 】!64723079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一 、重要词语的含义:基本义+语境义+语法功能(名词性或动词性)例 1:07 年全国卷二 15 题“怎样理解道旁石 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道旁石:本指 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 石头(本义) 。在文中指 被弃置不用的 人才(语境义)例 2:三维设计中的给“书虫”当夫人阅读解释“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 ,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中“意识先于存在”的含义。分析:“意识先于存在”的阅读区间是“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

2、我变乱了东西 ,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 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在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意识先于存在”明白如话,无须解释什么表面意思。 “意识”在本语境中对应“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找东西” , “存在”对应“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 ”;而“丈夫”说这句话的目的也是针对找书而言。所以,从“丈夫”的角度将这几部分综合起来,把句子理通顺即为“东西已经被变了位置,仍按原有的习惯(或“记忆” )找书,自然找不到” 。二、重要句子的含意:隐含的深意或言外之意,不必在表层上下功夫。例:三维设计143 页乡村的瓦第 1 题。分析:“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

3、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是一个比喻句,首先要考虑打这个比喻的目的,即“为什么瓦是童年的底片” 。“底片”是记录影象的胶片。喻体“底片”自然用“冲洗” ,而本体“瓦”与“乡村旧事”联系,自然用“引起” 。本句在文中通领下文所讲的童年旧事。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三、段中句子的功用:始发句、后续句、承上启下句、总结句、归纳分析句、演绎分析句始发句,也叫起始句。在议论性文章中,始发句的功用有这么几种情况:点出观点,通领名词性结构【语文公社 】!64723079下文(首括句) ;类比推理,自然引出论点;从反面谈起,引出正面观点,二者形

4、成对比,反面往往对正面有补充的作用;后续句,即始发句之后的句子,它往往是始发句的阐释部分,或是中心句。承上启下句,即过渡句,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领起下文;或与上文的某些部分呼应,与下文的某些语句呼应。承上启下句在文章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往往是结构全文的关键。总结句,其位置往往在段末或文末,有时也在段中或文中出现,是作者观点的所在。针对以上两点举例如下:丰富的安静节选也许,每一个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起始句,从下文的两个“但是”可以看出,此句不是语段的中心所在,所以,它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精神化” 。当然,也提出了一个并不反对的观点)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

5、,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后续句,对起始句的阐释。 )但是(转折词,使语意重心开始后移) ,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承上启下句,否定了起始观点中的一部分,即“永远”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引用名人名言,系一般的道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 (提出一般人的看法)但是(转折词,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属“特殊”的范畴)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得出结论,演绎分析结束。 )本段分析:本段中实

6、际提出了两个互为补充,但又有侧重点的观点,即“生命中的某个阶段需要某种热闹” “和”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行文是,用起始句提起,以使下文观点显得不偏激,用后续句阐释提起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接着,用“但是”转到语意表达的中心所在,再用以演绎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得出结论。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起始句,同时也是本段的段旨句)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 ”他所说的情

7、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演绎分析,得出结论)归纳分析句,即事例论据之后的分析句子,这种句子是由具体事例指向作者观点的部分,是具体事例与作者思想的融合部分,往往直接点明了观点;有时不是论点,但能透漏出作者的倾向或观点。在阅读时,这类句子不能轻易放过。如:例、从居里夫人、二战中“为法西斯出力”的德国科学家、巴丁尔、达尔文和那些“杰作”制作者的事例,可见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有那些具体内涵?【语文公社 】!64723079相关语段:居里夫人数年如一日,从上万吨的铀矿渣中提炼出一克纯镭,已传为科

8、学史上的佳话。这里,生动地体现出坚定的伦理信念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然而,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有确实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德国科学家为法西斯出力。爱因斯坦对此极为不满,讥讽他们为脊髓比脑髓起着“远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强调“坚定” ,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刻,同样要高举伦理的信念,将科学道德。有的人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尚能谦虚谨慎,一旦功成名就,就判若两人。曾发现胰岛素、荣获 1923 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巴丁尔,起初主动要求到麦克劳德实验室工作,请麦指导,还提出与麦联合发表文章。可是,当他声名鹊起之后,却矢口否认麦的功绩,似乎麦不应分享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评选中的这桩

