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387350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病理学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参考学时:36(理论:24 学时 实验:12 学时)参考学分:2 分职业方向:临床护理工作资格证书:执业护师资格证适用对象:护理专业一、学习领域定位1、病理学是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要求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为提高临床护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判断的执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2、 病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是执业护师资格证考试中必考项目。3、培养学生能通过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认识疾病,为临床诊断打下基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4、通过学习让学生能

2、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不畏艰苦的学习意志,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精神,爱护标本的良好。品德二、课程设计(一)课程基本理念根据执业护师岗位的要求,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基层卫生专业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岗位,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执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二)课程设计思路( 1 )制定课程标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执业护师考试大纲接轨。学时共计 36 学时,其中理论 24 学时,实践 12 学时。( 2 )改革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是以设置明确、具体、可

3、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导向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根据操作项目分组进行演练,模拟病人、护师、针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现状给予相应护理。情境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环境,并配置与实际相似或相同的仪器设备,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接受专业训练。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事例为题材,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分析、综合,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 3 )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分组实验实训,由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技能教学,不仅让老师把握学生操作中的不足,而且也能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学生反馈技能带教老师教学的评价,从而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2( 4 ) 解决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基本

4、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难点: 基本理论(发热、水肿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病理生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解决措施、病例讨论:利用临床病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解、巩固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实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具设备进行模拟训练,将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决,强化实践技能、巩固理论知识。 、视频教学:通过病理课件、教学录像、网络资源(标本图片)等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三、学习目标(一) 、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护师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理论,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部门从事护理等方面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

5、。1、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适应性反应的概念、形态学特点,掌握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的概念、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了解损伤原因、凋亡的概念及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点。2)掌握局部循环障碍的有关基本概念、原因、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3)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基本组织学类型、经过和结局。4)掌握肿瘤的有关基本概念、一般形态结构、生长和扩散、命名和分类以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熟悉上皮性、间叶性、神经组织和其它来源的肿瘤常见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和肿瘤的病因、发病学。了解肿瘤的常见护理方法。2、能力目标(基本技

6、能)1)会对病理标本病变进行肉眼和显微镜的观察及初步诊断。2)能做简单大体病理标本的处理。3)初步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常见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培养学生护理疾病的临床病理思维。3、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2)、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四、学习内容工作流程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讨论实验工作条件(工具材料)教材、教案、ppt 课件、标本、切片对工作、技术的要求具有扎实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生物化学等知识和3(标本、切片) 工作方法多媒体、讲解、练习、 评价工作的组织它为提高临床医师对

7、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判断的执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微镜应用技术工作任务的对象病人五、学习情境设计说明1.学习情境划分参考学时序号 学习情境 情境描述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1绪论1. 病理简介2. 病理标本制作3.病理的今后发展2 02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再生、修复的概念2.类型、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4 2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2.类型、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4 24炎症1. 炎症的概念2.基本病理变化、分类、表现与临床联系4 25肿瘤1. 肿瘤、肿瘤异型性概念2.肿瘤的一般特征、命名、分期 3.常见肿

8、瘤的病变特点。4 246水肿、脱水、钾代谢异常1. 水肿、脱水、高钾血症、低 钾血症发生原因2.发病机制及初步诊断。4 17发热1.发热的概念,2.发热的类型及机制。3.发热的判断与初步处理。2 1总学时:36 学时 24 122.学习情境教学设计学习情境一 绪论 教学时间 2学时学习目标:1、理会病理标本的制作过程与诊断。2、理解病理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运用。3、了解病理研究疾病的方法。3、 理会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发展情景。 。学习内容:1、学习病理标本制作2、学习病理知识、理论在医学中的地位。3、学习病理研究疾病的内容及方法。4、 学习病理知识、理论在临床工作中意义。学习性工作任务:具备

9、良好的情感活动,能调整自我的学习行动导向,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5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1、资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

10、查;6、评估:学生自评,教师总结。考核方式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学习情境二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教学时间 6学时学习目标: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再生、修复的概念。熟悉萎缩、变 性、坏死的分类、病 变特点及临床联系。熟悉肉芽组织的结构形态,了解创伤愈合、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学习内容:一、学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一)、细胞、 组织的适应 (二)、细胞、 组织的损伤(三)、组织的修复6(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学习性工作任务: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

11、、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1、资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学生自评,教师总结。考核方式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学习情境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教学时间 6学时

12、学习目标:掌握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熟悉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原因、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学习内容: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一)、充血(瘀血) 原因及类型、病理 变化、结局及影响(二) 血栓形成 原因和条件、血栓形成的 过程及血栓的形成、血栓的转归及病理临床联系(三)、 栓塞 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临床联 系。附:空气栓塞与病理 临床联系(四)、梗死 原因和条件、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病理临床联系学习性工作任务:能根据大体标本和切片说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

13、、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1、资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学生自评,教师总结。考核方式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学习情境四 炎症 教学时间 6学时学习目标:掌握炎症的概念、领悟炎症基本病理变化、分类

14、、表现及病理临床联系。8学习内容:学习炎症概念、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类型及各类病理变化特点、炎症的结局学习性工作任务:能根据大体标本和切片说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1、资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15、: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学生自评,教师总结。考核方式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学习情境五 肿瘤 教学时间 6学时学习目标:掌握肿瘤的概念。熟悉肿瘤的特征。熟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能对肿瘤进行合理、正确的命名。知道癌前病变、非典型再生和原位癌的区别。能对肿瘤进行分期评价。了解肿瘤的防治原则。学习内容:学习肿瘤的概念、特征、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9前病变、非典型再生和原位癌、分期与评价、肿瘤防治原 则。学习性工作任

16、务:能根据大体标本和切片说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1、资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学生自评,教师总结。考核方式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学习情境六 水肿、脱水、钾代谢异常 教学时间 5学时学习目标:熟悉水肿、脱水概念。了解原因、熟悉类型、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