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并其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10419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205 大小:7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程遗书并其它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二程遗书并其它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二程遗书并其它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二程遗书并其它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二程遗书并其它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程遗书并其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程遗书并其它(2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程遗书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端伯传师说伯淳先生尝语韩持国曰:“如说妄说幻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着。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若合修治而修治之,是义也;若不消修治而不修治,亦是义也;故常简易明白而易行。禅学者总是强生事。至如山河大地之说,是他山河大地,又干你何事?至如孔子,道如日星之明,犹患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 。如颜子,则便默识,其他未免疑问,故曰小子何述 ,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可谓

2、明白矣。若能于此言上看得破,便信是会禅,也非是未寻得,盖实是无去处说,此理本无二故也。 ”王彦霖问立德进德先后。曰:“此有二,有立而后进,有进而至于立。立而后进,则是卓然一作立。定后有所进,立则是三十而立 ,进则是吾见其进也 。有进而至于立,则进而至于立道处也,此进是可与适道者也,立是可与立者也。 ”王彦霖以为:人之为善,须是他自肯为时,方有所得,亦难强。曰:“此言虽是,人须是自为善,然又不可为如此却都不管他,盖有教焉。 修道之谓教 ,岂可不修!”王彦霖问:“道者一心也,有曰仁者不忧 ,有曰知者不惑 ,有曰勇者不惧 ,何也?”曰:“此只是名其德尔,其理一也。得此道而不忧者,仁者之事也;因其不忧

3、,故曰此仁也,知、勇亦然。不成却以不忧谓之知,不惑谓之仁也?凡名其德,千百皆然,但此三者,达道之大也。 ”苏季明尝以治经为传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辞立其诚 ,不可不子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一作方。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 终日乾乾大小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业处。 ”正叔先生曰:“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诸日月在上,有人不见者

4、,一人指之,不如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言。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有虽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先生常论克己复礼。韩持国曰:“道上更有甚克,莫错否?”曰:“如公之言,只是说道也。克己复礼,乃所以为道也,更无别处。克己复礼之为道,亦何伤乎公之所谓道也!如公之言,即是一人自

5、指其前一物,曰此道也。他本无可克者。若知道与己未尝相离,则若不克己复礼,何以体道?道在己,不是与己各为一物?可跳身而入者也。克己复礼,非道而何?至如公言,克不是道,亦是道也。实未尝离得,故曰可离非道也 ,理甚分明。”又曰:“道无真无假。 ”曰:“既无真,又无假,却是都无物也。到底须是是者为真,不是者为假,便是道,大小大分明。 ”古人见道分明,故曰:“吾斯之未能信” , “从事于斯” , “无是馁也” , “立之斯立” 。佛学一作氏。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不论死生。佛之学为怕死生,故只管说不休。下俗之人固多惧,易以利动。至如禅学者

6、,虽自曰异此,然要之只是此个意见,皆利心也。吁曰:“此学,不知是本来以公心求之,后有此蔽,或本只以利心上得之?”曰:“本是利心上得来,故学者亦以利心信之。庄生云不怛化者,意亦如此也。如杨、墨之害,在今世则已无之。如道家之说,其害终小。惟佛学,今则人人谈之,瀰漫滔天,其害无涯。旧尝问学佛者,传灯录几人?云千七百人 。某曰:敢道此千七百人无一人达者。果有一人见得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与曾子易箦之理,临死须寻一尺布帛裹头而死,必不肯削发胡服而终。是诚无一人达者。 ”禅者曰:此迹也,何不论其心?曰:心迹一也,岂有迹非而心是者也?正如两脚方行,指其心曰:“我本不欲行,他两脚自行。 ”岂有此理?盖上下、本

7、末、内外,都是一理也,方是道。庄子曰“游方之内” 、 “游方之外”者,方何尝有内外?如此,则是道有隔断,内面是一处,外面又别是一处,岂有此理?”学禅者曰:草木鸟兽之生,亦皆是幻。 曰:子以为生息于春夏,及至秋冬便却变坏,便以为幻,故亦以人生为幻,何不付与他。物生死成坏,自有此理,何者为幻? ”天地之闲,非独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也,但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尔。一本此下云:“人与物,但气有偏正耳。独阴不成,独阳不生。得阴阳之偏者为鸟兽草木夷狄,受正气者人也。 ”后汉人之名节,成于风俗,未必自得也。然一变可以至道。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语仁而曰“可谓仁之方也已”者,何也?