9、著名“公案”表明,成功对于科技工作者的伦理信念是多么严峻的考验。挫折和失败本来是常事,许多科技工作者正是从失败走向成功。达尔文甚至说,用一个词就可以道出他 35 年最艰辛的工作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不过,也有人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或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或者弄虚作假,投机钻营。什么“曙人” “N 射线” “经络小体” “人工活细胞”之类的科学丑闻,大抵是那些经不起失败考验有不愿付出艰巨劳动的、道德堕落的人的“杰作” 。第一段是通过居里夫人自己的事例来阐明作者对她的看法的。居里夫人“数年如一日”地工作,说明她耐得住寂寞, “从上万吨的铀矿渣中提炼出一克纯镭”的繁重工作,说明她很艰辛,总的说来,

10、她是坚韧的。第二段从“一些德国科学家为法西斯出力”出发,认为在任何时候,都要“高举伦理的信念,讲科学道德” ,这是从反面讲那些科学家没有骨气,没有争议感,反过来说,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观中就应该有骨气、有正义感;第三个事例谈巴尔丁成名前后的表现,是想证明“谦虚谨慎” “尊重师友”的重要性;第四段从达尔文的事例看出他失败了无数次,但挺过来了,是正面说要经得起失败,接着从反面谈一些“经不起考验有不愿付出艰巨劳动的、道德堕落的人”的种种表现,不仅谈了他们经不起失败,还谈了他们不诚实、不老实的本性,于是可以反推,科技工作者要诚实、老实,经得起失败。所以答案可以归纳为:坚韧、耐得寂寞与艰辛;有骨气、有正

11、义感;谦虚谨慎尊重师友;诚实、老实,经得起失败。演绎分析句,即引用之后的分析句子。这类句子是引用的经典语句与作者观点的高度结合,往往直接体现作者的观点,抓住这部分句子,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意图。三 题目:1 以事物名称为题: a、线索(抒情或叙事)如药 枣核 乡村的瓦b、形成悬念c、寄予某种意义,如药 乡村的瓦 泪与笑 。其中,a 与 c 点经常是相互融合的。2 自然环境作题目,如“有风吹过” “血色黄昏”:a、故事发生的环境 b、烘托渲染 c、暗示某种社会现象3 论题,点出全文内容的范围或中心内容。如拿来主义4、比喻类含蓄性题目。往往蕴涵某种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寄寓在喻体中,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结合

12、喻体在文中的特点,结合描述特点时透漏出感情倾向的句子,拟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与名师对话 ) ,这个题目是个暗喻式题目 ,落叶是文中感情的载【语文公社 】!64723079体。怎么体现这种感情呢?这种感情到底是什么感情呢?这可以看文中照应题目、并与人物结合的句子。第五段开头“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叶子中的一枚”和第十三段“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分别把落叶与“我”与“母亲”联系起来,那言外之意就是“我和母亲都是疲倦的蝴蝶”即“我对故乡、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 母亲付出了全部的爱而离世” 。这样的标题含蓄蕴藉,同

13、时充满浓浓的诗情画意,给人强烈的震撼。四 开头1 从相关的故事或环境入手,为下文做铺垫(与伏笔区别开) ,或渲染气氛,衬托心情(或心灵) ,推动情节的发展,如穷人 开往春天的火车 ;或描绘一种情景,衬托(或反衬)叙述主体,并与叙述主体一起表达某种意思,如焰火的变奏 。例如:2007 年湖北卷日月行色(节选)杨闻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

14、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这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分析:这两段是场景描写,特点是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既交代了约会时的美好环境,又对人物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但这

15、两段不能说成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并不是以这两段景为前提,并不是没有这段景,下文就无法展开。2 总领全文:意思的理解要扣住全文中心内容3 环境:a、如为自然环境,解读是要扣住表层与深层两个层面,不能顾此失彼。B、如为社会环境,解读时分析社会性即可。4、开头为实景:故事发生时的自然环境渲染某种气氛,衬托某种心情为下文打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某种社会环境衬托主体结合 1 后半部分5、点出文章论题6、点明话题出处,或讲有关的故事,引出话题,加强某事物的神奇色彩,吸引读者,增强文章可读性。【语文公社 】!647230797、以直接抒情开头。这种情况要么从与主体感情的反向入手,与下文的主体感情形成反差,使行文跌宕有起伏,揭示感情的发展的过程;要么从相关的感情入手,引出下文,为下文的感情抒发作铺垫;要么总领全文,下文分几个方面对这种感情进行抒发。五、行文1、结构A、并列结构:往往各段的段旨相加即为主旨;各段中的事例或所见之景、所见之物,一般只是全文中心意思的代表,它们往往能体现主旨的某些特点。B、层进结构:往往论说文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分析论题。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