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298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45 分钟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共 9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54 分)1.(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题指导】本题涉及的重要知识点:(1)种群的概念(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所有个体)。(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稳态是相对的)。(4)群落的水平结构(多种因素造成的水平方向上生物的镶嵌分布)。【解析】选 C。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 A 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

2、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 B 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 C 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 D 选项正确。2.(2015江苏高考)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正中央有 2个计数室,长宽各为 1 度为 0.1 积为0.1 A 项错误,B 项正确。用血

3、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样液,故 情提供。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故 D 项错误。【加固训练】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 A、B、C 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 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解析】选 C。据图分析,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很可能 B 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A 项正确;据题干分析,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 项正确;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 项错误;三

4、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 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是最少的,D 项正确。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农田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 B.C. D.【解析】选 B。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要看环境条件,故错误,正确;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故正确;一般地,生物群落动植物在垂直结构上都有分层现象,故错误,正确。4.(2014新课标全国卷)某种植物

5、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是互利共生关系【解题指导】题干中的有效信息:(1)病毒 V 是植物病毒,它寄生在水稻细胞内。(2)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病毒 V 传播给其他水稻。(3)青蛙捕食稻飞虱。【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A 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B 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C、D 项中,病毒 V 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 均错误。5.(

6、2015烟台一模)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00,一年内新生个体 20 个,死亡个体 10 个,年末时个体数为 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 个大肠杆菌,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解析】选 C。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 20,出生率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死亡率为 10%,种群年增长率为 10%,A 项错误;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只能说明黑线姬鼠个体数量减少,但是生物种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的变化情况,B 项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 9 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这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

7、于空间特征,C 项正确;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的,比如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植被的类型也会有所差异,不属于群落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D 项错误。【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 A 项。误认为年出生率=(110100100%=10%。其实出生率=新出生个体数/起始个体数100%,应为 20%。 置了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 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13 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62 只 62 62 只 析】选 C。根据公式

8、:种群数量/第一次标记的个体数=重捕的个体数/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即N/50=42/13,可得 N162,N 代表草场灰苍鼠种群的测量值,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目会偏低,使得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即实际值应该小于测量值。【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 A 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误认为题干问的是“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还是偏低。其实题干问“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指的是“实际值” ,求得的数值是“测量值” 。题目问的是“实际值”比“测量值”偏高还是偏低。【加固训练】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样方的四条边上的个体都进行了统计【解析】

9、选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有标志的个体变少,使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大,A 项错误;调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若仅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数值必会偏大,B 项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取样前若没摇匀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可能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 项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若四条边都统计,数值明显偏大,D 项错误。7.(2015西城二模)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甲的数量在第 6 周时达到 K 3 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

10、亡率【解析】选 D。由图可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 3 周时就达到了 K 值(3 000 左右),A 项错误;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减少了,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B 项错误;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即呈“J”型曲线增长,由图可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 项错误;由图知,无生物乙时,13 周生物甲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项正确。8.(2014广东高考)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

11、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析】选 B。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 A 项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 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 B 项错误。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 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故 D 项正确。9.(能力挑战题)(

12、2015郑州一模)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5%3%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解析】选 D。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生物,鳕鱼的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强,个体比较大,选择标志重捕法,A 项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在捕捞强度为 45%时,鳕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B 项正确;保持捕捞强度为 33%同时采用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 项正确;而保持捕捞强度为 45%同时采用中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使鱼群的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2 个小题,共 46 分)10.(20 分)(2015重庆高考)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1)0(起始年)a 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 24 只,则 a 年种群数量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锐减。(2)a 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 ab 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