8、盖若便以为仁,则反使不识仁,只以所言为仁也。故但曰仁之方,则使自得之以为仁也。“忠信所以进德” , “终日乾乾” ,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一作性。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细。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又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

9、消尽者是大贤。“兴于诗,立于礼” ,自然见有着力处;至“成于乐” ,自然见无所用力。一本云:“兴于诗 ,便须见有着力处;立于礼 ,便须见有得力处;成于乐 ,便须见有无所用力处。 ”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语虽有病,然自孟子而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才见此人。至如断曰:“孟氏醇乎醇。 ”又曰:“荀与杨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若不是它见得,岂千馀年后便能断得如此分明也?如杨子看老子,则谓“言道德则有取,至如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则无取” 。若以老子“剖斗折衡,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为救时反本之言,为可取,却尚可恕。如老子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

10、后礼” ,则自不识道,已不成言语,却言其“言道德则有取” ,盖自是杨子已不见道,岂得如愈也?“予天民之先觉者” ,谓我乃天生此民中尽得民道而先觉者也。既为先觉之民,岂可不觉未觉者?及彼之觉,亦非分我之所有以予之,皆彼自有此义理,我但能觉之而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人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先生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明。如某则戆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论,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未见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

11、如此。 ”介甫只是说道,云我知有个道,如此如此。只它说道时,已与道离。它不知道,只说道时,便不是道也。有道者亦一作言。自分明,只作寻常本分事说了。孟子言尧、舜性之,舜由仁义行,岂不是寻常说话?至于易,只道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则和性字由字,也不消道,自已分明。阴阳、刚柔、仁义,只是此一个道理。嘉礼不野合,野合则秕稗也。故生不野合,则死不墓祭。盖燕飨祭祀,乃宫室中事。后世习俗废礼,有踏青,藉草饮食,故墓亦有祭。如礼望墓为坛,并墓人为墓祭之尸,亦有时为之,非经礼也。后世在上者未能制礼,则随俗未免墓祭。既有墓祭,则祠堂之类,亦且为之可也。礼经中既不说墓祭,即是无墓祭之文也。张横渠于墓祭合一,分食

12、而祭之,故告墓之文有曰“奔走荆棘,殽乱桮盘之列”之语,此亦未尽也。如献尸则可合而为一,鬼神如何可合为一?墓人墓祭则为尸,旧说为祭后土则为尸者,非也。盖古人祭社之外,更无所在有祭后土之礼。如今城隍神之类,皆不当祭。家祭,凡拜皆当以两拜为礼。今人事生,以四拜为再拜之礼者,盖中间有问安之事故也。事死如事生,诚意则当如此。至如死而问安,却是渎神。若祭祀有祝、有告、谢神等事,则自当有四拜六拜之礼。古人祭祀用尸,极有深意,不可不深思。盖人之魂气既散,孝子求神而祭,无尸则不飨,无主则不依。故易于涣、萃,皆言“王假有庙” ,即涣散之时事也。魂气必求其类而依之。人与人既为类,骨肉又为一家之类。己与尸各既已洁齐,

13、至诚相通,以此求神,宜其飨之。后世不知此,一本有道字。直以尊卑之势,遂不肯行尔。古人为尸者,亦自处如何,三代之末,已是不得已而废。“宗子继别为宗” ,言别,则非一也如别子五人,五人各为大宗。所谓“兄弟宗之”者,谓别子之子、继祢者之兄弟宗其小宗子也。凡人家法,须令每有族人远来,则为一会以合族,虽无事,亦当每月一为之。古人有花树韦家宗会法,可取也。然族人每有吉凶嫁娶之类,更须相与为礼,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疏者,只会不相见,情不相接尔。世人多慎于择婿,而忽于择妇。其实婿易见,妇难知,所系甚重,岂可忽哉!吁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

14、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汉国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贤之意,然见道不甚分明。下此,即至杨雄,规模窄狭。道即性也。言性已错,更何所得?汉策贤良,犹是人举之。如公孙弘者,犹强起之,乃就对。至如后世贤良,乃自求举耳。若果有曰“我心只望廷对,欲直言天下事” ,则亦可尚矣。若志在富贵,则得志便骄纵,失志则便放矌与悲愁而已。周官医以十全为上,非为十人皆愈为上。若十人不幸皆死病,则奈何?但知可治不可治者十人皆中,即为上。有人劳正叔先生曰:“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

15、甚劳苦。 ”先生曰:“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它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 ”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着,亦自丧志。如王、虞、颜、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有善书者知道否?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废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王弼注易,元不见道,但却以老、庄之意解说而已。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曰:“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遂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后,驱遂不暇。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作得主定。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16、”孔子曰:“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中庸便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盖人有疑孔子之语,中庸又直指郊禘之义以发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此又掠下教人。尧夫尝言:“能物物,则我为物之人也;不能物物,则我为物之物也。 ”亦不消如此。人自人,物自物,道理甚分明。伯淳近与吴师礼谈介甫之学错处,谓师礼曰:“为我尽达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为是。如有说,愿往复。此天下公理,无彼我。果能明办,不有益于介甫,则必有益于我。 ”人以料事为明,便駸駸入逆诈亿不信去也。射中鹄,舞中节,御中度,皆诚也。古人教人以射御象勺,所养之意如此。凡物之名字,自与音义气理相通,除其他有体质可以指论而得名者之外,如天之所以为天,天未名时,本亦无名,只是苍苍然也,何以便有此名?盖出自然之理,音声发于其象,遂有此名此字。如今之听声之精者,便知人性,善卜者知人姓名,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